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時光編輯部的@菲林迷失光影,找一個虛幻的可能。
美食片,時光君看過不少。
像《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人生一串》.....總能穿過瀰漫的煙火氣,挖掘那背后豐富多彩、薪火相傳的飲食文化。
於是,在聽說HBO也要拍一部叫《亞洲食談》的美食片時,興奮不已。
結果,剛放出首支預告,時光君就大吃一驚。
本以為是另一部《風味人間》,沒想到看得面紅耳赤。
見過一部美食片裡,出現過這種鏡頭嗎?
幹煸裸男。
深V廚娘。
乾柴烈火。
連主海報,都充斥著誘惑氣息。
不出所料,開播前,有人質疑《亞洲食談》會不會只是打打擦邊球?
看完之後,時光君舒了一口氣。
情慾表達只佔該劇很小一部分,用一道菜,來濃縮一個人的鄉土情懷、回憶、愛慕,才是它的出發點。
《亞洲食談》的主創團隊也並非無名之輩,
丘金海,新加坡導演,曾憑《我的魔法》提名坎城電影節金棕櫚。
彭力·雲旦拿域安,泰國導演,曾憑《無形海浪》入圍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何宇恆,馬來西亞導演, 曾憑《心魔》角逐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金豹獎。
......
彭力·雲旦拿域安
何宇恆
該劇共8集,每一集獨立成篇。故事素材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日本、印度等國家,可以堪稱是一副亞洲美食文化畫卷。
但在美食之下,導演又巧妙地觸及了婚姻、成長、階層、親情、夢想等社會話題。
帶著獵奇眼光來審視,最後被它的情感深深打動,是整部劇的觀感。
今天,時光君就從8集中,挑了2個故事,來細說它的魅力。
越南篇:飲食男女
邱金海執導的第二集《他烤了魚,她只吃花》,講了一對越南男女,從朦朧好感到猛烈追求、乾柴烈火、再到黯然分離的過程。
這也是該系列中,情慾戲最多、尺度最大的一集。
相識,始於一碗從未嘗過的豆花,新鮮又神秘。
美豔空姐在大排檔裡停駐、進食、拎箱、起身,搖曳的背景像一朵搖搖欲墜的花苞,吸引了隔壁做日本料理的廚子。
他鼓起勇氣,索要電話號碼。
4天後,廚子端著自己調配的秘制豆花,登門示愛。
憑著一腔熱情,廚子順利摘下芳心,他打算發揮優勢,解鎖更多美食來鎖住她的心。
比如,周末下午,他願意花6個小時燉湯給她喝。
隔日,帶她去郊外,吃野生烤魚。
酒足飯飽,總少不了一些羞羞的事情。
這一連串熱戀中的操作,像極了廚子的創意料理。下一秒,總是充滿了驚喜。
可惜,好景不長。
相處越久,越暴露出二人的差異。
他們,吃不到一起,一個中意吃花,一個喜歡做魚。
一天,女生終於忍不住說了句:「你料理就不能不用肉嗎」。男孩這才知道,她是個素食主義者。而自己最拿手的,全是肉菜。
口味的不同,也隱喻了二人的性格迥異。
空姐已經34歲,她渴望婚姻,想要穩穩的幸福。
男孩還少不更事,對世界蠢蠢欲動,對未來沒有打算。
導演只用了兩句臺詞,就刻畫出兩個截然不同的靈魂:
空姐:「我已經34歲了,只剩幾年能穿婚紗,再晚一點就太遲了。」
廚子:「我們現在這樣不好嗎?」
空姐眼含期待的看著男孩,可她的希望落空了。
男孩默默地推開了她,點了一根煙,用沉默代替回答。
分手後,男孩想過挽回,他費勁心思,搜集各種新鮮花朵,為她做了頓花朵火鍋。
可是,真到要吃的那一刻,澀澀的口感讓男孩難以下咽,他第一次知道被迫妥協,是什麼滋味。
這份不適感,掐滅了戀人之間最後一絲火苗。
結尾,導演用一場近乎夢境的處理方式,給這段故事畫下句號。
男孩吃了一頓未處理的河豚刺身,在毒素產生的幻覺中,緬懷愛戀。
毒素入侵大腦、意識逐漸朦朧,廚子赤身裸體地與空姐碰面。
在黑暗的房間裡,炙熱的情慾與上癮的食慾,相互交織、水乳交融。
戀愛中的享受與折磨,通過這場極為意識流的戲,全盤託出。
透過這集《他烤了魚,她只吃花》,時光君重新認識了導演邱金海。
