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殯葬行業內參了解,殯儀館與火葬場2詞在我國的出現的時間約為晚清民國時期,凡資本主義列強侵佔租借的城市地區多開設有殯儀館或火葬場。如上海、廣州、青島等地。上海市區2大殯儀館之一的寶興殯儀館,至今已有百年歷史。
「殯儀館」在國外至今,一般不包含火化功能,而僅提供接運、殯殮、追悼服務。火葬場為獨立存在功能性設施。民國時期的我國上海,曾同時存在多家殯儀館和火葬場。
新中國成立之後,國家領導人倡議殯葬改革「土葬改火化」。自1960年代之後大陸各地修建兼有追悼功能的火葬場(這幾十年間修建的火葬場,以「紅磚大煙囪」為地標)。
大約自1990年代開始,大陸各地火葬場普遍改名稱為殯儀館。近年以來,各地新修建殯儀館則一律不設大煙囪,而從環保考慮增設煙塵過濾裝置。
至今,除土葬區殯儀館之外,我國大陸火葬地區僅有上海市區2家殯儀館(龍華、寶興殯儀館,如今僅提供除火化之外的殯儀服務)與「火葬場」實際區分開。另外,近年來,各地新興起修建「殯儀服務中心」,僅提供接運、殯殮、追悼、禮儀服務,火化則單獨到殯儀館。
下圖為青島紡織博物館內,1914年-1922年日本人佔領山東青島期間的城市地圖,圖中赫然標註有「火葬場」、「日本人墓地」、「歐人墓地」等名稱。
▼
▲
來源:民政部網站、百度百科
編輯:君山
本文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立即刪除。
投資4.63億的浙江奉化殯葬項目一期獲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