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中國科學院

2020-11-19 中國科學院

  海冰曾是北冰洋的「甲冑」,如今「甲冑」越來越薄、越來越軟,有些已變成「輕紗」。海冰變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個能引發海洋和大氣一系列變化的導火索。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與合作者研究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相關研究成果於8月3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近期,有關北極海冰減少的壞消息接二連三:加拿大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米爾恩冰架坍塌,格陵蘭島冰蓋加速融化且將不復存在,甚至有科學家預測15年內北極海冰將消失。

  北極海冰真的會越來越少甚至消失嗎?北極海冰減少究竟會帶來哪些影響?為此,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本世紀中葉北極或將無冰

  氣候變化最明顯的跡象之一,就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海冰密集度超過15%的區域正在急劇縮小。9月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最少的月份,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北極9月份海冰在以每10年12.9%的速度減少。事實上,其他月份北極海冰覆蓋範圍也都呈現減少趨勢。

  「對未來北極海冰的預測,國際上主流觀點認為本世紀中葉前,北極可能會出現無冰狀態,即海冰覆蓋範圍小於100萬平方公裡,但是如果不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北極無冰狀態出現的時間將會提前。」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宋米榮博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北極的變暖速度是全球變暖速度的2—3倍,北極的海冰正在不斷減少。冰齡超過4年的海冰被科學家稱為「多年冰」,研究表明,20世紀80年代,北極地區約有三分之一的海冰為多年冰,如今北冰洋的多年冰已經近乎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每年會形成並完全融化的一年冰,它們將更容易在夏天融化,加劇海平面上升與溫室效應。

  與此同時,北極海冰的厚度也發生了明顯變化,以往北極夏天的平均冰層厚度為4.88米,到20世紀末只有2.75米左右,減少了43%。進入21世紀以來,北極海冰的退縮速度大大超出人們的預期。

  「照此下去,北極海冰在未來幾十年內將完全消失。」宋米榮強調。

  不久前,全球33家主要研究機構提交了對今年9月北極海冰覆蓋面積的展望。其中,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LASG)提交的數值顯示,今年9月海冰面積將減少到380萬平方公裡,這將是有觀測記錄以來海冰面積第二小值,僅大於2012年創紀錄的357萬平方公裡。

  精準預測還有很高難度

  海冰面積是對海洋上海冰覆蓋區域的一種度量,海冰存在較高的反射率,能夠將大部分的太陽輻射反射出去,使極地維持一個冷源的狀態,而海冰面積的大小則能反映出進入地球系統的太陽輻射的多少。

  科學家之所以高度關注北極海冰,是因為它的變化不僅對局地氣候有顯著影響,而且對全球的大氣、海洋系統都有持續影響。更重要的是,極地海冰和氣候變化對中高緯度地區的氣候,特別是我國氣候產生的影響十分顯著。

  為了精準預測北極海冰的覆蓋面積,科學家操碎了心。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驥平表示,目前北極海冰預測變得越來越重要,基於現有的預測手段和技術來看,準確預測海冰的難度非常高。

  劉驥平說,一個重要的手段是通過建立數值模式來進行預測,這需要利用歷史海冰、大氣和海洋數據建立統計模型,用來預測海冰密集度、海冰厚度等的空間分布。劉驥平課題組就研發了一個北極海冰數值預測系統,這個系統可以利用大氣—海冰—海洋的全耦合的北極區域數值預報模型進行海冰預測,最新預測的結果是今年9月北極海冰範圍最小值是436萬平方公裡。

  另外,衛星觀測目前是北極海冰監測的最重要的手段。「在衛星每天幾次越過極地地區的時候,衛星上的高級微波掃描輻射計、特殊傳感器微波成像儀收集數據,通過對數據形成的圖像進行分析反演,可以得到極地海冰密集度的分布,進而計算得到海冰面積。」宋米榮說。

  劉驥平介紹說,衛星遙感具有大尺度、實時與連續觀測的特點,高解析度的衛星,其解析度能夠達到幾百米,這樣能夠幫助研究人員看到海冰的形態演變狀況,可以為數值模型提供更準確、更合理的海冰初始條件,進而減小數值模型的模擬偏差,提高北極海冰的預測能力。

