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以來,南方地區已經歷了多輪強降雨過程,多地發生嚴重洪澇災害,26 省(區、市)逾 1900 萬人次受災,奮戰在救援一線的解放軍士兵日夜不停地搶修堤壩,與此同時,關於救援的方式也吸引了很多人的討論,2020 年的長江洪水,解放軍士兵為什麼還要用手把手地堆沙包而不是採用機械化作業呢?
以下為知乎網友:湖北一線防汛民兵@蔡鴻奎,中國人民解放軍徐州空軍學院後方專業勤務碩士@李連明和北京理工大學@瘋語者創作,騰訊新聞整理。未經許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知乎原作者進行授權。
回答一:堤壩已經被泡軟,重型車輛直接上去怕承受不了
作者:@蔡鴻奎(湖北一線防汛民兵)
拿上周一次搶險來舉例吧,連續多日暴雨導致這個堤壩已經被泡軟,重型車輛直接上去怕承受不了,只能停靠在堤壩邊的主路上。所以指揮部決定先由民兵步行上堤,對堤壩進行封堵加固,再鋪上油布後,重型機械隨後上堤作業。
那次搶險主要就是一個口子,從主路到這個口子大概有1公裡左右,水位高於堤壩,整個堤壩水浸嚴重,路面滿是泥漿。不說重型車輛,就是運送沙袋的小貨車都在泥漿一般的堤面上行走不便,後面就只在已鋪好油布的堤段行駛,不再靠近最前線,由人工背扛約20米至封堵口。
隨後我們封堵完成,開始撤離時,便有一輛中型車輛開始上堤試探行駛,後續情況我也就不知道了,但該堤壩至今再未通知我們前往。
所以,搶險堤壩情況千奇百怪,也是一種倖存者偏差,機械化通行方便的堤壩不存在搶險,水位漲一點,機械化就堆一點,輕輕鬆鬆完全不緊急。
而機械化通行不方便的堤壩,水位突然暴漲,自然只能人工去搶險,或者為機械開闢通道。
最後補一點題外話,作為防汛重點地區,國家實力是肉眼可見的。
就拿上面那次搶險來說,我們抵達時,主路與堤壩交匯處,停放著約4、5輛挖機推機吊車等。等我們撤離時,該路口已經擺放了一個貨櫃工房,內裝空調,上面掛牌某堤壩防汛指揮部。堤壩沿線已經開始安裝LED照明燈。更不要說搶險時,瓶裝水、食物等無限量供應保障,隨時隨地都可以過去隨便拿取。
回答二:小推車負重後極易陷進泥濘裡反而更加耽誤事
作者:@李連明(中國人民解放軍徐州空軍學院後方專業勤務碩士)
老兵現役時正好參加過抗洪搶險,轉業回來也組織過機械施工填堵缺口作業,對於人工和機械施工比較了解。
洪水泛濫決堤口處,一般不會是鋼筋混凝土修築而成的堤壩,多為泥石壘築的堤壩。經過暴雨和洪水的衝刷浸泡,這些地方土質鬆軟,特別是決口處,還在不斷擴大決口寬度,施工機械上去,無論是輪式機械還是履帶式機械,一方面可能會半路上陷入泥濘裡動彈不得,另一方面即使到達決口處,也可能因為機械質量大壓塌緊鄰決口的堤壩,造成嚴重後果。
有人可能會說,用小推車也比手抱肩扛省力氣呀。能省力誰也不傻,非要用這種方式練力氣!由於小推車負重後極易陷進泥濘裡,不僅不能省力省時,反而更加耽誤事,所以只好用擊鼓傳花的傳遞方式,更加快捷。
我們當時並不是接到地方政府請求支援,而是軍需股車輛去糧庫買軍糧的路上,發現公路橋一側公路(沙石路),被洪水衝斷,如果不及時修復,橋也可能不保。部隊領導接到報告,立即組織除戰備值班人員外所有官兵參加抗洪搶險。好在是公路,部隊又在山裡,石頭平時也有準備,運輸車裝來倒在接近缺口的公路上,官兵手搬石頭一點點向前推進填堵,堵好後又用沙袋在上遊一側碼上兩層,用了一天時間,決口修復了。
順便還說一個問題,抗洪搶險官兵為什麼會露天睡在地上,是軍隊後勤保障跟不上嗎?當然不是!由於官兵要24小時監視洪災的動態和隨時參與戰鬥,不能回到營區或附近的學校,只能就近休息。雖說車輛運送帳篷不方便,直升機還是很快捷的,但是搭設和拆卸帳篷很耽誤時間,官兵無一身泥濘也不願意睡在被窩裡。再說,部隊轉移陣地還得留下一部分兵力「拖家帶口」,非常麻煩,如果遇到危險,也不方便迅速撤離。基於上述原因,官兵們寧願露天休息,也不會要求把帳篷被褥拉來。
回答三:不使用機械還真不是成本問題,為的是抗洪的實際效果
作者:@瘋語者(北京理工大學)
一、機械不是萬能的,尤其在地形複雜的地方,很多地方機械過不去,不得不用人力。
二、河堤位置經過洪水衝刷,一些位置是不能承受機械重量的,這些位置往往從表面上還看不太出來,機械車輛一上去就塌了,這個教訓在之前救災過程中就有過。
三、如之前一位答主所說,機械還是不能將沙袋完全緊實的壘起來,面對洪水,抗衝刷的力度不足,還是需要人力來處理。
四、不使用機械還真不是成本問題,調動人力的成本更高,為的是抗洪的實際效果。
五、前線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械,很多時候都是靠卡車等把沙袋之類的抗洪器材運到前線左近,直接靠近水邊的一線使用人力,甚至部分不是非常緊急的地段其實也是直接使用機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