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流量公園(LLpark001)
作者丨黑羊、興興
如果你還沒看《我和我的家鄉》,說明你僅僅走在國慶院線19億流量的邊兒上。
這部電影在流量的操作上可謂「雞賊」——以更「短」的宣發策略吸引年輕人,在主流獻禮片中,這些首次嘗試,都為《家鄉》收割流量增添了砝碼。
創作
本以為《姜子牙》會成為國慶檔院線不可超越的票房收割機,不想被《我和我的家鄉》甩了好幾條街。
本以為《我和我的家鄉》僅僅站在主流的層面上為國慶獻禮,不想卻被裡面的小人物、小生活的故事感動得一塌糊塗。
這是小故事的大力量。
豆瓣上的國慶檔熱門電影評分,《姜子牙》7.0分;《奪冠》7.3分;《我和我的家鄉》7.4分,相差並不懸殊的情況下,《姜子牙》明顯後勁不足,除了編輯飽受詬病,後疫情時代下,人們取暖在先,更願意看到小人物生活中的悲歡離合。
《我和我的家鄉》用五個個體故事展現了「扶貧」這一主題,9名導演,數百明星參與。
流量的力量在這部電影的票房中體現。
這是一部妥妥的主旋律電影,僅從名稱上就能找到去年《我和我的祖國》的影子,二者的形式也一樣——用短故事展現生活細節,又是在描述大時代。
電影的總製片人的張苗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在一開始就和創作者站到了同一條戰線上。更重要的是,他並沒有以任務的態度來對待這部影片,而是回歸到了創作最開始的地方,讓故事屬於故事,讓創作屬於創作。
好的故事配的上好的流量,除此之外,《我和我的家鄉》力爭和這個「短」時代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比如在影片中,每個單元之間切換,都採用了時下最流行的豎屏短視頻模式——在無數的屏幕中,挑出那些有代表性的故事,再娓娓道來。
張苗認為,這種表達方式契合了這個時代的特徵,所展現的故事,也是當下的「我們」的表達。
即便是在宣發上,製片方也選擇了擁抱短視頻群體和後浪網民群體。比如在抖音上有「上抖音拍家鄉」全民活動;B站上也有《我和我的家鄉》電影幕後紀實節目這樣的影綜,還推出了「家鄉與我」系列短劇,甚至還和央視合作先網後臺的直播活動……
很顯然,製片方在為內容搭建一個流量舞臺,但想要獲取足夠的流量還遠遠不夠。
接下來,是時候展現明星們的流量實力了。
選角
《家鄉》每輪宣傳最受關注的,是它豪華的演員陣容,眼花繚亂的選角策略。
畢竟不論題材是不是主旋律,只要自己喜歡的愛豆盡情展示,觀眾就會走進電影院為他們買單。
《家鄉》的一部分角色,延續了去年它的大哥——《我和我的祖國》的人物形象。比如老北京葛優在寧浩的《北京好人》中再度亮相,名字還叫「張北京」,職業還是開出租,連戴了一年的奧運應援帽子都沒換。
和葛大爺對手戲的,是今年火得猝不及防的大姐「敏敏子」劉敏濤。大姐劉敏濤縱橫演藝圈近30年,女主演了不少,好劇本一個接一個,都不如今年,好像被《紅色高跟鞋》轉運了,潑辣的紅裙和翻白眼的表情也成了標誌。
另一個從《祖國》繼承來的05後小演員韓昊霖同樣矚目。去年韓昊霖在《祖國·奪冠篇》中飾演上房修天線的「冬冬」,「讓徐崢導演當場落淚」,還在熱播網劇《慶餘年》裡出演了童年範閒。今年徐崢又把他請到片中,和鄉村教師範偉搭戲。
這一單元裡,徐崢也延續了和張譯的合作,徐崢還公開表示:「之後我還想找他合作,因為張譯在片場也是會時常幫忙指導別人演戲要領,我這個導演肯定省很多事情。」
熟悉的面孔還有黃渤,在《祖國·前夜篇》裡,黃渤一改一身痞氣,一本正經地演了一位有脾氣的知識分子工程師。不過觀眾對《家鄉》有不同的期待,因為黃渤搭上「唐探組合」王寶強、劉昊然——這部戲請來喜劇演員正經地拍喜劇了。
最後一單元裡,開心麻花的沈騰、馬麗重出江湖,也是一大賣點。畢竟當年《夏洛特煩惱》拿下百花獎多個獎項,今年影院復業後也擠進了復映片的第一批。
總之,《家鄉》一方面邀請了百億票房藝人吳京、鄧超、王寶強,同時擁有老牌喜劇天團葛優、範偉。
為了獲取年輕流量,《家鄉》在選角色時候也秉承「雞賊」的態度——小鮮肉、流量明星都收入囊中。電影請到了王源、彭昱暢、李易峰,甚至拉來主播李佳琦、薇婭,還有唱民謠的郝雲來客串……
全年齡段都能找到熟面孔,票房起點就不會低。
喜劇
有了符合時代表達的創作、宣發,吸引眼球的流量明星,《我和我的家鄉》還缺最關鍵的一點——讓觀眾高興。
因為眾口難調,這恰恰是這部電影最為「雞賊」的那部分——以小故事呈現大生活。
比如你可以在看《奪冠》的時候為女排加油鼓勁,但《奪冠》終究是在講述你無法觸及到的別人的故事。在《家鄉》中,當接地氣、有煙火氣的生活細節被豐滿地展現出來時,很多人都能從中找到身邊人的影子。
這些是計程車司機、鄉村教師、紀錄片導演、民間手藝人、種蘋果樹的老闆、放棄出國進修選擇下鄉扶貧的村支書……每個故事都是普通人的故事。
觀眾的共情感和這些小人物的命運連接在一起,建立在電影的喜劇基調之上。
是的,某種意義上,這是一部讓人發笑和感動的電影。
「電影要有一個恰當的內核,可以去表達農村扶貧、脫貧攻堅決勝這一年的社會情緒。我們覺得這種情緒就是『喜迎小康』。」
喜——給了這部電影很重要的意義。張苗在採訪中定義,《我和我的家鄉》內核就是喜劇,這一點迅速和聯合創作的五位導演達成了共鳴。
而尤其是在疫情之後,人們長期緊繃的情緒需要透過一種窗口去表達,喜劇成了這種情緒宣洩的出口。
此外,《家鄉》終究是商業片,電影要票房。
除了喜劇,《家鄉》也加入了令人感動的溫情因素。
比如《北京好人》、《我家有個ufo》、《歸鄉之路》這三個單元更多在喜劇方面抖包袱,讓觀眾在觀影前半部分就體驗到了放鬆,愉快,喜劇的氛圍。而後半部分的《最後一課》、《神筆馬亮》同樣帶動觀眾的情緒。
笑著笑著就哭了。
這就是這部電影收穫票房獲取流量的全部嗎?還差最為重要的一環。
上半年每個人都經歷了一個超長寒假plus,是否記得年初「當你放假第一天回家,你會看到熱情的老媽」,那首抖音神曲不僅讓博主漲粉500w,也讓「回家」這一主題增添了新的共情——之後「離家」成了漫長鬱悶的主題。
這種情緒蔓延到國慶檔——當城市人擠到鄉村體驗另外一種「雞賊生活」時,這部電影19億的票房和流量漸漸顯露出它的本貌:我們正在經歷的鄉村扶貧以及過程中的悲歡離合,早已通過銀幕深深的烙印在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