  但同時,高解析度衛星遙感在極地只能比較好地觀測到海冰覆蓋情況,雲層覆蓋使得高解析度可見光和近紅外衛星遙感大打折扣,對海冰厚度和其他狀態的估算有比較大的誤差。

  海冰減少將引發一系列變化

  全球變暖無疑在北極海冰的減少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然而據研究,引起北極海冰變化的原因除了全球變暖以外,還有以下因素:北極陸地冰川融化導致徑流加大,使北極結冰量受到顯著影響;來自大西洋的暖水溫度和流量變化對北極海冰影響很大;來自太平洋的海水溫度較高,影響北極夏季海冰融化;北極某些區域的風力趨於減弱,顯著影響海冰輸出,對北冰洋總體冰量產生影響。

  海冰曾是北冰洋的「甲冑」,如今「甲冑」越來越薄、越來越軟,有些已變成「輕紗」。海冰變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個導火索,能引發海洋和大氣的一系列變化,進而會深遠地影響高寒地區的生態系統、海岸線穩定與人居環境,與此同時,也將進一步作用於全球氣候系統,影響極端事件的強度和頻次。

  在宋米榮看來,北極海冰的減少,將直接影響極地的生態環境。在海冰的底部有特定的藻類和細菌生長,為浮遊生物提供食物,浮遊生物又餵養了較大的動物。海冰的減少特別是夏季出現更多的開闊水域,將造成浮遊生物大幅減少,進而影響以浮遊生物為食的動物。此外,北極熊、海豹、海象等正在喪失棲息地,被迫向北移動,而一些新的物種如北大西洋鱈魚和頂級捕食者鯨魚等則因為沒有海冰覆蓋而遷入,使極地的生態環境發生變化。

  如果北極海冰完全消失,除了極地的生態環境被改變外,也會破壞全球海洋環流,對極地和全球天氣氣候系統產生影響,北極永久凍土裡凍結的溫室氣體可能被釋放,加劇北極的變暖。研究表明,北極變化與中國極端高溫、極端低溫、強降水、暴雪、霾日數,以及歐洲的高溫熱浪,歐亞大陸北部冬季變冷趨勢,美國東北部暴風雪等密切相關。比如,在北極加速變暖的階段,美國東北部發生強暴風雪的城市數量明顯增加。

  此外,北極加速變暖還會導致格陵蘭冰蓋進一步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海水會向內陸倒灌使得鹽土向內陸擴展,從而導致土地鹽漬化和沼澤化,靠近沿海地區的種植面積會因此急劇減少,造成糧食產量下降。

  因此,在人口密集的北半球中低緯度地區,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將對人類生命和財產安全構成直接挑戰。

  可能的利好是,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通過北冰洋的航線將變得頻繁。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海冰不斷融化,讓北極航道逐漸具備通航可能性。北極航道主要包括俄羅斯沿岸的東北航道、穿越北冰洋中央公海海域的中央航道和途經加拿大北部北極群島的西北航道。東北航道是目前主要通航的路線,近年來,我國已試航成功的貨櫃船走的就是東北航道。

