《神奇動物:格林德沃之罪》已經上映,從2016年的《神奇動物在哪裡》開始,J·K·羅琳作為編劇,開啟了《神奇動物在哪裡》五部曲的徵程。熟悉《哈利·波特》系列的朋友們都知道,《神奇動物在哪裡》是在七部小說裡出現過的一本書,比較類似於一本神奇生物的大詞典。
在小說的世界之外,J·K·羅琳也假冒她創作者的紐特·斯卡曼寫了一本《神奇動物在哪裡》,這本書還是最偉大的校長鄧布利多作序。
作為電影系列,《神奇動物在哪裡》不像《哈利·波特》系列,是有一套完整的小說原著為依託改編的。
一方面來說它脫胎於《哈利·波特》,因為《哈利·波特》系列已經構建了一個相當完整的世界觀,對於這個故事裡出現的很多基礎設定,全世界的書迷、影迷都不會陌生。
另一方面來說,它是一個原創的前《哈利·波特》時代作品,到目前為止除了少量人物的聯結,還看不出它和整個《哈利·波特》故事體系在敘事上的直接關聯性。
但是兩個系列之間的聯動也是必然會發生的,在《神奇動物在哪裡》目前的最重要反派是格林德沃,根據《哈利·波特》系列裡的設定,格林德沃在1945年才被鄧布利多擊敗。
而在1938年,鄧布利多就從孤兒院裡帶走了湯姆·裡德爾(伏地魔),1943年發生了湯姆·裡德爾打開密室事件。所以不難想像,在未來還沒拍攝的幾部《神奇動物在哪裡》系列裡,會出現湯姆·裡德爾、海格等等大家熟悉的人物。
目前最新一集《神奇動物:格林德沃之罪》,就已經出現了年輕的麥格教授,還有伏地魔的大蛇納吉尼。
J·K·羅琳親自下場編劇《神奇動物在哪裡》的原因,不外乎於這個系列沒有《哈利·波特》一般的巨型原著。如果要等她先寫完一個新的系列小說,再來改編,可能粉絲們都已經愁到天荒地老。
她是這個世界的締造者,換而言之就是魔法世界的上帝,怎麼能把這個世界的主動權交給其他編劇呢?劇本和小說,都是重要的文學體裁之一,很多優秀的小說家,也是不錯的劇作家,例如契訶夫。雖然術業有專攻,文字領域的跨界並不會太難。
但是電影的編劇,和舞臺的編劇,或者作為純粹的文學作品出現的劇本創作,還是有一定的差異,主要在於基礎的組成部分。戲劇劇本是以幕和場的間隔,作為主要的時空轉移劃分,而影視劇本一場就是一個時空單位。
我們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考量J·K·羅琳的編劇水平,第一個是概念,第二個是框架,第三個是人物,第四個是情節。
鑑於《神奇動物在哪裡》系列很早就宣布了,這會是一個五部曲,所以作為一個系列電影,有沒有形成一個較為強有力的概念,是很重要的事情。這個概念是故事的虛構世界的核心,例如絕地武士之於《星球大戰》系列。
《神奇動物在哪裡》系列的概念直接來自於《哈利·波特》系列,J·K·羅琳作為七部小說的作者,可能沒有能比她更熟悉這個虛構世界的基礎概念。
但並不代表她可以很好的運用這些元素,在第一部《神奇動物在哪裡》裡,故事的主要背景移到了美國,而不是《哈利·波特》系列裡的英國,甚至遠離了歐洲。但是她用了同等的概念,去仿造出美國的魔法世界。更多時候,故事展現的空間也是在麻瓜\麻雞的生存空間裡,屬於魔法世界的敘事空間僅僅只有美國的魔法部。
這是相當聰明的一個做法,用最少的筆墨,做概念上的偷換。她沒有必要費心在怎麼創作美國的對角巷、霍格沃茨等等魔法地域,戰場直接放在麻瓜\麻雞的地盤就可以了。
這裡就要講到第二點框架。在故事的開頭,直接拋出了格林德沃這個人物,大家就知道整個系列的基礎二元對立,和《哈利·波特》系列是相似的,有一個較為究極的大魔王,也是在一開始就告訴你他的陰謀和企圖。打敗格林德沃是整個系列的A故事,而每一部都承載了不同的B故事。
這點也很像《哈利·波特》系列,「魔法石」、「密室」、「阿茲卡班的囚徒」、「火焰杯」、「鳳凰社」,都算是B故事,直到「混血王子」和「死亡聖器」,才真正回歸A故事,如何打敗伏地魔。主要原因也是前面幾部伏地魔沒有真正的復生,直到魔法部部長福吉親眼見到,伏地魔才是在整個魔法世界有了社會意義的復活。
