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傳統名曲《春江花月夜》奏響,一幅空靈純美的長卷徐徐鋪展,引領觀眾走進傳統的江南意境。今晚,上海民族樂團《錦繡中華·最憶是江南》民族管弦樂音樂會在上海大劇院上演。音樂會由青年指揮家姚申申、彭菲執棒上海民族樂團完成,並就此拉開了上海民族樂團2019-2020演出季的序幕。
圖說:音樂會現場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這臺音樂會聚焦長三角三省一市的民樂力量,汲取江南深厚的民樂傳統精髓,力圖突破固有的「江南印象」,多元立體地展現江南風貌。音樂會所展現的原創作品由來自浙江、安徽、江蘇及上海四地民樂精英們傾力打造。你能領略「湖光」「山色」,也能聽見瀏覽「園景」「江南」。雖說同是江南聲音,卻又各具風韻,呈現了江南的詩意、壯意、快意和餘韻。
圖說:音樂會現場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作曲家韓聞赫創作的笛、簫與樂隊作品《湖光》描繪的是西湖,一面湖水,四時天光,映現江南的「詩意」。雙古箏與樂隊作品《山色》是作曲家孔志軒的妙筆,都說一年四季無論何時去黃山,都能收穫不一樣的風景。這首樂曲將安徽黃山的雄奇化作兩臺箏上的恢弘交響,一脈山巒,萬方氣韻,傲立江南的「壯意」。作曲家劉暢創作的琵琶、二胡與樂隊作品《園影》呈現蘊含江南人獨特生活態度的江蘇園林,一方園牆,自在天然,網羅江南的「快意」;而作曲家王雲飛創作的《江南》,則將首次以器樂重奏與樂隊的形式呈現,大音和鳴, 將江南的萬千姿態編織為一首詩、一幅畫、一段精神,雖滄海桑田而萬古同心,餘韻不絕。
圖說:音樂會現場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此次《錦繡中華·最憶是江南》音樂會有別於以往的創作模式,並非是作曲家根據音樂會宏觀主題各自創作後進行簡單的拼貼,而是有著整體構思和全盤考慮。團長羅小慈告訴記者,音樂會在音樂創作初始階段,便提前引入文學策劃概念,由樂團創意策劃部門與宣傳部門聯動,首先商討敲定原創曲目的風格和基調,再由作曲家在此基礎上進行發想和創作,確保音樂創作緊扣主旨、音樂風格多元變化,多角度呈現江南文化的豐厚內涵。
圖說:音樂會現場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民族音樂、當代氣質、國際表達」的藝術理念,始終是上海民族樂團所堅持的。此次音樂會通過依次呈現傳統經典、新人新作以及外國作曲家的原創民樂作品,暗合海派民樂「傳統、當代、國際」的發展路徑,則是又一巧思。羅小慈說:「長三角一體化創作,無論是對演奏家、作曲家,都是很好的學習機會。上海是做包容兼併的城市,這樣的交流合作有助於我們更加打開視野,汲取豐厚的江南文化的養料,反映屬於這個時代的江南精神。」
據悉,音樂會由江蘇省音樂家協會、浙江省音樂家協會、安徽省音樂家協會、上海音樂家協會、上海民族樂團及上海市文聯藝術促進中心共同主辦。(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