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關注
11月25日,齊魯網·閃電新聞發布《全國先進工作者、林業英雄孫建博素描:「最後一封信」裡的赤誠》一文,介紹了全國先進工作者、林業英雄孫建博34年紮根原山,發揚「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精神,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團結帶領林場千名職工將原山由一個負債纍纍的林場,發展成為固定資產10億,年收入過億元的國有企業集團,成為全國林草戰線的一面旗幟的發展歷程。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25日訊 11月24日,北京。孫建博參加了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並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
當聽到「光榮屬於勞動者,幸福屬於勞動者」這句話時,他和現場很多人一樣,內心湧動著澎湃。
作為勞動者,孫建博無疑是幸福的。在他的帶領下,淄博市原山林場從「要飯林場」變成了人均收入超過10萬元、全國林業系統的改革旗幟,並帶動周邊鄉村發展,助力脫貧攻堅。
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曾稱讚孫建博用共產黨員鋼鐵般的意志和山東人的品格,在原山林場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做出了生動詮釋。
他流露心聲:「我是個殘疾人,像我這樣的殘疾人在舊社會連命恐怕都保不住,更不用說什麼地位和作為了。我之所以有今天,是黨和人民養育了我、培養了我,我的生命之樹,只有深深的紮根在原山,才能枝繁葉茂,碩果纍纍。」
短短84字,彰顯出一名共產黨員的赤子之心。
圖為孫建博接受媒體採訪。(攝影白少光)
生命的第一次破擊:砸了自己的「鐵飯碗」
每個人一生中,或許會有無數想打破現狀的時刻。對孫建博來說,第一個改變的節點是在1986年。
那一年,他砸掉了自己的「鐵飯碗」,從淄博市博山區民政局辭職,承包了原山林場下屬瀕臨倒閉的陶瓷門市部。回想起那個決定,他表示此前相對安逸的生活使他有一種被國家養起來的感覺,「總是感到對社會、對他人沒有什麼貢獻」。
這個決定令很多人唏噓不已。作為一名一級重度肢體殘疾人,孫建博背負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身體痛楚,而那個被他毅然砸掉的「鐵飯碗」還是讓人羨慕的機關幹部的身份。
在那之後,孫建博拖著從小癱瘓的雙腿,帶領6名待業青年幾乎跑遍了全國的陶瓷銷售產地。在短短幾年間把一個只有三間平房、六名待業青年的「麻煩單位」變成了年銷售收入達3500萬元、利潤300萬元、江北最大的陶瓷銷售公司。
扛起年輕黨員的擔當:接下負債四千萬的「爛攤子」
37歲之前,孫建博曾面對很多困難,比如殘疾的身體、坎坷的工作經歷、令他牽掛不已的父母以及「麻煩單位」陶瓷門市部。
不過,37歲這年矗立在孫建博面前的卻是一個負債超過四千萬的「爛攤子」:負債2000多萬元的原山林場,以及經營更為困難的淄博市園藝場。
除了共計外欠債務高達4009萬元的兩個單位,孫建博還要面對126家有名有姓的債主天天輪流上門討債的尷尬局面。更為嚴重的是,由於林場周邊與67個自然村插花交接,分布著大大小小几千座墳頭,一進入防火期時刻威脅著森林資源的安全。
有人曾問過孫建博,為什麼敢於接下原山這個爛攤子?孫建博說,其實不是敢不敢的問題。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是黨的人,就要堅決服從組織的命令。
那一年,孫建博是一名黨齡剛滿5年的共產黨員。
圖為孫建博在原山林場專業防火隊調研。(攝影白少光)
20餘載踐行諾言:「任何時候都不能給組織找麻煩」
