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緬戰爭,大清明明吃了火器的虧,為何還堅持「弓馬騎射」?

2021-02-23 朝文社

歷史迷聚集地,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問答

音頻

探究

視頻

闢謠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2148,閱讀時間:約5分鐘

一、吃大虧的清緬戰爭

拜鴉片戰爭時,清軍面對英法洋槍洋炮的崩潰慘敗所賜,鴉片戰爭前的清王朝,也就落了個出名槽點:不重視火器。

不過,真要拿這句吐槽,來套清王朝的軍事史?顯然是很冤枉。

因為從明末八旗打天下開始,清王朝的一大重要成功經驗,就是對火器技術的積極學習:努爾哈赤起兵前,就積極學習明朝的火器技術,體會了明朝「紅衣大炮」的威力後,清太宗皇太極也是迅速改進研發,叫這「大殺器」成了清軍取天下的神器。哪怕康熙雍正年間,這熱情也常見高漲:康熙年間清王朝研發了大量火炮,技術均為世界前列。雍正年間火槍大量裝備清軍,還從準噶爾引進了「贊巴拉克」火槍,火力刷刷升級。

可以說,從清朝開國戰爭起的一百多年裡,每當在戰場上吃了火器的虧,大清朝的反應,通常都十分迅速,從仿造到改進研發都不含糊,很快手裡就有青出於藍的硬傢伙。但是十八世紀末,有一場戰爭卻成了例外:清緬戰爭!

清緬戰爭,爆發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是乾隆皇帝「十大武功」之一。但這「武功」,卻打得相當艱苦。面對緬甸對中國西南邊境的入侵,清王朝前後四次出擊,動用水陸精銳六萬多人。但計劃裡的摧枯拉朽,卻打成了慘烈的拉鋸戰。清軍多次遭到慘敗,雲貴總督明瑞戰死,經略傅恆累病在前線,最終終於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議和停戰,才算結束了這場煉獄煎熬。

而在這前後慘烈大戰裡,清軍付出了至少一萬九千人的傷亡,尤其叫清軍前線官兵印象深刻的,竟是緬甸軍隊犀利的火器:當時的緬甸,已經通過各種渠道,從英國人手中得到大量先進槍炮。魏源的《聖武記》裡記載,裝備著西洋槍炮的緬甸戰船,更是在前線河流裡橫衝直撞,不但火力十分犀利,且操作起來「旋轉如飛」,給清軍帶來了極大的傷亡。這場戰爭之所以打的苦,重要一條,就是裝備上吃血虧。

但奇怪的是,打完了此戰的清王朝,除了將這一仗列入「乾隆十大武功」外,在改進軍隊裝備方面,竟然無所作為。原本已嚴重落後的清軍火器,還是繼續原地踏步。到了七十多年後的鴉片戰爭時,面對裝備更強的英國軍隊,清軍手裡用的,依然還是乾隆年間的老式火器。以茅海建《天朝的崩潰》裡的形容說:「鳥槍使用幾十年極為平常」。

所以,當年是吃血虧,這一次,就是慘敗了。

那麼為什麼,明明吃了虧,大清朝卻不思改變呢?

二、騎射立國思想

不思改變的直接原因,就是清緬戰爭爆發的乾隆年間,清王朝一個重要的軍事思想:騎射立國!

在那個全球戰爭都走向熱兵器化的年代裡,大清朝為何要「騎射立國」?在當時乾隆皇帝看來,這其實很有必要。首先是環境問題,平定準噶爾後,放眼東亞大陸,清王朝已然無強敵。而開發火器又是個費錢的事兒,鑄造一門新火炮,錢就是譁譁往裡扔,顯然不值得。反而是「騎射」這技術活要更抓緊。更重要的是統治思想問題,強調「騎射」,特別是清朝皇族子弟重視「騎射」,也就意味著保持驍勇善戰的精神,永固大清江山。

所以,就是在清緬戰爭前後,乾隆皇帝對「騎射立國」,看的十分重:乾隆十七年(1752)時,專門在紫禁箭亭和八旗校場等地立碑,嚴令皇家子弟「熟練騎射」。地方的八旗武將們,從此出行也只許騎馬,不許坐轎,否則「照違制例治罪」。乾隆年間還舉行了二十八次「木蘭秋獮」,說是打獵,其實就是軍事訓練,帶著大家一道練騎射。

雖說這個政策,有維護清王朝尚武精神的苦心,但帶來的一個後果,就是清朝高層的軍事人員們,從此對火器裝備的極度漠視。在乾隆晚期至嘉慶年間,清軍吃火器的虧,可不止清緬戰爭這一次,連乾隆晚年侵擾東南沿海的海盜,其戰艦裝備的火器,都是「炮多而壯」,火力遠遠碾壓清軍水師。最嚴重的幾年裡,清軍水師看見海盜船打劫,竟嚇得躲一邊看熱鬧。即使這樣,那些年清王朝的高層,也沒想過改良火器裝備。