相關焦點

  •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海冰曾是北冰洋的「甲冑」,如今「甲冑」越來越薄、越來越軟,有些已變成「輕紗」。海冰變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個能引發海洋和大氣一系列變化的導火索。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與合作者研究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相關研究成果於8月3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近期,有關北極海冰減少的壞消息接二連三:加拿大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米爾恩冰架坍塌,格陵蘭島冰蓋加速融化且將不復存在,甚至有科學家預測15年內北極海冰將消失。  北極海冰真的會越來越少甚至消失嗎?
  • 北極熊或將在2100年滅絕 賴以生存的海冰正在快速融化
    北極熊或將在2100年滅絕 賴以生存的海冰正在快速融化時間:2020-07-22 07:5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北極熊或將在2100年滅絕 賴以生存的海冰正在快速融化 據本周一公布的一項研究顯示,氣候變化正導致北極熊瀕臨滅絕.該研究預測,在人類的有生之年,這種處於食物鏈頂端的食肉動物可能會全部滅絕
  • 北極冰層融化致北極熊覓食難,熊媽媽吃掉幼崽充飢!
    同類相殘在動物界很常見:像「獅子爭權」勝者會將失敗者的後代殺死;又如部分動物交尾前後,雌性會吃掉雄性;或出現北極熊因食物問題吃掉幼崽的情況等等。據《每日星報》3月1日報導,俄羅斯科學家發現,隨著全球暖化的加劇,北極浮冰數量銳減,令北極熊狩獵困難,導致同類相殘出現的現象越來越頻繁!
  • 距離消失還有80年,北極將看不見北極熊了,人類該如何挽救它
    審核-小文 每當提及北極,你的腦海中最早會想起哪一種生物?相信絕大部分的答案都是北極熊。北極熊是世界上體型最為龐大的陸地肉食性動物,又名白熊。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北極熊的皮膚是極為黝黑的,但是由於毛髮透明雪白,因而從表面看上去是白色的。
  • 北極熊或將在2100年滅絕,原因並非全來自我們,更多源於它們自身
    因此如果想要存活下來,實際上就是需要依靠海冰的。根據科學家們搭建的氣候模型顯示,到本世紀中葉,北極大部分地區將無冰可尋。極附近的冰冷避難所目前支撐了19個北極熊種群,約2萬多隻北極熊個體。在進行衛星數據詳細分析後,表明所有北極避難所正在縮小。
  • 北極熊已經開始吃「自己」了
    攝影:Paul Nicklen,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每年2月27日被定為「國際北極熊日」,這一國際主題日的設立,旨在提醒全社會關注北極熊的生存環境和北極熊的生態問題。
  • 一篇講述北極熊棲息地變化的可視化作品
    tab=viz-of-the-day&type=viz-of-the-day 北極熊被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列為脆弱物種。事實上,到 2050 年,全球北極熊的數量預計將減少 30%。本篇 Viz 的作者 George Koursaros 利用抽象化的散點地圖、雙向直方圖分析了北極熊數量在不同區域的分布,以及北極冰域範圍和面積的變化情況。
  • 北極熊「骨瘦如柴」照片曾引關注
    不止南極,在地球的另一端,北極受氣候變化的影響也不容小覷。讓我們先從一張照片說起。2015年,一張北極熊的照片曾引發了關注。照片中,一頭骨瘦如柴的北極熊拖著受傷的腿在冰上前行,似乎是在尋找食物。這張照片實際上代表了北極熊所面臨的困境。 50多頭北極熊闖入小鎮找食物 2019年12月,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一個小鎮,闖入了一群不速之客——50多頭北極熊,給當地村民帶來了恐慌。
  • 北極恐將面臨夏季無冰 2020年將成為北極海冰萎縮趨勢的一個驚嘆號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北極恐將面臨夏季無冰 2020年將成為北極海冰萎縮趨勢的一個驚嘆號 氣候變化,北極垂危!德國電視一臺12日報導,德國北極科考船極星號結束全球有史以來最大的北極探險活動,周一返回不萊梅港。
  • 海象自殺式跳崖、北極熊開始吃幼崽……這些照片讓人背脊發涼
    已被監測到酸度上升,溫度增高所以越來越多磷蝦往南遷因為那裡有更冷的天氣,有更厚的冰層磷蝦一旦減少,產量下降便直接影響了依賴磷蝦作為食物的企鵝為了去找到南遷的磷蝦出生的小熊幼崽,若是沒能擁有充足的食物體重不足,存活的機率大打折扣甚至對有些北極熊幼崽來說夏天的北極,可能基本上沒有海冰去年那段瘦到只剩皮包骨的北極熊
