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觀眾來說,《星光大道》是一部熟悉的綜藝節目,只是現在有多少人還在繼續看這個節目?我怕很多人不知道,本季《星光大道》的賽程已經進行到了總決賽,即使在很多觀眾的心裡,早已經認為這個節目已經結束,而曾經的收視率也不過是過去的輝煌。
無論是從熱度,還是從收視率,口碑來看,《星光大道》正在走向「沒落」。
即使是這樣,節目組也在努力打造比賽的最強強度以及最專業的選手。
與其他選秀類節目不同,在《星光大道》決賽階段,節目組邀請了不少圈內有聲望的表演藝術家參與演出,而作為大眾舞臺,《星光大道》並沒有把熱度作為邀請嘉賓的標準之一,而與人氣相比,在專業水準上的可信度才是選節目組的標準。
因此在《星光大道》決賽的舞臺上,閻維文、魏松、張宏光等歌手的名字對於年輕觀眾來說是比較陌生的,節目自然也不能引起他們的注意。
自然,「星光大道」的觀眾並不以年輕觀眾為主,中年觀眾才是節目組考慮的對象,只是在節目組頗感自豪的中年觀眾市場份額中,目前收視率同樣不夠理想。
在不知不覺之中,觀眾難免產生恍惚,《星光大道》難道不曾是央視的代表性節目?今天又怎麼能如此步履維艱,從家喻戶曉到總決賽收視率不理想,對於央視這一曾經的王牌節目來說,影響力的消失並不是一兩天形成的。
2004年,《星光大道》作為為全國人民展示才藝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曾出現過鳳凰傳奇、李玉剛、阿寶等一系列在娛樂圈小有名氣的藝人,要知道,在加入《星光大道》之前,他們也不過是走在街頭難以引起注意的普通人而已,而且,除了《星光大道》,似乎沒有任何一部熱播的電視劇能讓他們脫穎而出。
《星光大道》可以說改變了這些普通人的命運,也讓他們的生命在舞臺上綻放。
事實上,從鳳凰傳奇、李玉剛等人的事業發展情況來看,也可以看出當年的《星光大道》很受歡迎,如果《星光大道》的收視率不佳,這些走出節目的歌星怎麼能得到這麼多觀眾的支持呢?
只是鳳凰傳奇、李玉剛的作品對年輕觀眾來說是陌生的,而《星光大道》自然也是一個陌生的節目。
「星光大道」的逐漸失去影響力並不是一日之功,隨著主持人陣容的不斷調整,最終確定尼格買提、朱迅之後,這個曾經忠誠的節目主持人也很早就選擇去看其他節目了,畢竟,儘管名字一樣,比賽方式一樣,但是節目裡展現的感覺已經和記憶裡大不相同了。
缺乏與裁判之間的「調侃」,缺乏與選手之間的「開玩笑」,《星光大道》還能被稱為《星光大道》嗎?
對電視綜藝節目觀眾來說很挑剔,稍有不滿只需輕輕按下「換臺」按鈕,所以對任何一檔綜藝節目來說,即使曾經擁有過輝煌的成績,但稍有不慎還是可能被市場淘汰。
雖然《星光大道》的製作還在繼續,但與以往相比,這部劇早已不算什麼「王牌綜藝」了。
許多觀眾把《星光大道》收視率的下降歸咎於主持尼格買提、朱迅兩人的不到位,其實冷靜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雖然觀眾對他們的主持表現頗有微詞,但《星光大道》在這個節目中所出現的問題並不簡單,即使換了主持人,失去的觀眾恐怕也難以挽回。
運動員的舞臺能力,節目比賽的形式,當一檔節目不能推陳出新,在其他綜藝節目的競爭下,被淘汰是預料中的事。
「星光大道」已失去往日的影響,既然製作方仍在精心策劃節目,何不大膽嘗試,讓節目重現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