甚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國馬噶爾尼使團訪華時,英國使團的禮品裡,就有當時最先進的野戰火炮。但對這送上門來的厚禮,清王朝的態度,依然十分漠然,只是將這些火炮封存到圓明園裡。接著一放就是六十八年,才被洗劫圓明園的英法聯軍,原封不動的搬回去。

觀念落後如此,吃多少血虧,也是打不醒。

三、嚴重斷層的清朝軍工

那麼退一步說,如果清王朝真能從清緬戰爭裡幡然悔悟,從此拼命引進西方槍炮,那麼19世紀的鴉片戰爭裡,清王朝能否改變戰敗厄運?實事求是說,依然很難。

因為發展火器,僅靠引進還不夠,更要靠自己強大的軍工產業。而這事兒,又是乾隆年間一大敗筆。

比起之前康熙雍正年間,清王朝強大的火器生產能力,乾隆年間時,由於諸多記載火器研發技術的圖書,統統被當做了「禁書」,以至於「於是所謂《四庫全書》中關於兵器一端,幾至闕如」。清王朝的火器生產,理論上就斷了層。

實踐中就更慘澹了,鑄造槍炮的工匠,技術水平一撥不如一撥,外加乾隆年間腐敗加劇,偷工減料也成風。到了乾隆帝去世時的嘉慶四年(1799),清王朝改裝了一百六十多門火炮,結果射程竟只有百步。改裝後的火器,竟比康熙雍正年間弱得多。

甚至,到了鴉片戰爭爆發時,清王朝緊急鑄炮,卻發現連昔日的好些珍貴圖紙資料都丟光,能找到的圖紙,竟只有康熙年間的。到了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面對迫近通州的英法聯軍,大學士瑞麟更大聲疾呼,要求把清王朝庫存的南明火炮拉出來抗敵——近二百年前的火炮,大清竟還要用!

如此衰退的產業基礎,就算引進了先進武器,又怎能「消化」得了?

清王朝在近代的衰落,並非一槍一炮的衰落,而是全方位的問題。

參考資料:《清實錄》、《清史》、《聖武記》、黃祖文《清代乾隆年間中緬邊境之役》、馬玉威《槍炮與弓矢:清中期火器發展的停滯與騎射思想的回歸》、茅海建《天朝的崩潰》、範傳南《「弓馬騎射」籠罩下的清代火器》、黃一農《明清之際紅衣大炮在東南沿海的流布及其影響》、劉旭《中國古代火炮史》

往日文章精選:

一個越南王子的傳奇人生:從戰俘到大明王朝的

火器專家戴梓在康熙年間就發明了「機關槍」?為何反被康熙流放了?

