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典抗戰劇《亮劍》中,趙剛原本是一個北平燕京大學的學生,1935年時,參加了一二九學生運動,從此就再也沒有回到學校。之後,趙剛就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並且還去了中國革命的搖籃延安。抗戰爆發後,趙剛又在延安的抗大接受學習,畢業之後,被分配到了129師獨立團當政委。
從趙剛的簡歷中可以看出,其參加革命的時間並不長,僅僅幾年的時間就當上了團政委,正團級幹部,與李雲龍平起平坐。而李雲龍可是在部隊幹了10多年,才混到現在的位置。由此可見,趙剛確實有過人之處。除了政治水平非常突出、覺悟高以外,趙剛還具備一項非常優秀的技能,就是槍法,簡直就是天才狙擊手。
在《亮劍》中,趙剛曾3次開槍,前兩次是為了展示槍法,最後一次卻讓人看不懂了!
初到獨立團的趙剛並不受李雲龍的待見,後來之所以讓李雲龍對他的看法發生改變,就是在李家坡之戰中,趙剛用一支三八式步槍在150米開外的距離上,三槍輕鬆幹掉了三個日軍士兵。正是因為趙剛顯露出了精湛的槍法,所以才讓李雲龍對他產生了好感。這是趙剛第一次開槍,充分展示了一手好槍法。
趙剛第二次開槍,是在1942年的一次反掃蕩中,在辛莊陣地上,也是用一支三八式步槍,而這次的距離更遠,足足達到了500米。趙剛沉著、冷靜,充分展示出了一個優秀狙擊手應該具備的氣質,稍作調整之後,扣動扳機,對面架炮的日軍炮兵應聲倒地。趙剛第一次開槍,讓李雲龍感到震驚,而第二次開槍,就讓李雲龍感到佩服了,500米遠的距離,嘖嘖,這槍法真沒的說!
趙剛最後一次開槍,是在解放戰爭中的淮海戰場,趙剛奉命策反老同學陳少遊的部隊。而正當二人商量時,前來督戰的督導專員史一全闖了進來,史一全是軍統出身,所以嗅覺十分敏銳,察覺到苗頭不對之後,準備轉身離去。此時趙剛直接掏出手槍,將其擊斃,這就是趙剛第三次開槍,不過這次的距離似乎短了些,只有幾米遠。為何趙剛非要殺史一全呢?似乎讓人有些看不懂!
首先,史一全很可能已經察覺到了什麼,如果放他離去,起義的事情很可能會暴露。其次,幹掉了位高權重的史一全,也讓老同學陳少遊徹底斷了後路,再也不會搖擺不定,只能一心跟著趙剛起義了。所以基於以上兩點,史一全就必須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