第一部往往是一個系列的關鍵,它的敘事可能不夠有趣,但是決定了往後每一部的發展。《神奇動物在哪裡》的第一部,雖然可以大肆沿用《哈利·波特》世界遺留給觀眾的設定印象,但是畢竟兩者是關聯性不算特別強烈的兩個故事。
它的一大亮點,是靠一直新鮮出現的神奇動物,作為新的視覺奇觀。但是與此同時,多了很多完全新鮮的東西,像是默然師,又或者是新一部的納吉尼,還有天生的讀心術。
新的東西,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招數,反而有一點畫蛇添足的部分。當然很明顯這些東西的出現,是為了豐富敘事。如果沒有時代靠後的《哈利·波特》系列,先出現了《神奇動物在哪裡》系列,這些「新」更容易接受。現在看來,比較像噱頭,是這個框架上的蛀蟲。
人物上來說,紐特是一個很成功的人物形象。雖然作為書籍的作者,他的名字早就出現過了,但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沒有具體的形象。在《哈利·波特》系列裡,我們也能找到幾個神奇動物愛好者,像是海格和盧娜。紐特在某些程度上,和他們的性格有一點接近。很棒的一點是,他完全區別於了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是一個很典型的騎士人物,他是天選之子,命運造就的救世主。但紐特是一個比較普通的人,他有很優良的品質,對動物的愛,其實也就是他對於這個世界的愛。
這個故事裡的其他人物,塑造的也很成功,無論是美國女巫師姐妹,還是無意間捲入的麻雞。他們都有自己存在的功能,較為充分的行為動機。但也有,比較生硬的一面。
這就要在情節的部分,具體來談。標準的商業片,是要在每5-10分鐘內,製造出一個情節點。《神奇動物在哪裡》第一部,選擇了比較基礎的一個情節衝突設置技巧,也就是「錯摸」。也就是出現了一個巧合性的錯誤,然後將錯就錯,一直錯下去,到最後把所有的錯解開。這個錯摸就是麻雞胖子錯拿了紐特的箱子,放出來一些動物。
從這個重要的潘多拉魔盒般的情節之後,延伸出一連串故事,像是慢慢追回每個動物,基本來說也是為了展現「神奇動物」這個視覺奇觀。
在編劇的技巧上是很順暢的一種銜接手法,但在具體內容的填充方面來說,顯得有點低齡化。包括引發的大的衝突,紐特和蒂娜要被魔法部處死,也是僅僅用了一個格林德沃生硬的製造出這個重要轉折。它不是真正通過敘事邏輯,逐步演化出來的事情,而是有一個強有力的手硬拗出來的結果。
綜上所述,首先對於這個故事,我們不能拋開《哈利·波特》系列以及成熟的魔法世界構造,單獨來看待。但是從大的系列電影角度來看,雖然兩者的敘事聯繫性,不會像《霍比特人》和《指環王》那樣親密,但是直接依靠觀眾既定印象來移情,也是沒有本質上的問題。
其次,這個電影系列,在舊有的世界觀基礎上,創造了一個新的故事框架,有效仿的痕跡,有畫蛇添足的創新,但是基本能夠成立,自圓其說。
再次,它創作了生動的新人物形象,而舊的人物,行為動機和軌跡,也與《哈利·波特》系列一脈相承。情節上,雖然有生硬和低幼的部分,基本的敘事節奏,還是把握得不錯。
因此,J·K·羅琳可以說是一個較為合格的商業片編劇,她有一定的能力創作出一個五部曲商業片系列。但是這個單純的劇本故事,可能還是比不上她的小說創作,沒有足夠的敘事空間展現她的草蛇灰線技法和細節魅力。
雖然《神奇動物在哪裡》系列,可能誕生於一個電影劇本故事,天生就無法與《哈利·波特》系列相比,但是它能夠帶領億萬觀眾,重回那個美好的魔法世界,已經完成了它應有的任務。
推薦 | 「幕味兒」公號有償向各位電影達人約稿。詳情見:求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