相關焦點

  • 清緬戰爭:極盛的緬甸碰上極盛的清朝,卻讓泰國撿了便宜
    蒲甘王朝還未實現統一東南亞的大業,蒙古鐵蹄已然南下,元緬戰爭以蒲甘王朝的戰敗而告終,蒲甘王朝成為元朝屬國,不久後滅亡,緬甸重新分裂成眾多小邦,其中就有東籲王朝。經過數百年戰爭,東籲王朝終於在16世紀統一了緬甸大部分地區,卻又逐漸走向分裂,於18世紀初被貢榜王朝取代。貢榜王朝是緬甸最後一個王朝,卻將緬甸推向極盛,它不僅統一了緬甸全境,還積極對外擴張。
  • 清緬戰爭:持續7年,極盛的緬甸碰上極盛的清朝,結局如何?
    現如今,剖析這場發生在極盛的清朝與極盛的緬甸之間的交鋒,我們不難發現,清緬戰爭那未免讓人啼笑皆非的過程和結局,其實隱隱預示了百年之後,籠聚在中國上空的鴉片的硝煙。這一日,他在朝堂上收到一紙由雲貴總督劉藻發來的捷報,稱在一次正面對峙中,"緬人望風遁走,清兵大捷!"聽聞此報,百官齊跪"吾皇萬歲!",輕蔑之聲自朝堂上傳出:鬥膽蟑鼠小國,竟敢犯我大清,不自量力!然而,好景不長,緬軍攻勢漸猛,清軍傷亡愈重,劉藻在軍中自刎身亡——原來,之前的捷報竟全是這廝為討聖上歡心編造的謊言而已。
  • 清朝與緬甸的戰爭,縱橫天下的滿洲八旗軍,為何會被緬軍打得大敗
    01徵緬戰事指的清軍和緬軍的戰爭。這場戰爭為何讓乾隆這樣說?據了解,當時滿洲八旗被緬軍打得滿地找牙,這是為什麼呢?1767年,緬王孟駁向向暹羅的大成王朝發起進攻,用了一年的時間,直接將大成王朝滅掉。後來,緬王將目光放在了清王朝身上。其實,清王朝自建立之後也是平定了很多勢力,建起了龐大的帝國。在這個過程中,滿洲八旗起了重要的作用,立下了赫赫戰功。
  • 乾隆皇帝的三句「豪言」,句句坑慘大清江山
    甚至可以說,為何野史裡八卦扎堆的乾隆皇帝,會叫大清朝活生生由盛轉衰?看懂這幾句豪言,教訓就明明白白。「豪言」1:從此江南積欠錢糧內,曾有官侵吏蝕二項,亦著照民欠例寬免。以至於「無人敢言兵器」,因此明清時代薪火相傳的火器鑄造工藝,到乾隆年間竟也斷了代:火器鑄造的技術一代代退化,在乾隆去世時的1799年,清王朝參考祖上工藝,新鑄造成「得勝大炮」,射程竟然不到百步,比明朝火器都差得遠。
  • 清緬戰爭:「硬漢」乾隆拒絕求和,「頭鐵」緬甸被虐投降
    當時的清朝還處於鞏固政權的階段,對於西南邊陲地區並沒有太多的舉措,清朝平定了吳三桂叛亂之後,一直採取穩定西南邊疆的措施。清軍當時只是人多勢眾,而當時的緬甸在多次的戰爭中,他的軍事力量得到了壯大,軍隊也被鍛鍊到了一定程度。中緬戰爭,歷史淵源已久,隱含著不為人知的英雄故事。
  • 準噶爾巔峰時期也只有7萬軍隊,拿什麼與3億人的大清打了60年的仗
    而等到大清王朝將三藩徹底平定下來之後,往西南方向望去,忽然發現準噶爾已經發展成一支清朝不可不管的力量了。而作為準噶爾部族來說,對於清朝也確實虎視眈眈。總是希望以自己的實力沉重的打擊大清王朝將自己的勢力範圍更加擴大一些。在這種形勢之下,康熙中期的時候,開始發動了對準噶爾部族的進攻。
  • 馬戛爾尼與大清「建交」失敗,如果英國發動戰爭,能否打敗乾隆大帝
    1793年,英國使團在馬戛爾尼的帶領下,實現了與大清的第一次官方接觸。按照英國人的想法,希望與當時的大清建立平等的外交關係,卻被盲目自大的乾隆皇帝斷然拒絕……馬戛爾尼訪華期間,意識到當時的清朝雖然還沉浸在「乾隆盛世」,但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強大。
  • 中國航海火器丨古代單兵海戰火器——鳥銃
    這是國內首個以航海火器為主題的臨時文物展覽,薈萃館藏130餘件/套展品,力圖從多角度、全方位來揭示中國航海火器歷史面貌。除了精彩的展覽,『中國航海火器』系列推文也正式上線,以期讓觀眾進一步了解航海火器背後鮮為人知的航海故事。『中國航海火器』第7期,我們將介紹的是「鳥銃」,一種外傳火器。
  • 中國西南的「帝國墳場」:這場面子戰爭,差點讓乾隆翻車
    看到北邊剛剛經過康乾盛世的大清,緬甸心裡有個大膽的想法。-南亞帝國墳場:陰溝裡翻船的大清-簡單總結一下清緬戰爭的前中期,可以說是清軍要麼太慫,根本不應戰,要麼就是太莽,追過去上千裡,然後被切斷後路全軍覆沒。從1765年到1768年,清朝對緬甸作戰的指揮官先是從巡撫(省級)變成總督(軍區級),又從總督變成兵部尚書(中央級)。
  • 中國古代火器發展之謎:清軍為什麼又倒退回冷兵器時代
    在八裡橋之戰中,清軍騎兵頂著英法聯軍的槍彈怒吼著衝鋒,這悲壯的一幕更讓我們對清軍火器稀缺的記憶強化到了極點。那麼,為什麼拿槍打仗的清軍又重新拿起了刀弓呢?一個向來重視武備的少數民族王朝又怎麼會放棄槍炮這樣的戰爭利器?01想傳教,先造炮自北宋開始使用火器以來,中國的火器發展到了明朝中後期又迎來了一次高峰,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正是西方火藥技術的回流。
  • 鴉片戰爭中偌大的清帝國為何會被2萬遠道而來的英軍打敗
