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非省會城市逆襲!但再說一次 強省會勢不可擋

2020-12-22 金融界

來源:西部城事

文丨西部菌(ID:xibuchengshi0518)

強省會時代,省會越來越強,已經成為一個顯而易見的趨勢。不過放眼全國,省會城市並不是總能成為領跑者。

近日,第一財經對27個省份的第一經濟大市進行了統計,結果顯示,有7個非省會城市超過了所在省省會,成為所在省份的經濟領頭羊。

它們分別是,深圳、蘇州、青島、泉州、大連、唐山和鄂爾多斯。

在和省會城市的較量中,這些城市為什麼能夠佔據上風呢?

01

要說明的是,這7個城市在GDP指標上,力壓同省省會,已經是由來已久,而就近兩年的趨勢看,省會的綜合地位在進一步變強。

以GDP的全省佔比作為首位度計算標準,2019年相較於2018年,長春、哈爾濱、拉薩、西安、海口等城市,首位度還在繼續增長。

如西安直接從34.2%提升到36.1%。

來源:第一財經

如果以30%為標準線,那麼2019年,有10個省會超線,其中最高的銀川為50.6%,包攬全區半數GDP。

當然,GDP首位度還有另一種算法,那就是用第二城除以第一城。如果換算成此標準,省份內部的經濟差距,還會更加明顯。

其中落差最突出的四川,一個成都頂得上6個綿陽。吉林省的第二城吉林市,1416.6億元的經濟體量,只有長春的24%。此外,湖北的襄陽,也只有武漢的29.7%。

一省之內,省會之強,不僅體現在最基礎的生產總值指標上。作為行政中心,省會城市在方方面面都有著資源集聚的優勢。

比如金融領域,金融機構大部分都位於省會,資金也向省會流動;消費領域,省會通常是商業和消費中心,貢獻大部分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舉個簡單的例子,2019年成都的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俗稱資金總量,為39828.0億元,是綿陽的9倍左右。成都一年新增上市公司15家,甚至超過綿陽上市公司數量總和。

至於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集中度更高,馬太效應更明顯。頂級的高校和三甲醫院,絕大部分都分布在省會城市。

正是上述GDP指標之外的優勢,讓省會城市不僅是經濟產業的龍頭,還能扮演綜合型的區域門戶角色。

02

在省會經濟模式下,省會城市也不是打遍無敵手。

觀察深圳、蘇州、青島、泉州、大連、唐山和鄂爾多斯7個城市的分布,可以發現,除了「家裡有礦」的鄂爾多斯外,其他都是位於沿海地區。

來源:第一財經

其中深圳、青島、大連都是計劃單列市,雖然不是省會,但「級別」不低。相對獨立的經濟管理權限,在早期的沿海開放發展浪潮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外,這些沿海城市,本身就位於開放前沿,並且多數都有自己的港口,區位優越,和全球的經濟聯繫較為密切,通過發展外向型經濟,具備了和省會掰手腕的能力。

在上述政策、區位方面的優勢外,還有個重要因素——這些城市有著強大的工業基礎,甘當製造工廠。

前不久「搜狐城市」曾對2019年主要城市工業增加值進行了梳理,其中,排在前10位的城市,分別是,上海、深圳、蘇州、重慶、廣州、東莞、泉州、寧波、無錫和武漢。

前10位的城市中,深圳、蘇州、泉州是工業強市,也都在GDP指標上力壓同省省會。至於東莞、寧波、無錫,並非省內第一經濟大市,但都是GDP的全國二十強城市。

其實不是只是蘇州、泉州,包括東莞等地級市,採取的都是一種田忌賽馬式的策略,將第二產業的比較優勢發揮到極致。

蘇州的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納米技術、人工智慧等等,11個行業的產值超過千億元;泉州的紡織鞋服、建材家居,也是赫赫有名;東莞則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

