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給下面這隻瓶子的外貌進行點評,看它像什麼?答案已經呼之欲出,沒錯,像棒槌。這隻瓶子長得像棒槌,名字也對得起長相,曰:「棒槌瓶」。 「棒槌」說實話並不算特別好的含義,古人追求形美、意美,為何要燒制這種瓶子呢?
清康熙 青花「紅拂傳」圖棒槌瓶 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康熙 青花「紅拂傳」圖棒槌瓶(瓶底) 故宮博物院館藏
從外貌上看,棒槌瓶主要有圓形和方形兩種,以康熙年間的圓棒槌瓶樣式為例,短頸(直),盤口,圓肩(略微向下折),頸部以下呈長圓筒,圈足……棒槌瓶的樣式並不難看,是一種新器型,配合清朝已經成熟的青花、五彩以及各種釉色品種,稱得上是精美的工藝品。棒槌瓶長得不難看,寓意其實也很美好。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棒槌瓶 故宮博物院館藏
棒槌瓶因為長得像古代女子錘衣所用的棒槌而得名,但棒槌瓶代表的寓意卻不不是那麼簡單。在這裡順便做下科普,為什麼古代的女人洗衣服要用棒槌敲打衣物呢?這是因為在元朝棉花沒有普及之前,古代大部分穿的衣服是用葛麻為原料製成。葛麻質地堅硬,穿在身上冷硬很不舒服,只有經過敲打才會變得柔軟。
基於葛麻的特性,除了洗衣服,在趕製衣物的時候也需要用棒槌敲打,使其柔軟便於縫製。古代常年打仗,男人在外面當兵,女人在家翹首以盼。每當天氣變冷,女人就要趕製冬衣,這個時候棒槌敲打衣物的聲音就會不絕於耳。有詩云:「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沒人喜歡打仗,打仗總會有親人逝去。康熙年間所制的棒槌瓶,其中的瓶其實可以理解為平,平有平定的意思,棒槌瓶其實寓意著天下平定,女人不需要為遠在疆場的丈夫縫製冬衣,不再有戰爭……
正是基於這種美好的寓意,棒槌瓶得以廣泛流行。優質的棒槌瓶主要集中在康熙、雍正兩朝。康熙早年的棒槌瓶通常器型矮小,到了康熙中後期器型變得細長。康熙年間的棒槌瓶總體具有挺拔的特徵,因此被稱為硬棒槌瓶。到了雍正年間,棒槌瓶在形制上不及康熙硬棒槌瓶挺拔,豎頸、溜肩、頸部以下直筒,但越往下呈略微收縮的姿態。為了同康熙年間的硬棒槌瓶進行區分,雍正的定義為軟棒槌瓶。
棒槌瓶通常以圓形為主,也有方棒槌瓶,即總體呈四方筒形,現代也將其稱為「方瓶」。清朝光緒到民國年間,比較流行仿製方棒槌瓶。方棒槌瓶的含義更為深刻,有四方平定的意思。然而不管是歷史的大趨勢,還是別的問題,想要天下平定,靠的並不是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