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顧當今國內發燒音樂圈中最受歡迎的歌手之列,陳佳小姐無疑名列前茅。在圈子中,因為陳佳出了名的乖巧聰慧,因此大家都親切地叫她佳佳。作為一名地道的北京妹子,陳佳不但擁有出眾的形象與甜美氣質,更憑著從小修來的音樂素養,令她的歌聲沁入心脾。或許,在一些音響迷的眼中,陳佳僅是眾多鄧麗君的傳承歌者之一。殊不知,那只是陳佳的一個側面,當她真正展示出自我一面的時候,我們驚喜地發現,陳佳的歌聲是屬於陳佳的,陳佳的才華是令人驚喜的,她對歌曲的演繹有自己的見解和詮釋方式,而不會因為曾經演唱鄧麗君的歌而活在前輩的影子下。
這不,佳佳剛推出了一張粵語專輯《似是故人來》,專輯中選曲首首經典,已沒有一首鄧麗君的歌曲了。作為非母語演唱者,陳佳卻能用自己的深情唱出每首粵語歌的意境,實在非常難得。在著名音樂製作人廖志茂的廣州樂創空間樂喜錄音棚,我對陳佳作了一場專訪。下面,讓我們聽聽陳佳細訴那些唱片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Q:作為非母語歌者,演唱能夠達到如此出色的演繹效果,其中遇到什麼困難呢?
A:因為從小喜歡聽鄧麗君的歌,她的粵語歌從小就跟著磁帶學著唱,但那時候因為沒有粵語發音的糾正,加上那個年代的磁帶和播放機音質較為模糊,演唱也僅僅停留在感悟和模仿的層面上。後來隨著年紀漸長,加上簽約的是廣東的唱片公司,推出的唱片也是非常講究音質的「發燒碟」。因此,近些年錄製的專輯開始刻意嘗試演繹粵語歌曲,並且請粵語系音樂製作人糾正粵語的發音,雖然如此,由於粵語並非母語,因此不是一天兩天的糾正就能真正唱好粵語歌,需要長年累月的揣摩。凡事成功非偶然,更多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很幸運的是,近年與一個香港的團隊合作拍攝關於國學文化的視頻,經常一起十天半月的相處,因此就有了較好的語言環境和香港同事學習粵語,大量的聆聽、交流和學習之後,對粵語的感覺比原來有了很大提升。把聆聽粵語的收穫再自我吸收、反思用於粵語演唱。(由此可見,佳佳是一位善於學習,心思細密的歌者。)
此後,在近期的幾輯《又見鄧麗君》系列唱片中,都會下意識演繹一兩首粵語歌,在反反覆覆的糾正中,更加深了對粵語歌詞的理解,加上從小就愛唱鄧麗君的歌,這些歌無論曲調、意境早已爛熟於心,演繹起來自然就得心應手。沒想到,音響迷和樂迷們對佳佳演唱的粵語歌也稱睞有加,因此佳佳更堅定了推出粵語專輯的信心。但這次演唱的《似是故人來》專輯所選的歌曲卻並不太熟悉,因此,其實為了準備這張專輯,是從曲調開始學唱這些歌。在唱熟之後,所有歌曲都錄了小樣,交給製作人廖志茂老師審聽。然後,在廖老師的指導下糾正偏差的發音,經歷了反覆的打磨修正過程。
因為,包括唱片公司和音響迷們都對這張粵語專輯抱有特別大的期望,直到即將來穗錄音的前一周,內心的緊張情緒縈繞不去,壓力之大甚至徹夜難眠。在廣州錄音兩三天之後,更是陷入徹底失眠的狀態。這個狀況對於歌手而言這是無法承受之重,大家知道,休息對保護嗓音的重要性,在哪一刻,錄音根本無法進行下去。於是,只好直接到醫院開了安眠藥,經過休息才算勉強把這張專輯的歌錄完。(從這件事,我們可見佳佳是一位自我要求極高,事事追求完美的理想主義者,為了達到最佳效果,內心對自己的苛刻,以及其中的艱辛是外人無法想像的。)
回到北京後,無論吃飯、開車,幾乎任何時候都在聽自己的小樣,清楚知道自己的演唱還不夠自如的地方。邊聽邊總結學習的過程,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後才能越唱越溜。經過兩個月的磨礪,決定要到廣州重錄兩首特別不滿意的歌曲,於是有了第二次進錄音棚的請求。這一次不但演唱拿捏更到位了,而且嗓音狀態也因為放鬆下來而更好了,於是原本計劃重錄兩首,到最後幾乎整張重錄。這樣的經歷在自己的演唱生涯中也是首次。畢竟唱片和演唱會不一樣,演唱會是即時的發揮,而唱片則會被樂迷們反覆播放,因此唱片錄音的要求更高更嚴,演唱要盡求完美,後期製作更不希望留有遺憾。(佳佳如此用心演繹一張唱片的態度,就值得我們給予掌聲。)
Q:以非母語演唱,能達到這樣的發音和情感表達高度已經是很高的成就,這張專輯中,自己比較滿意的有那幾首呢?
