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上午,二實組織全體教職工收看中央電視臺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裡的中國》正月初一首期節目《尚書》。
第一階段,全校教職工集體觀看了《尚書》,在節目中,由倪大紅扮演的「護書人」伏生生逢亂世,以命護《書》,泣血傳《書》,歷經大起大落,終將其傳於天下。倪大紅以身入戲、以心入情,生動再現了先賢的風骨神韻。撒貝寧則以「當代讀書人」的身份與伏生對談,陪伴他「穿越」到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看今人如何讀《尚書》、學《尚書》、傳《尚書》。
如何把《尚書》這樣的上古典籍變成當代觀眾可感知且可共情的作品?《典籍裡的中國》戲劇部分成為了節目突出的創新亮點,藉助電視節目與戲劇各自獨特的表達優勢,對蘊含在古籍中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中國價值,進行了可視化、故事化、直觀化的藝術轉碼,讓更多的觀眾感受到中華文明之光,感動於中國文化的傳承力量。
崔學鴻校長努力平抑內心的激動,抒發了自己的感想:開年送福利,開工拿「利是」,開學第一天,我們集體收看央視正月初一播出的《典籍裡的中國•尚書》,感謝央視為我們開工送上了一杯醇厚的傳統文化美酒,讓我們如痴如醉。中國古代典籍浩如煙海,傳統文化燦若星河,我們要從中吸收精神營養,汲取智慧和力量,提升文化自信。我們的教育要學習央視這種創新精神,用藝術的手法營造生動的教學場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寓教於樂,打造魅力課堂,提升學堂效益。引導廣大青少年學生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徵程中放飛青春夢想。
主持會議的梁清泉副校長也談到:二實於去年底被評為「首批廣東省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如何在教育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及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希望全體教師認真思考並付諸行動。
在會議的第二階段,崔學鴻校長以《五育互育,賦能未來》為主題,對新學期學校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崔學鴻校長首先指出了二實當前面臨的新形勢: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標準、更嚴格的要求;深圳教育要在全國先行示範,「十四五」規劃和十大工程即將公布;網際網路給教育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學校改擴建的新機遇面前,二實更應該蓄勢待發、乘勢而上。
崔學鴻校長接著提出了二實十四五期間的工作設想,指出了二實後幾年工作的三大重點:
強化黨委、紀委、支委職責,加強黨委、支部工作,真正發揮黨支部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
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制度和黨委中心組學習制度,推動各支部實際工作開展在線化、日常化、實用化政治學習。
組織創新主題黨日活動和二實特色黨建活動,強化黨組織吸引力和凝聚力、戰鬥力。
嚴格落實「三會一課」、黨風廉政和黨員發展與管理、黨費收繳等各項工作,深入推進黨員1+N聯繫師生制度,強化支部建設,改變個別支部軟弱渙散情況。
強化政治意識形態安全防範和黨風廉政教育。推動學校民主生活會問題整改落實,開展年度支部組織生活會,創新開展黨員民主評議工作,組織建黨100周年慶祝表彰大會,營造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做好教育對口幫扶工作,統籌開展支教送課、講座培訓、錢物捐贈等形式多樣的幫扶活動;做好新學期精準扶貧和消費扶貧,組織扶危濟困捐款等各項專項活動。
---把立德樹人放在首位,堅持德育為首,落實「三全」:全員育人、全域育人、全程育人,形成德育體系。
---以教學為中心,研究「三學」:科學設計學程、提升學堂效益、減輕學業負擔。
---落實「一校多品」,做強「三球」:籃球、毽球、足球,做實體育特色。
---重視美育,抓好「三團」:舞蹈團、合唱團、管弦樂團,藝術、審美、學生社團面向全體,提升學校和師生品位。
---加強勞動教育,先落實「三務」:完成班務、分擔家務、做好社會服務。
---探索六大書院與五育互育的關係,做到「三有」:有目標、有計劃、有課程,逐步形成課程體系。