或許是上任第一天的經歷觸動了孫建博,使得他上任後很快就建立起企業責、權、利相一致的管理體制。他籌措五百多萬元資金建起的原山刀具廠、食品廠等,讓園藝場職工有了重新就業的機會。
對比上任第一天他到市裡接訪,看到園藝場100多名職工把人家曬在院子裡的大白菜都給生吃了的場景,誰也想不到那對孫建博來說是怎樣的一種煎熬。
很多人記得彼時他找人買回熱氣騰騰的大包子,並留下「咱們的問題還得依靠自身的發展來妥善解決,任何時候都不能給組織找麻煩」的一句話。
兩年多的時間,孫建博為園藝場職工補發了工資,退還了集資,支付補交了養老保險,逐步歸還和消化了全部借貸款。
孫建博擔任場長、書記以來,原山林場先後按照組織的要求,接管、代管了淄博市園藝場、市實驗苗圃、林業培訓中心、市委接待處下屬顏山賓館等4家困難事業單位和1家企業。對多個單位身份不一樣、待遇不一樣的職工,在孫建博的提議下,原山實行「雙聯」進千家活動,用全場191名黨員架起了職工家庭的彩虹橋,大家不管有了任何困難都不過夜。
圖為孫建博在原山林場的定點幫扶村調研。(攝影白少光)
不設限的人生探索:在發展中看到幸福
了解孫建博的人都知道,這個人想法「很大膽」。
比如大膽提出依託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森林旅遊產業的想法,並建成山東省第一家森林樂園,為林場賺取了第一桶金;比如在全省100多家國有林場中第一個成立原山綠地花園綠化工程有限公司,積極對外承攬綠化工程,大力實施以林養林;比如原山林場在全省建立了第一支專業防火隊,率先建立了森林防火微波視頻監控中心,使得林區內連續23年實現零火警,森林覆蓋率達到94.4%,被當地百姓親切的稱作「淄博的肺」……
探求「大膽」的背後,是孫建博勤於創造、努於奮鬥的人生探索。
為建設山東省第一家森林樂園,寒冬臘月,他帶領同志們在山上搬木頭,和水泥,砌石堰,幹得熱火朝天;為實現「一起奔小康」,他領導原山通過合作積極帶動周邊的鄉村發展旅遊和苗木產業,實施脫貧攻堅;為守護好「淄博的肺」,他把做大產業攢出來的資金源源不斷投入到森林防火和資源保護中。
如今,原山因「首批全國黨性教育基地」、全國「第二批自然教育學校(基地)」、「全國林業科普基地」、「中國森林康養林場」、「中國林場協會林場文化專業委員會」等殊榮綻放出新的光彩,這對孫建博無疑是欣慰的。不管過程有多艱難,他證明了自己能做到很多。
2018年1月,孫建博被授予共和國第三位「林業英雄」。
「最後一封信」裡的赤誠:我把自己的一切交給黨
看孫建博的經歷,身體、年齡、地域都沒有限制他的人生探索,唯一不變的邊界是他奮鬥的初衷——用自己雙手創造幸福,而非別人設定。
2018年春天,由於長期滿負荷運轉,孫建博一下子病倒了,被確診為重症肌無力和腫瘤,一年做了4次大手術。
在做最後一次手術時,從來不向命運低頭的孫建博,卻一度要放棄。他在給組織的信中寫道:「這麼多年來,我沒有休息過一天,但是這次躺下可能永遠都起不來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沒有什麼可怕的。對於組織,我感激萬分;對於自己,沒有遺憾。如果救不過來就把遺體捐給祖國的醫學事業,用於活著的人。把我和妻子名下的存款及房產全都捐出,作為向組織交的最後一次黨費。我的一切都是組織給的,我一生追求就是要一心為黨,一心為社會,一心為人民而活著、而奮鬥。我要把自己的一切交給黨。」
有人說,從孫建博的原山改革發展之路,能看到三個時期的原山精神的光輝:建場初期的「愛原山無私奉獻、建原山勇挑重擔」,改革開放初期「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新時代的「一家人一起吃苦、一起幹活、一起過日子、一起奔小康、一起為國家做貢獻」。
依靠著與時代俱進的「原山精神」,一個自始至終以人民的幸福為出發點的企業領導者,一個實現從荒山禿嶺到金山銀山的發展歷程的開拓者,一個身殘志不殘的共產黨員,孫建博用其所有的努力繪出一個更令人期待的未來。
閃電新聞記者 賀曉菲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