A:《似是故人來》這張專輯的歌曲都是廣東樂迷相當熟悉的經典粵語作品,其實唱下來整張專輯的歌都很喜歡。比如《有誰共鳴》、《沉默是金》等等,這些歌曲的曲調、音域和詞義和我其實是比較契合的,但第一次演唱卻沒有唱好,而第二次錄音的時候,對歌曲把握的提升比較大。《月半小夜曲》是我本來就非常喜歡的一首歌,而且這些歌的張力也非常強,在發燒碟當中一般都比較安靜舒緩,像這首歌的演唱卻不一樣,就如同跳上了一列奔馳的列車,等慢下來的時候已經是終點了。另外,《風繼續吹》也是一首非常喜歡的歌,包括日語版、這次的粵語版之外,將來還會演唱國語版。(一位歌手能夠唱好一首歌的三個版本,在發燒唱片圈中大概也是史無前例的吧。)
Q:資料介紹,你從小就學習鋼琴演奏,並且獲得不錯的成績,後來加入過合唱團,那麼這些音樂的經歷對你如今走上職業歌手道路有多少影響呢?
A:其實生活當中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練琴更是早已養成不可缺少的習慣,近期就拍攝了一些自彈自唱的視頻。但學習的是古典演奏,和流行的伴奏是完全兩個體系,因此現在也很有需要練一練即興伴奏等技術。另外,為了保持舞臺上的狀態,也會保持練習舞蹈。而且,因為從小就沒有系統地學習聲樂,在保持自己的聲音條件和長期演唱的習慣外,現在也需要進修聲樂課,學習正確的演唱技術來提升自己的演唱水平。
其實所有學習音樂的經歷,都是對人綜合素養的一個塑造的過程。就比如一直有不少人說我模仿鄧麗君很像,那他們只看到其中一個方面。現在的我其實是以往學習音樂的一個綜合的呈現,而並不是單純的模仿而已。正如聲樂老師的評價:鄧麗君於你而言已經變成一種養分,至於吸收養分之後如何開花結果那就暫且沒有定論了。除了鄧麗君的歌,自己也唱過很多歌,並沒有把自己圈在模仿鄧麗君的道路上,那只是部分樂迷們自己下的定義。除了《又見鄧麗君》系列之外,將會有更多呈現自己另一面的發揮,讓大家更全面認識佳佳。未來的很多可能其實都需要由市場來決定。
其實除了擅長演唱鄧麗君,我還有一些原創方面的工作值得大家關注。比如這次來廣州,錄的作品就有幾首是自己的創作。這些都是一些有名的、經典的日本歌曲,我重新填上中文歌詞,並且自己演唱,相信會帶給樂迷全新的體驗。其實在早些時候,我自己譜曲填詞的作品也已經發表過不少了,大家在網絡音樂平臺上都可以聽到。比如《晚風的歌》就是我自己的詞曲作品,《驀然回首》是一位好朋友Sindra寫的詞,我寫的曲子。然後,還有國學文化視頻節目,給古詩詞譜曲創作的歌曲也大概有10首左右了。然後自己創作詞曲的還有《心中的樹》、《明月在我心》、《再見的七月》等等,都是自己喜歡的作品。(原來佳佳不但歌唱得好,竟然忽略了如此厲害的創作才華,失敬!)
Q:與天藝文化的合作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除了演唱,你還會參與到唱片的製作環節嗎?
A:從2017年,《又見鄧麗君》系列開始的,其實唱片出版的頻率並不高,至今大概也就是一年一張。我和製作團隊都一直堅持精雕細琢,力求每張唱片都能呈現出完美的唱、錄的狀態。每張唱片的製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前期我會參與選曲,會和製作人一起研究哪些歌曲可以顛覆原作的編曲,後期製作我自己比較關注人聲的演唱質量等方面,到最後的混音那還是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來做。比如和我長期合作的廖志茂先生,就是一位很出色的音樂製作人;比如負責幾張專輯錄音的李貴先生,就是一位很出色的錄音師。
其實我比較喜歡聽流行風格的混音配器,伴奏聲部會比較的豐富,整體聽起來就會比較有層次感和豐滿感。而發燒錄音配器就做最大程度的減法,因此大家都把關注點落在人聲上,也就更考驗歌者的演唱水平。
Q:說到聲音效果上,佳佳是如何看待發燒唱片市場的呢?
A:發燒友真是太珍貴了,大家都明白如果沒有這群可愛的發燒友執著於買實體CD唱片,播放音樂的儀式感,可能CD的市場會更慘澹。其實我年少時的最大樂趣,就是每天放學回家的時候,會把路上所有唱片店都逛一遍,天天逛也樂此不疲,那是個CD的年代。後來的MP3、現在的流媒體的高速發展,把CD打得落花流水,很多朋友都期待在各個流媒體音樂平臺上聽音樂,而基本不會關注實體CD了,這是一件非常令人遺憾、傷心的事情。對於發燒唱片該做成怎麼樣呢?我其實並不會去追求任何的所謂發燒元素,而是希望自己的唱片能夠呈現給聽眾最自然、最舒服、最具音樂感染力的音樂感受。好的製作不但要有好的音質,還需要在編曲配器上作更多的嘗試,呈現更豐富、更飽滿、更有能量的音樂氣氛。
關於發燒唱片,我還和佳佳、廖老師、天藝唱片庫小姐做了一次有意義的探討,本期限於篇幅,下次再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