可能在部分人眼裡,工業不夠高端,工廠沒有寫字樓大氣,不過這再次證明了一點,工業的確是刷GDP的利器。

所以即便是深圳這樣人多地少的一線城市,目前依然保留了近40%的第二產業。

還有一個頗有意思的信號是,明確喊出提升引領帶動作用、做強省會的杭州、南京、濟南等城市,不約而同地推出了「再工業化」的政策(詳見《被成都、武漢反超之後,杭州吹響了進擊的號角!》)。

非省會城市靠著工業發家致富,建立起了比較優勢,現在一些強省會正躍躍欲試,想把這層優勢重新奪回去。

03

儘管在過去一些非省會城市,實現了對省會的趕超逆襲,但西部城事需要再強調一點,未來省會城市的比較優勢,只會進一步加大。

首先,省一級的資源投放和政策扶持,各個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省會都更有優先級。這一點,地鐵運營裡程的差距是很好的體現。

其次,哪怕一些省會為了做大做強,力補工業短板,產業重心從二向三過渡,也是不可避免的大趨勢。

而在第三產業上,不管是金融業、總部經濟的發展,還是拼商業活力、消費水平,以全省為腹地的省會城市,優勢都要大得多。

來源:智谷趨勢

過去的發展趨勢,同樣證明了這一點——2001年至今以來,GDP綜合增長最快的前5個城市中,排前4位的合肥、銀川、呼和浩特、長沙,都是省會。

另外,如江蘇的南京,在很長一段時間,經濟體量只能排在省內第三,如今已反超無錫;濟南近兩年也反超了煙臺,省內排位從第三升到第二。

合肥的進擊,對比南昌的失落,也生動地說明了省會強弱差別導致的命運分野。

當然,強省會趨勢的加強,包括一系列擴容、擴權的調整,並不意味著,行政級別在左右城市發展未來上,具備了更大的權重,事實恰恰相反。

在《鄭州終於要升級?斷了念想吧,別再迷戀副省級城市了》中,西部菌曾提到:

未來城市所獲得的公共資源,將越來越與市場,與現實發展水平掛鈎,行政等級的作用將逐步淡化。

省會城市,更多是作為區域中心城市,作為腹地中心,來被重點打造,而不僅是因為它擁有更高的級別。

在這種趨勢下,省會需要抓住機遇,做大做強。至於非省會城市,尤其是普通的地級市,出路也是相當廣闊的。

因為在城市群、都市圈時代,佔據C位的省會城市,綜合門戶色彩不斷加強,相較於以往,它們其實更需要一些功能型城市的「輔佐」。

對一些二三線非省會城市來說,找準功能定位,踏踏實實地把工業做好,搞好產業配套,將比較優勢充分發揮,自然就能夠找到立足之地。

相關焦點

  • 10月27日地產輿情熱點快報:7個非省會城市經濟逆襲!多地亮相預售制...
    來源: 風財訊7個非省會城市逆襲!但再說一次 強省會勢不可擋輿情熱度:★★★★★輿情關鍵詞:非省會城市、GDP強省會時代,省會越來越強,已經成為一個顯而易見的趨勢。不過放眼全國,省會城市並不是總能成為領跑者。
  • 我國唯一級別高於省會的城市,卻經常被誤以為是省會
    通常,中國的省會都是一個省中行政級別最高的城市,全國共有34個省會,其中10個是高級別省會,都是副省級城市,其他的省會都是普通的地級市,而一些非省會城市也有副省級的權力,一般而言,即使一個省中存在著非省會的副省級城市,省會也會水漲船高,達到同等級別。
  • 二線省會開始搶人?強省會不是落幕,而是開啟了下半場!
    這20個中心城市聚集4億人,20個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有望聚集10億人,未來全國大多數人都將生活在現代化的城市群中。密集的城市中西部內陸省份的強省會戰略就是在踐行做大中心城市的指導路線。但近期,隨著防止一城獨大的大量文件發布,似乎,強省會戰略走到了盡頭。
  • 28個省會城市面積之首,是臺灣省會的196倍,海南省省會的23倍
    中國地大物博,一共包括34個省、自治區、特別行政區和直轄市,其中省和自治區一共28個,28個省會(省府)城市的面積大小到底誰是老大呢?答案就是黑龍江省的省會哈爾濱市。哈爾濱市共轄19個縣級行政區,包括9個市區、2個縣級市、8個縣,總面積53100平方公裡,其中市區面積7086平方公裡,戶籍人口961萬人, 單純地看面積大小,哈爾濱市不僅是全國28個省會(省府)城市,都其他城市省會也是數倍,是臺灣省會臺北的196倍,接近海南省會海口的23倍!
  • 最強省會城市(廣成杭寧漢),淺勘:財稅電及四普數據
    南京人口大約為成都廣州一半左右,從綜合數據衡量杭州的人口也應在武漢之上,這是筆者私下疑惑,具體還得等後續7普人口精準的驗證(也許難以一步到位,漸緩釋放人口)。五大省會城市內,廣州各方面用電數據遙遙領先,這是國內京滬外,與深圳左右守護的頂級城市,確實也非一般城市所想覬覦就能得逞。自成一極。
  • 南京與杭州,兩大經濟強省的省會,誰是長三角第二城?
    長三角城市群是我國最大的城市群,按照國務院批准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長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等26個城市,可以說是我國活力最高、實力最強、條件最優越的地區。
  • 東南這座城市雖不是省會,卻比省會出名,一所985全國盡人皆知
    今天,一個城市的建設速度越來越快的社會,城市也遍及許多地區,城市也越來越現代化,許多省份往往是省會城市優先發展省會城市,省會歡迎省會平均以上的地級城市,但這裡也有例外,實際上在經濟省份也會出現一些例外現象,惠及部分城市的知名度高於省會城市,或是其城市的經濟水平惠及濟南、青島和蘇州。
  • 「涼快」、城市、「秋老虎」四個省會城市蓬勃發展
    雖然是秋天,但中國的高溫天氣卻一點也沒有停止,許多城市沒有結束「燒烤」+「桑拿」模式,甚至相繼突破最高溫度,因此「秋老虎」非常兇猛!雖然離長假還有一段時間,但相信很多人已經開始籌劃旅遊了,你知道哪些省會城市最適合放暑假嗎?
  • 全國省會城市經濟實力比拼,鄭州居然排名……
    鄭州人均GDP超10萬元大關  從人均GDP來看,在26個省會城市中(西寧數據暫無)共有23個城市超過了70892元的全國平均水平,說明省會城市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數據顯示,有10個省會城市2019年外貿進出口總額超過了2000億元,分別是廣州、成都、杭州、南京、鄭州、西安、福州、武漢、合肥和長沙。這些城市均為GDP萬億城市或者準萬億城市。  其中,有5個城市外貿進出口超過4000億元,領頭羊廣州已經接近萬億。位居第二的是來自西部的成都,達到了5822億元。
  • 省會城市抗住壓力:長沙2019年GDP增速8% 南昌8.7%
    和長沙一樣公布了GDP增速的還有南昌和昆明,作為江西和雲南的省會,這兩個城市預計2019年GDP增速分別達到8.7%和7.5%,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作為第三產業為主的「網紅」城市,2019年長沙接待國內外遊客1.7億人次,旅遊總收入突破2000億元。長沙提出,2020年將加快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圍繞打造「24小時城市」,培育4個市級夜間經濟示範街區、70個夜間經濟示範門店、18個具有全國知名度的夜消費名片。