    阿富汗作為一個小國、弱國尚能憑藉本土作戰的優勢重創英軍,那麼以清帝國之大為何不能與英軍周旋到底呢?這不禁令人要問:如果當時道光皇帝堅持打下去,那麼能否以持久戰的形勢拖垮英軍呢?事實上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時雙方都是混用冷熱兵器的部隊:清軍並非像有些人所說的那樣是一支純粹用大刀長矛武裝起來的部隊,英軍在鴉片戰爭中也常使用刺刀、佩劍等冷兵器與清軍展開白刃肉搏戰。
  • 為何反被康熙流放了?
    為何反被康熙流放了?答:首先需要糾正一下,提問裡康熙年間戴梓發明的「機關槍」,嚴格來說,根本不是機關槍。它的學名叫「連珠銃」,是一種琵琶形狀的新型火槍。其槍脊上儲存火藥彈丸,以機輪來操縱裝填,開火時一口氣能連發28發。這種當時的新穎火器,屬於一款升級版的燧發槍。
  • 《話說大清》之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皇太極畫像在皇太極12歲的時候,母親不幸患病離世,臨終的時候還不忘叮囑皇太極要多學習漢人文化,才能讓自己更有發展的空間。1618年(天命三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準備進攻撫順,可是一直攻不下,只要打通撫順這個關口,南下的通道就此打開,但是一直強攻不下,清太祖犯難了。這時的皇太極便站了出來,對清太祖「獻上一計」,結果很快便攻下撫順,後又攻取明開原、鐵嶺,滅葉赫部。這才使得清太祖對這個兒子另眼相看。
  • 解密古代火器:清朝耽誤了中國火器發展?
    現代黑火藥的配方我國雖然在宋代就已經掌握了火藥的主要成分,但在成分配比上還不成熟,除了這三種成分外還摻雜著清油、麻茹等十種成分,這些成分主要是易燃物質,說明宋人還未能充分認識到火藥的爆炸性能。薩爾滸之戰目前,對入關前清朝火藥配方的記載還暫未發現,記載主要集中在入關後。如《武備志略》、《大清會典事例》、《大清會典》、《籌海初集》、《皇朝兵制考略》等等。具體數據如下表所示。
  • 明朝在關外為何能經常打敗滿洲女真,關內就不行?因為先進的火器
    據史料記載,早在唐朝的時候,中國已經將火藥應用於戰爭,出現了最原始的火炮、火箭等武器。以後,歷朝歷代火器都有發展,卻一直很緩慢,刀戈矛弓矢仍然是戰爭的基本武器。直到明朝,火器開始有了一個非常大的發展。到了明朝末期,蒙古部落還沒有徹底被消滅,明朝又與新崛起的後金政權進行戰爭,明朝人對戰爭的形式和武器的認識進一步提高,得出「中國長技,火炮為上」的新結論。這使得明朝更加重視火器,火器也更加廣泛地應用於戰場,對戰爭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 中國航海火器丨兇狠的古代集束火箭——一窩蜂
    這是國內首個以航海火器為主題的臨時文物展覽,薈萃館藏130餘件/套展品,力圖從多角度、全方位來揭示中國航海火器歷史面貌。除了精彩的展覽,『中國航海火器』系列推文也正式上線,以期讓觀眾進一步了解航海火器背後鮮為人知的航海故事。『中國航海火器』第5期,我們將介紹的是「一窩蜂」,一種古代集束火箭。
  • 宋朝火器強大,領先於世界,為何仍然打不贏金朝?
    弩還不是最強火器,宋軍還有炮。當時的炮還不同於明清時期的火炮,雖然名稱也叫炮,它實際上就是投石機,以槓桿原理拋射石塊等重物對敵軍造成殺傷,一般也是在城池攻守中使用。北宋也吸收了南唐的軍事經驗,把猛火油機這樣的大型火器用來防守,並設立了「猛火油作 」進行生產。遼宋戰爭時期,就有「任並能燒猛火油 」這樣的記錄。到了宋理宗年間,單兵管狀火器也已經出現,稱為「突火槍」。當然這時候的火槍還比較粗糙,槍管是用長竹筒製成,發射的是火焰和 ,威力應當也不會太強,可以看作是對後世火槍的一種探索。
  • 大清12位皇帝,為何很少沉迷女色?列祖列宗早有祖訓
    我國有五千年的文化底蘊,同時也有兩千多年的封建時期,至秦始皇統一天下開始,建立了封建王朝,一直到大清王朝的滅亡,才結束了我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同時清朝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王朝,它是由滿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因是封建王朝當中最後一個朝代,因此備受人們的關注。
  • 明軍三大營的實力有多強大,神機營竟然是世界上第一支火器部隊!
    在歷次的戰爭中,京師三大營都是充當了御林軍的角色,特別是其中的神機營,是世界上第一支大規模裝備了火器的部隊部隊,在和蒙古人的戰爭中為帝國立下了赫赫的戰功。先來看一下三大營的組成,三大營分為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這三支部隊各有自己的特色,五軍營是一支混編部隊,擁有精銳的步兵、騎兵與車兵,可以發揮各個兵種的合力,利用整體的優勢打垮軍兵種單一的蒙古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