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西部城事
文丨西部菌(ID:xibuchengshi0518)
強省會時代,省會越來越強,已經成為一個顯而易見的趨勢。不過放眼全國,省會城市並不是總能成為領跑者。
近日,第一財經對27個省份的第一經濟大市進行了統計,結果顯示,有7個非省會城市超過了所在省省會,成為所在省份的經濟領頭羊。
它們分別是,深圳、蘇州、青島、泉州、大連、唐山和鄂爾多斯。
在和省會城市的較量中,這些城市為什麼能夠佔據上風呢?
01
要說明的是,這7個城市在GDP指標上,力壓同省省會,已經是由來已久,而就近兩年的趨勢看,省會的綜合地位在進一步變強。
以GDP的全省佔比作為首位度計算標準,2019年相較於2018年,長春、哈爾濱、拉薩、西安、海口等城市,首位度還在繼續增長。
如西安直接從34.2%提升到36.1%。
來源:第一財經
如果以30%為標準線,那麼2019年,有10個省會超線,其中最高的銀川為50.6%,包攬全區半數GDP。
當然,GDP首位度還有另一種算法,那就是用第二城除以第一城。如果換算成此標準,省份內部的經濟差距,還會更加明顯。
其中落差最突出的四川,一個成都頂得上6個綿陽。吉林省的第二城吉林市,1416.6億元的經濟體量,只有長春的24%。此外,湖北的襄陽,也只有武漢的29.7%。
一省之內,省會之強,不僅體現在最基礎的生產總值指標上。作為行政中心,省會城市在方方面面都有著資源集聚的優勢。
比如金融領域,金融機構大部分都位於省會,資金也向省會流動;消費領域,省會通常是商業和消費中心,貢獻大部分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舉個簡單的例子,2019年成都的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俗稱資金總量,為39828.0億元,是綿陽的9倍左右。成都一年新增上市公司15家,甚至超過綿陽上市公司數量總和。
至於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集中度更高,馬太效應更明顯。頂級的高校和三甲醫院,絕大部分都分布在省會城市。
正是上述GDP指標之外的優勢,讓省會城市不僅是經濟產業的龍頭,還能扮演綜合型的區域門戶角色。
02
在省會經濟模式下,省會城市也不是打遍無敵手。
觀察深圳、蘇州、青島、泉州、大連、唐山和鄂爾多斯7個城市的分布,可以發現,除了「家裡有礦」的鄂爾多斯外,其他都是位於沿海地區。
來源:第一財經
其中深圳、青島、大連都是計劃單列市,雖然不是省會,但「級別」不低。相對獨立的經濟管理權限,在早期的沿海開放發展浪潮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外,這些沿海城市,本身就位於開放前沿,並且多數都有自己的港口,區位優越,和全球的經濟聯繫較為密切,通過發展外向型經濟,具備了和省會掰手腕的能力。
在上述政策、區位方面的優勢外,還有個重要因素——這些城市有著強大的工業基礎,甘當製造工廠。
前不久「搜狐城市」曾對2019年主要城市工業增加值進行了梳理,其中,排在前10位的城市,分別是,上海、深圳、蘇州、重慶、廣州、東莞、泉州、寧波、無錫和武漢。
前10位的城市中,深圳、蘇州、泉州是工業強市,也都在GDP指標上力壓同省省會。至於東莞、寧波、無錫,並非省內第一經濟大市,但都是GDP的全國二十強城市。
其實不是只是蘇州、泉州,包括東莞等地級市,採取的都是一種田忌賽馬式的策略,將第二產業的比較優勢發揮到極致。
蘇州的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納米技術、人工智慧等等,11個行業的產值超過千億元;泉州的紡織鞋服、建材家居,也是赫赫有名;東莞則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
可能在部分人眼裡,工業不夠高端,工廠沒有寫字樓大氣,不過這再次證明了一點,工業的確是刷GDP的利器。
所以即便是深圳這樣人多地少的一線城市,目前依然保留了近40%的第二產業。
還有一個頗有意思的信號是,明確喊出提升引領帶動作用、做強省會的杭州、南京、濟南等城市,不約而同地推出了「再工業化」的政策(詳見《被成都、武漢反超之後,杭州吹響了進擊的號角!》)。
非省會城市靠著工業發家致富,建立起了比較優勢,現在一些強省會正躍躍欲試,想把這層優勢重新奪回去。
03
儘管在過去一些非省會城市,實現了對省會的趕超逆襲,但西部城事需要再強調一點,未來省會城市的比較優勢,只會進一步加大。
首先,省一級的資源投放和政策扶持,各個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省會都更有優先級。這一點,地鐵運營裡程的差距是很好的體現。
其次,哪怕一些省會為了做大做強,力補工業短板,產業重心從二向三過渡,也是不可避免的大趨勢。
而在第三產業上,不管是金融業、總部經濟的發展,還是拼商業活力、消費水平,以全省為腹地的省會城市,優勢都要大得多。
來源:智谷趨勢
過去的發展趨勢,同樣證明了這一點——2001年至今以來,GDP綜合增長最快的前5個城市中,排前4位的合肥、銀川、呼和浩特、長沙,都是省會。
另外,如江蘇的南京,在很長一段時間,經濟體量只能排在省內第三,如今已反超無錫;濟南近兩年也反超了煙臺,省內排位從第三升到第二。
合肥的進擊,對比南昌的失落,也生動地說明了省會強弱差別導致的命運分野。
當然,強省會趨勢的加強,包括一系列擴容、擴權的調整,並不意味著,行政級別在左右城市發展未來上,具備了更大的權重,事實恰恰相反。
在《鄭州終於要升級?斷了念想吧,別再迷戀副省級城市了》中,西部菌曾提到:
未來城市所獲得的公共資源,將越來越與市場,與現實發展水平掛鈎,行政等級的作用將逐步淡化。
省會城市,更多是作為區域中心城市,作為腹地中心,來被重點打造,而不僅是因為它擁有更高的級別。
在這種趨勢下,省會需要抓住機遇,做大做強。至於非省會城市,尤其是普通的地級市,出路也是相當廣闊的。
因為在城市群、都市圈時代,佔據C位的省會城市,綜合門戶色彩不斷加強,相較於以往,它們其實更需要一些功能型城市的「輔佐」。
對一些二三線非省會城市來說,找準功能定位,踏踏實實地把工業做好,搞好產業配套,將比較優勢充分發揮,自然就能夠找到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