  • 市委全會 觀察|從「五個中心」「七個新跨越」看強省會藍圖
    從「五個中心」「七個新跨越」看強省會藍圖——市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精神解讀之一編者按剛剛閉幕的市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是在「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建設新徵程即將開啟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
  • 新濟南乘風而起 強省會奮鬥不息
    「十四五」時期,圍繞全面展現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建設的美好前景,規劃《建議》提出了「七個新跨越」;圍繞如何加快推進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建設,規劃《建議》提出了「十個新突破」。「七個新跨越」,立足於新發展階段濟南的方位特徵,系統體現了新發展理念的內在要求,使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建設的目標更加具體、內涵更加豐富、標準更加清晰。
  • 建國後換過省會的五個省,看看你家鄉省會原來在哪
    建國後換過省會的五個省,看看你家鄉省會原來在哪省會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省的省政府所在地,在定好之後很少會變化。像廣東省省會一直就是廣州,山東省省會也一直就是濟南,但是我國也有幾個省因為特殊原因,更換過省會的城市,建國之後有五個省曾經更換過省會。
  • 我國這2座城市,總被誤以為是省會,網友:老大的面子「往哪擱」
    我國這兩個城市,總被誤認為是省會,網友:老大的面子放在哪裡?我國近幾年的發展速度比較快,最初可能只有沿海地區,後來逐漸擴展到中西部,在一個省份中,省會擁有的資源條件應該是最好的,這也是這個省中的經濟和文化中心,說到省份,首先可以想到的是這個省會城市,隨著其他城市的發展,非省會城市的評價也越來越大。
  • 同為省會城市,福州名氣遠不如合肥,福建省會到底差在哪裡?
    近幾年來,隨著經濟速度發展加快,很多省份的城市都獲得了較好的發展。今天我們就要來說說福建和安徽這兩座省份。福建位於沿海邊,而安徽則屬於中部城市,雖然兩者的地域差距有一些大,但是兩地在近幾年來發展得都不錯,實力也相當。
  • 山東一有影響力城市,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經濟趕超省會城市
    眾所周知,青島和濟南都是山東的中心城市,但濟南作為省會城市,遠在青島沒有經濟影響力。從小編的角度來看,很多人提到山東首先想到的是青島,而不是山東省會濟南,邊肖認為這有許多方便的理由,第一,濟南作為省會,與青島有一定的經濟差距,青島有很多創新的、有活力的大型企業帶動青島的經濟發展,但濟南還是稍微缺乏這種便利,所以青島的口碑會打敗濟南!
  • 中國唯一行政級別高於省會的城市,十佳宜居城市,是你的家鄉嗎?
    中國唯一行政級別高於省會的城市,十佳宜居城市,是你的家鄉嗎?在我國的一般情況下,省會是這個省中發展最重要的城市,所以這個城市通常也是行政水平最高的, 但也出現了例外, 今天介紹的是比省會更高水平的城市, 這個城市很特殊,和省會城市在同一個省,但經濟實力遠遠高於對方。
  • 中國「最大」的省會城市,相當於26個深圳,被譽為「東方小巴黎」
    眾所周知,中國的國土面積是世界上第三大國家,大大小小的城市有663,其中呼倫貝爾市是全國面積最大的一個地級市,但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會城市,恐怕只有少數人知道,長沙也不是廣州,東北也不是嗎。這是黑龍江省南部的哈爾濱市,黑龍江省的省會,是中國東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還是國家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兩代王朝的發祥地、哈爾濱國際商駝峰在20世紀初,當時的33個國家的16萬僑民居住,在19個國家這個設立領事館,可以說是對外貿易和上海的高低,被稱為中國的超級紐約大都會隊。
  • 我國「想窮都難」兩個城市,一個級別碾壓省會,一個GDP狠甩省會
    對於省來說,一個城市最集中的資源和最好的發展應該在省會城市,它就像一個地主的兒子,大部分規劃和發展軌跡應該以省會為中心,向周邊城市輻射,這是一個省級龍頭城市,應該是,但是,並不是每個省會城市都是中心城市,中國有兩個最「放肆」的城市,一個層面碾壓省會,一個層面GDP衝擊省會,你知道它在哪裡嗎?
  • ...山東上半年城市GDP出爐:10城增速回到「正區間」,省會經濟圈緣...
    【02】7城5地增長,省會經濟圈彰顯一圈潛力如今,除了16地的各自城市排序的變動,所屬圈子的變化也引人注目。比如,今年上半年實現GDP實現同比增長的10個城市中,省會經濟圈佔到5席,分別是濟南、泰安、德州、濱州、東營;而膠東經濟圈則佔3席,分別是青島、煙臺和日照;剩下的2個席位分別是臨沂和菏澤,皆屬魯南經濟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