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應採兒和陳小春宣布喜提二胎啦~
新浪微博@陳小春
接下來幾天,陳小春曬了二寶打呵欠的照片,還在採訪中透露起了小名叫「hoho」,意思是「好好」。
新浪微博@陳小春
順便表示:現在一家四口正好成雙成對,不打算再生了。
二寶很萌、媽媽很辛苦、爸爸很開心,那升級當了哥哥的Jasper呢?
一提到大兒子,本來笑容滿面的陳小春表情也嚴肅了一下,說家裡變成四個人讓兒子覺得有點突然,他最近話都變少了。
陳小春說,Jasper還突然問他什麼叫Jealous(嫉妒),說兒子看起來「似乎有點憂鬱」。
不知道該怎麼和兒子解釋的陳小春,只能先安慰他說:「no big deal(沒什麼大不了的)。」
暖心乖巧的小甜椒怎麼也吃醋了?
去年陳小春在演唱會上宣布這事的時候,Jasper明明是現場最興奮的人,還跑過去給了媽媽一個大大的親親啊!
原來,那幾天陳小春忙著在醫院照顧剛生完孩子應採兒,Jasper完全交給了爺爺奶奶來帶。
家裡突然多了一個人,爸爸媽媽又因為忙著照顧小寶寶「消失」了,難怪心思細膩敏感的Jasper有這麼大反應。
二胎家庭最擔心的,就是兩個孩子的平衡問題。
就像陳小春和應採兒:即便之前告訴過Jasper家裡要多個弟弟或妹妹;臨產入院前他們也特意和Jasper「大大的擁抱」彼此鼓勵;在之前的訪談中聊到二胎家庭不可避免的「爭寵」問題,心大的應採兒也表示毫不擔心:「沒人會計較愛是多或少。」
只有當事情真的發生後,手忙腳亂的新手二胎爸媽才會發現:事情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
即便儘量照顧到每個孩子的心情,努力想把「一碗水端平」,但一些關注不到的地方依然會讓孩子受傷。
因為在孩子簡單的世界裡,「有個弟弟妹妹陪自己玩」是一回事;等到老二真的出來了,發現弟弟妹妹搶走了爸媽的關注,那可就不一樣了。
於是二寶到來之初,很多大寶會突然變得「作」起來:敏感、哭鬧、發脾氣,甚至有的時候還會開始尿床、怕黑、要媽媽抱,就像突然回到了小時候。
突然變化的老大,其實不是矯情,而是典型的「行為倒退」。
孩子潛臺詞其實很簡單:「我真想像弟弟/妹妹那樣啊!被家人圍著、被媽媽抱著……我也是個寶寶啊!」
——因為大人總是用兒語對小寶寶說話,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也這樣說話,就能得到小寶寶的待遇了;因為全家人會為小寶寶吃奶、換尿布忙的團團轉,大寶就也會試圖用倒退的行為引起關注。
換位思考,大寶們的處境真的很艱難:
他不知所措、甚至已經用盡全力,但一切都回不到從前;
以前爸媽因為自己會吃飯而鼓掌,現在小寶笑一下全家人都會誇個不停;
他有點懷疑你們還愛不愛自己,像愛那個小嬰兒一樣愛自己……
即便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太一樣,但是他們都在傳遞一個信號:我被嫉妒和不安困擾,我需要一個解決方案。
身為爸爸媽媽的我們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孩子只是看起來長大了,可也只是個需要被關注的孩子啊!
這段大寶獨有的艱難時刻,需要爸爸媽媽更多的理解才能幫他度過。
孩子需要的,實際上也並不多。
就像陳小春發現兒子話突然變少後,立刻承諾「晚上回去陪你騎腳踏車」,6 歲的Jasper很快就情緒好轉了。
對孩子來說,比起和兄弟姐妹搶奪什麼,更重要的是能不能確定自己依然被愛、被關注著。
只要讓大寶明白自己並不會因為二寶的到來而「失寵」,理解家裡多個小寶寶會發生什麼事情,他就能情緒更穩定、更快的渡過這個艱難的適應期。
這個解決方案,不是一遍遍去跟孩子說:你當哥哥/姐姐了,要懂事、要聽話,而是給予關注、適度滿足孩子的要求。
有些家長可能會擔心:這不是慣著孩子嗎?不會刺激或者強化老大的行為退化嗎?
對這樣的疑慮,美國育兒專家蘿拉博士早就給出了答案:孩子的行為倒退只是暫時的,大人越是保持冷靜、孩子越會快速回到正軌。
一旦孩子知道在需要的時候爸爸媽媽總會出現,他們就能很快變回之前那個乖巧能幹的自己。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卻總是被大家忽略,那就是:爸爸。
沒錯,無論是一開始因為分娩,媽媽身體上的不便;還是在未來的陪伴中,兩個孩子會讓媽媽精力被更多的分散。
媽媽的愛只有一份,被老二分走了一半,老大肯定會失落、會失衡。
但是爸爸媽媽加起來的愛,是雙倍的。
所以這個時候,很多媽媽不能替代的陪伴,就變成了爸爸的責任:
媽媽在老二餵奶的時候,爸爸可以陪老大看繪本;
爸爸給老二拍奶嗝的時候,媽媽可以溫柔地為老大送上一個晚安吻。
——愛只是換了個形式,但依然保持著足夠的濃度,這才是對孩子來說最大的「公平」呀~
所以,升級成為二寶爸爸的陳小春加油呀:吃瓜群眾們可是萬分期待,可愛的Jasper能早點牽著爸爸媽媽、抱著弟弟,全家人滿臉陽光、一身幸福的和我們見面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