---改革評價手段,優化評價方法,研究增值性評價。
從未來學校建設(初中改擴建、新學校爭取)、未來教育研究(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未來學生培養(當代學生的身心特點、未來社會的人才特點)、未來師資建設(招聘、培訓、管理)四個方面進行研究。
2月22日清晨,全校師生在田徑場隆重集會,舉行深圳市第二實驗學校2020-2021學年第二學期開學典禮。梁清泉副校長代表學校致辭,回顧了二實過去一年取得的成績,感謝全體師生員工為此付出的努力,並向全體學生提出三點期待:
敢於負責,勇於擔當。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負責,執著求知,成長為引領時代的傑出公民。
五育並舉,全面發展。在五育互育中,成長為綜合素質全面、個性特長突出的新時代中學生。
奮力拼搏,成就自我。乘風破浪,勇往直前,書寫人生燦爛華章。
來自高二(1)班的宋秉融同學,以《觀察,思考,行動》為題發言,呼籲所有同學在新的學期能夠管理自己的情緒,堅定志向,付出持之以恆的行動,去成就無悔的青春。崔學鴻校長、梁清泉副校長、林偉副校長為上學期表現突出的班級和個人頒發了獎狀,希望全體同學以他們為榜樣,奮勇爭先,再創佳績!班會課,學校組織學生觀看了《典籍裡的中國》首期《尚書》。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替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學生們紛紛表示深受感動,要堅持研讀經典,以先賢伏生為榜樣,做新時代的護書人,傳書人,繼承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木棉花開,新春已至。全體二實人將繼續懷揣夢想,滿懷激情,奔赴新的徵程,收穫新的榮光。
辛丑開年酒一壇,古今穿越令人酣。
伏生護典續文脈,捨命毀家嘗苦甘。
民本安邦垂後世,施仁行義樹旌幡。
尚書一頌淚如雨,華夏因之萬代傳。
經典,尤其是幾千年前的經典,總讓當今的人感覺距離很遠,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今天我們看了《典籍裡的中國——<尚書>》,這樣的一個視頻拉近了經典和當代人的距離,使我們對經典的認識,不僅是理性,更有一種感性的感染力,也讓我們了解到了經典背後的故事,感受到古人為了保護經典所付出的各種努力甚至生命的代價。這些經典傳承下來,非常不容易,我們一定要保護經典,弘揚經典,讓中國的文化繼續流傳下去。近兩三年中考英語都滲進了中國文化的考查。例如前年的中考英語作文主題是介紹中國紅;去年的一篇英語閱讀講的是陸羽和茶的故事。英語的配套活動閱讀手冊(英語B本)清晰地提到要關注中國文化,並且每個單元都配套了一個中國的故事作為拓展,例如《永樂大典》《塞翁失馬》等。我在教學上也會有意地拓展和課文相關的中國歷史或中國故事。學生們很有興趣。作為老師也要不斷加強歷史學習,以備不時可以在學生面前「炫」一下,讓學生更加銘記歷史。
—— 初三年級黃奕華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尚書》不易懂,但通過「戲劇+影視」的手段,卻很好地調動了大眾的興趣,牢牢地吸引了我們的眼光,將我們的心情帶向遙遠的古代,去和古人共鳴,共悲同喜,而反觀現實,望向我們的學生,便又覺得自己肩上的責任沉甸甸的。我也在內心裡說:「感謝伏生,感謝那些無名的護書人。跨越千年, 後人仍在讀《尚書》,後人亦沒有忘記你們。」辛丑年的教師學習從《典籍裡的中國》開始。這檔節目讓人眼前一亮,以舞臺戲劇的方式,將中國千年文化的典籍故事生動演繹。在平日的教學中,我們除了與學生分享這些優秀的文化節目,自己是不是也應該靜下心來潛心學習典籍,用心感受典籍的魅力與博大,才能更好站穩講臺。
—— 初一年級陳思雨
央視新上「神仙」綜藝!大會開啟《尚書》追憶。貝寧大紅穿越千年,帶領我輩識讀典籍。書山有路趣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這是最好的時代,典籍人人可讀,創新無所不在,教書育人有妙招,高效何須頭懸梁!綠色學堂,才有歌聲與微笑,有生機與活力,有遊刃有餘,有自由自在!作為一名最普通的文化知識的傳承人,我深感任重而道遠。無論是「古代護書人」,還是「當代讀書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是每個讀書人的職責,更是「教書人」的責任。我將帶著這些疑問,不停地尋找一條有趣、智慧的通道,去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為殷先人,有冊有典,弦歌不輟。
—— 高一年級彭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