豆花、鮮花、烤魚、河豚、烏雞,這些常見的食材,被他拿來隱喻戀愛的不同階段,觀感極為細緻、巧妙。
他還擅長運用構圖和調度,來講述人物關係。
一前一後,忽遠忽近的距離,訴說著怦然心動的魅力。
一內一外,忽暗忽亮的構圖,預示著飄忽不定的未來。
《他烤了魚,她只吃花》有不少大尺度的情慾戲,但導演的處理手法很高級,並不色情。
赤裸相見的先不提,時光君只說一場,隱晦又生動的。
開場第一個鏡頭,就是男孩檢驗食材。
注意他的手勢,你會發現,導演賦予了這個鏡頭十足的性隱喻。
意在開頭定調,交代男主是個對情慾蠢蠢欲動的青年。
在他的生命中,註定會路過一個充滿誘惑、讓他欲罷不能的女人。
泰國篇:一碗湯教我重新做人
第六集,也讓時光君印象深刻。
導演彭力·雲旦拿域安,曾執導過HBO恐怖劇《亞洲怪談》中的一集。這次,他在《亞洲食談》中的小作文《外燴》,也與前作產生了聯動。
故事講述一個好萊塢演員,在泰國拍《亞洲怪談》時發生的故事。細膩程度不輸《他烤了魚,她只吃花》。
麥克,好萊塢中年影星,熱衷耍大牌,目中無人是日常,從容平和是無常。
來泰國拍戲後,不是對當地飲食嗤之以鼻,就是嫌工作人員不專業。
中午放飯的時候,經常去餐飲區轉一圈,然後扔下一句:「我還是吃星巴克配甜甜圈惹。」
諷刺的是,這位大腕的業務能力,似乎比不上他的傲慢程度。
走位成謎,臺詞也說不準。
有一句臺詞,「我們去廚房,我煮些東西給你吃」,他總說成「我們去廚房,找些東西吃吧。」
導演說他幾句,還反過來呵斥:「這兩句話根本沒什麼差別啊!」
劇組裡負責餐飲的姐姐,聽說麥克整天吃漢堡薯條,就好心給他做了份芒果糯米飯。
結果,麥克根本不領情,回酒店就把它仍了。
來泰國的時間也不短了,麥克突然開始水土不服。
在一個炎熱的日間,麥克一個鏡頭NG了十幾遍後......竟然吐了。
餐飲大姐聽聞後,趕緊做了碗清熱解毒、提神醒腦的特製竹笙湯。
湯姆起初視為黑暗料理,後來忍不住嘗了嘗。
第一口,味還行。
第二口,挺舒服。
三口喝完,覺得身體輕鬆了不少。
沒想到,這碗湯,既疏通了麥克的鬱結,也敞開了他的心扉。
他開始主動與劇組的人交談,放下了地域偏見,嘗試各種當地美食。
並且,還特意拜訪了負責餐飲的大姐,嘮起了家常。
影片拍攝,也因此順利完成。
這集故事,看似簡單,內容卻非常豐富。
首先,導演用一個發生在劇組的故事,展示了各種泰國美食。
其次,麥克對泰國食物從排斥到接受的過程,其實在講相互尊重和文化平等。
還記得麥克老說錯的那句臺詞嗎?
那句「我們去廚房,找些東西吃吧」,是他下意識對食物的態度。吃,只是單純解決飢餓,這是他的飲食態度。
而正確的臺詞——「去廚房,我煮些東西給你吃」,則賦予了東方式的安慰與照顧。
想想有多少華語劇,在主人公心灰意冷的時候,出現了那句「我煮碗面給你吃。」
簡單幾個字,卻能讓人眼眶溼潤。因為在東方文化中,食物本身就具備一種溫暖人心的力量。
除了以上兩點,導演還借餐飲大姐的角色,講了小人物堅韌、樂觀的生活底色。
大姐的丈夫,因為網絡言論,被抓進了監獄。
她一個人,撐起了整個家。
劇組幾百號人的飯,從買菜、炒菜、清潔,她全權負責,從不喊累。
就算是碰到傲慢的麥克,她也是笑臉相迎地招呼著,「想吃點啥?」
片尾,有場麥克與大姐嘮家常的戲。
表面上看似輕鬆,大姐用自嘲的方式,講述家庭破裂。對往日苦難,一笑而過。
最後,二人互送禮物,以美食訴說心聲,寄託美好祝願。
雖然他們語言不通,但那種通過眼神散發出的,瀰漫在空氣中的,跨越種族、文化的感動,看得時光君紅了雙眼。
以上,只是《亞洲食談》裡的兩集。
在剩下的六集中,你還能透過食物,看到日本人對家庭的解構、菲傭的故鄉情懷、印尼兒媳婦們的爭奇鬥豔、以及新加坡的街頭美食文化等。
雖然質量並不統一,但每一集都濃縮了當地的風土人情,風格或搞笑、或文藝、或感動。
想想這幾年,國內也拍了不少美食題材的作品。
尤其自《舌尖》系列後,一時間各種美食題材的作品,蜂擁而至。風格相似、內容雷同,也成了在所難免的問題。
而《亞洲食談》的出現,或許可以提供另一種打開思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