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被洪水圍困的安徽省六安市固鎮鎮部分村落。
(工人日報記者 王偉偉 陳華)
這是一條「遠離」新聞「中心」的新聞。
七月中旬,安徽進入長江、淮河雙線抗洪時刻。
7月20日早晨,淮河王家壩在時隔13年後又一次開閘洩洪。洶湧的洪水在瞬間吞噬了蒙窪蓄洪區18萬畝莊稼的同時,淮河下遊的百姓生命財產安全又一次因為「千裡淮河第一閘」的開閘而減少威脅。
就在舉國都在關注王家壩洩洪的消息時,位於長江與淮河之間,兩條發源於大別山北側外山區,並最終於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固鎮鎮匯合成一條淮河支流的東、西汲河在匯合處「發難」。
從7月17日18時至19日18時,安徽六安裕安區普降特大暴雨,48小時平均降雨量超過381.2mm,破歷史極值,其中汲河流域最大降雨量達641mm,洶湧的洪水在短時間內就將固鎮鎮變成一片汪洋中的「孤島」,15個村莊約2.5萬人受災。
▲7月21日,固鎮鎮六合村,消防隊員和社會救援人員正用擔架將一名癱瘓老人送往救治點。
▲7月21日,固鎮鎮佛庵村一處樓房內,等待救援的受困群眾。
▲7月21日,固鎮鎮佛庵第二小學臨時安置點,等待被轉移出去的受困群眾在二樓的平臺上等待。
▲受洪水影響,固鎮鎮許多地區信號中斷或微弱。7月21日,固鎮鎮佛庵第二小學臨時安置點內,受困群眾在能接收到手機信號的窗戶邊接打電話。
電是主動斷的,因為可能會短路,且有著觸電的危險;自來水是被迫斷的,因為全鎮二樓以下的地方幾乎全被水淹沒了,自來水廠當然也不能倖免。水位很高,上漲很快,加上斷水斷電,手機信號時斷時續,「孤島」上的受困群眾迅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守在「孤島」外面的人,並不清楚「孤島」中確切有多少人等待救援,有沒有急需救援的老人、病人、孕婦和孩子。留在「孤島」中的人不了解外面「聚集」著什麼樣的救援力量,也不清楚「孤島」之外的地方是否也面臨著同樣的災情。
▲7月20日,兩名戰士正將轉移出來的老人從救援船上背至位於小河沿橋的救援點。
▲7月20日,救援人員駕駛皮艇和衝鋒舟將受困群眾轉移出去。
▲7月20日,安徽省軍區六安軍分區的官兵和社會救援力量正在解救被困群眾。
▲7月20日,六安區軍分區的官兵正通過衝鋒舟轉移受困群眾。
▲7月20日,固鎮鎮佛庵第二小學臨時安置點,救援人員正幫助受困群眾有序撤離。
東汲河堤壩上的小河沿橋地勢較高,那裡是各種救援船隻從「孤島」中轉移群眾上岸的救援點之一。各方救援力量在這裡迅速集結,運送救援設備和食品的車輛不斷湧過來,水面上,橡皮艇、衝鋒舟來回穿梭。
也有人選擇了留守,因為這裡是他們祖輩生活的家園,他們相信,洪水會很快退去, 他們也會很快回到家中。
▲7月20日,村民用木盆當船木板當槳,在已經被洪水淹沒的街道上划行。
▲7月21日,固鎮鎮佛庵第二小學臨時安置點,受困群眾在二樓窗戶旁等待船隻,準備撤離至新的安置點或投靠親友。
▲7月20日,在成功勸說兩名老人同意轉移後,六安市裕安區人武部的陳志勇幫他們收拾晾曬在屋頂的大米。
▲7月20日晚,等待轉移的村民幫助一名腿腳不便的老人登上救援船。
▲7月20日,一名母親著急帶孩子看病,來不及在岸邊等待,徑直跑向水中向救援人員求助。
▲7月20日,受困群眾正乘坐衝鋒舟進行轉移。
▲7月20日晚,天色漸黑,受困群眾在轉移中。由於受災區水下情況複雜,多個救援船隻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這也加大了夜間的搜救難度。
▲7月20日,一名女士在水邊向救援人員詢問村裡的受災情況,希望能儘快將自己的親人解救出來。
▲7月20日,救援人員通過二樓窗戶為不願撤離的受困群眾分發水和食物。
▲7月20日晚,中斷的手機信號在應急人員的搶修下得到恢復,在岸邊等待的人們拿起手機與親友聯繫。
▲7月21日下午,經過30多個小時的緊張奮戰後,河南消防的部分隊員在路邊的臺階上睡著了。他們是19日晚接到任務後,連夜從河南趕過來參加救援的。
▲7月20日下午,六安軍分區公勤班班長楊飛在橡皮艇上枕著礦泉水瓶閉目休息。
▲7月21日,上初二的魯玉玲在臨時安置點的竹蓆上看書。
▲7月20日,固鎮鎮小河沿橋附近一處未被淹沒的馬路成了臨時救援點。這裡地勢較高,空間相對寬闊,部分撤離的群眾會被首先送到該處,然後再根據安排進行安置和轉移。
截至22日下午,固鎮鎮的洪水已經持續減退,受困群眾也基本得到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