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2400字 | 閱讀時間大約5分鐘
01
剛才我看了一下實時票房,被譽為全程無尿點,從頭打到尾的《紅海行動》截至26日的票房已經達到22.67億元,總票房第二,單日票房已經第一了。
這是一個意料之中的票房。
相比魔幻搞笑的《捉妖記2》,相對喜劇+偵探的《唐人街探案2》,打得無比熱鬧的《紅海行動》更符合當下全民需要打雞血來彰顯大國擔當的氛圍。
這是一個在異國撤僑救人質的故事。按理說,這類題材在好萊塢是司空見慣的,不過這種國內以前基本拍不出來的軍事題材放在當下的中國,那就是不得了的事情。
這是根據中國葉門真實撤僑事件改編的電影,不過撤僑是真的,但派突擊隊深入敵後進行營救人質行動則是導演在電影中營造的場景。
導演林超賢在電影上映前接受「局座」張召忠專訪時就說過,中國軍艦葉門撤僑,是一級戰備的,突擊隊員也是整裝待發的。可是突擊行動並沒有真正實施的。這說明,在撤僑這個大背景之下,整個電影就是靠導演指揮演員在演繹那些熱血場面了。
相比吳京的《戰狼2》,《紅海行動》有明顯進步。
《戰狼2》那種把退伍特種兵整成神的場面沒有出現,扯過國旗就能通過對敵雙方戰區並讓雙方停火,在片尾篡改中國護照這些畫面在《紅海行動》中沒有出現。
《紅海行動》更強調團隊行動,場面更宏大,各種武器戰備齊上陣,關鍵是蛟龍突擊隊營救人質還出現了傷亡,這更突顯戰爭的殘酷,更突顯敵人、恐怖分子都不是豆腐渣做的。
雖然中國軍隊幾十年沒有打過仗,但很多人看《紅海行動》就會認為中國軍隊一如既往無敵,這或許滿足了各階層的各種期望,那種自豪感油然而生,雖然這是電影,但我們社會或許真需要這種打雞血式的電影。
有人說,《紅海行動》不亞於任何一部好萊塢戰爭大片,這種評價主要是基於投資5個億,戰爭場面很大而已。估計很多人沒有看過《細細的紅線》,沒有看過《野戰排》這樣真正對戰爭反思的電影。
好萊塢的戰爭影片也並不都是比爆炸場面,比誰打得更兇,他們比的更多是電影本身傳遞的一種思想。
如果從這個角度說,這部《紅海行動》表達的思想弱了點。
你想說這部影片媲美好萊塢大片,還不如說這部電影就是按照好萊塢模式拍攝的戰爭片。比如《美國狙擊手》,比如《拆彈專家》,比如《鍋蓋頭》,不過是把地點從影片中的戰爭場面從阿富汗、伊拉克挪在了我們需要撤僑的北非而已。
很多戰場場面,其實都是似曾相識的,這是一部標準的好萊塢式的主旋律戰爭影片。
02
中國強大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為能做到動用軍艦來撤僑的,全世界來數一下也就三四個國家而已。不過,在當今世界,文化才是徵服世界的唯一手段,戰爭是政治手段的延續,沒有文化的認同,徵服不了世界。像美國,時時刻刻都在打仗,贏得了地盤,卻贏不得人心,就是這個道理。
《紅海行動》更像史匹柏的《拯救大兵瑞恩》,不過從二戰搬到了當下。
導演林超賢曾透露,他是按照《拯救大兵瑞恩》中湯姆·漢克斯標準選的張譯:「我希望小組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不要老是清一色的硬漢。隊長這個角色除了動作,還需要有一種文人的氣質,就好像你很難想到會讓湯姆·漢克斯來演一個軍人,張譯就有這種感覺在。」
《紅海行動》其實就是中國版的《拯救大兵瑞恩》,不過是換成了中國的一支突擊隊,還是在表達「不拋棄不放棄」的主題思想。
《紅海行動》算是真正開創了中國新時代戰爭片的先河,當我們總是沉湎於《地雷戰》《地道戰》和《南徵北戰》這類老式戰爭片的時候,突然發現只要肯下本錢,只要主題思想足夠好,中國也是能拍出戰爭大片的。
林超賢以前導演的影片,我看過兩部:《G4特工》和《江湖告急》。他給我的印象就是典型的香港商業片導演。
當時,我就在想《湄公河行動》這麼高大上 主旋律的影片為什麼就找了他來拍?因為香港導演對電影的節奏、動作的把握包括設置情節懸念、戲劇衝突的能力要超過內地導演,而且長期都在純商業社會混,自然而然地對觀眾的喜好掌握就比較強。
長期在英國殖民地混的香港導演,拍的影片基本沒有政治掛帥一說,觀眾喜歡什麼就拍什麼,說白了,腦子比內地導演靈活。
就拿林超賢以前拍的《湄公河行動》來說,怎麼看它都像是一部掛「主旋律」外衣的動作片。
03
從劇情來看,《湄公河》這當然是主旋律影片。以前根據這一真實事件,我們拍過《湄公河大案》這樣的主旋律電視劇,一板一眼,一看就是國產電視連續劇。要是電影還敢這樣拍,排除部門和單位組織群眾來看外,票房也應該只有幾十百把萬的水平。
美國的很多影片其實就是美國的主旋律影片,不過是通過情節和人物的設置,讓這種影片更好看,更抓住人心。反觀中國內地很多影片呢?內地主旋律影片絕大多數就是喊口號和說教,要不就是大手一揮,決勝千裡之外。
我覺得《湄公河行動》基本解決了內地主旋律影片的確存在「假大空」的現象,而這種現象導致的後果就是那些的的確確的正能量的影片也只能靠部門發文或單位組織觀看,因為這樣才能解決很多主旋律影片「零票房」的問題。
正是有了《湄公河行動》這樣成功的主旋律電影墊底,林超賢才會有升級版的《紅海行動》橫空出世。
其實,也並不是每一個香港導演都適合在內地拍主旋律電影。
這個還得因人而異。
比如有一些香港導演拍內地主旋律影片用力過猛的,比如以擅長拍攝驚悚恐怖片的彭順導演。他拍攝的反映韓戰的影片《我的戰爭》就折戟影院了,為什麼?之前的幾個老藝術家拍攝的「假大空」的電影宣傳片幫了一個倒忙。按理說,這也是炒作的一種啊!電影的關注度更好才對啊。但電影終究還是要以質量說話,《我的戰爭》口碑和票房都失利,說明彭順導演基本搞不清內地觀眾的喜好,也沒有很好的迴避主旋律影片的種種限制,結果弄了一個「四不像」。
其實這裡面有一個簡單的道理:電影拍出來,無人問津,這才是對電影資源的極大浪費!當然,更是對人民的不負責任啊!
電影拍得好看,受到上級肯定和支持,又得到觀眾認可,林超賢做到了。
當然,更準確地說,林超賢順應了我們這個新時代啊。我想,林導演就不要回去了,就在內地拍主旋律電影,這裡有廣闊的天地啊。
順便說一句,內地主旋律電影導演該加油了,因為香港導演來搶導筒了。
劉著民,媒體人。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