  • 都是冰川融化,南極和北極所面臨的危機其實不同
    與此同時,海冰面積也在大面積減少。根據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觀測數據,在過去的40年裡(1979年之後),北極夏季海冰面積減少了近一半;預計到2040年,北冰洋上夏季可能無冰。
  • 呆萌可愛的北極熊正迎來一場滅絕之戰
    NASA數據顯示:過去40年裡,北極夏季海冰面積減少了近一半,只剩下約350萬平方公裡。 海冰縮減導致北冰洋海域浮遊生物聚集,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商業公司湧入北極,爭奪自然資源。 北極溫度的升高還會讓大氣環流從低緯度地區帶來熱量,使北極的溫度繼續升高。 更糟糕的是,一旦北極開始變暖、海冰融化,這個趨勢會進一步加劇。白色的海冰本來能夠反射光線和熱量,但當冰層融化,深色的海洋水體會吸收更多熱量,融化更多海冰。
  • 北極熊正面臨著體重減輕,幼崽減少
    北極熊可能是陸地上最大的食肉動物,但隨著全球溫度持續升高和海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使它們變成世界上最脆弱的物種之一。事實上,此研究由華盛頓大學發起,研究發現2009到2016年,一些北極熊的特定族群出現了嚴重的幼崽減少和體重降低,發現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體重迅速降低。原因是什麼?冰帽融化。當夏天海冰完全融化時,北極熊海水會被推上岸一段較長的時間,直到冰融化。
  • 北極的冰拱正在融化,最後的冰區將面臨消失,我們該如何阻止?
    北極最後的冰區正在加速融化加拿大北極群島和格陵蘭島之間長達數年的海冰,其面積可以達到大約160萬平方公裡,被科學家們稱為「最後的冰區」,也是世界上最厚、最古老的海冰。2019年,加拿大將這裡指定為海洋保護區,並命名為Tuvaijuittuq,意為「冰永遠不融化的地方」。
  • 因冰川消融飢餓北極熊打劫垃圾車
    因冰川消融飢餓北極熊打劫垃圾車)來源:綜合央視網、時間視頻、網友評論延伸閱讀:德國攝影師拍到北極熊只剩皮包骨 全球變暖加劇極地饑荒2015年8月27日訊,近日,德國女攝影師Kerstin Langenberger拍攝的一張北極熊照片走紅網絡,照片中的北極熊骨瘦如材站在浮冰上,而且面容憔悴,引發網友的震驚與不解。
  • 八十年後,請把我和世界上最後一頭北極熊葬在一起
    原創 小南 中南屋世界公民教育 來自專輯國際視野經過多年研究,科學家近期首次發布最新研究結果:按照如今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體量與速度,80年後,也就是2100年,北極的冰蓋將大面積融化,生活在北極的北極熊們將因為失去棲息地和食物而全部滅絕
  • 再這樣熱下去,北極熊真的要餓死了
    而與此同時,氣候變化研究又為我們帶來了一些新的壞消息:在海冰消融、食物缺乏的影響下,本世紀末北極熊將陷入嚴峻的生存危機。 百年誕辰 2020年7月25日,這一天我們迎來了羅莎琳·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的百年誕辰紀念日。
  • 北極高燒不斷,遠古病毒的「冰牢」正融化
    北極點風光二是對海平面的影響。北極海冰預計最早到2044年就將全部融化,屆時途經北冰洋的西北航道將完全開放,將會減少約1/3的航運成本。四是對動物的影響。北極氣溫升高造成的冰面融化給北極地區的動物生存帶來嚴峻挑戰。北極熊位於北極地區生物鏈的頂端,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動物。過去20年間,由於海面結冰時間不斷推遲,母北極熊的體重越來越輕,隨之而來的是生殖率和幼崽成活率的下降。
  • 身陷多重困境,北極熊或將於2100年滅絕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
    正在捕食海豹的北極熊困境1:主要的食物來源減少近年來,隨著全球變暖加劇,兩極地區海冰大量融化再加上「 合法狩獵許可」和「非法盜獵行為」,北極熊的主要食物來源——海豹的生存受到極大挑戰,數量急劇減少,這也就意味著,北極熊的食物來源也大大減少。
  • 北極溫度爆表!超32℃!背後原因令人膽寒!未來,可能誰也逃不掉…
    22度,可以融化多少動物賴以生存的北極海冰;因為北極、南極的海冰不斷融化,對北極熊、企鵝等生物的生存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北極熊們需要跋涉更遠的距離尋找食物,並且它們因為找不到能夠承受它們身體重量的浮冰,不得不一直在水裡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