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時下很多雙職工家庭都無法做到親自陪伴孩子成長。
更多的是把孩子扔給長輩帶,問題自然也就出現了。
比如黃聖依的兒子安迪跟著奶奶長大,他就和媽媽黃聖依一點都不親近。
鹹素媛為了工作賺錢,在42歲生下女兒慧貞出月子後,她就立刻復出工作。
1歲多的慧貞身上就有著很多的缺點。比如愛哭、孤僻、脾氣壞等。
1歲慧貞愛咬人
1歲多的慧貞在8個月大的時候就由保姆來全權負責,父母平時陪伴的時間很少。相比鹹素媛而言,陳華至少有在慧貞半歲之前陪伴女兒。鹹素媛作為媽媽,真的沒有做到很好地陪伴孩子。她是一個事業型的媽媽。
慧貞就像是一個隱形的留守兒童,在這樣的環境下,她的性格越來越孤僻。她不喜歡用言語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她很喜歡嘆氣。才一歲多的孩子居然會嘆氣,這一點和父母有著很大的關係。
陳華就是一個很喜歡嘆氣的男人,他也經常和鹹素媛爭吵。每一次父母的爭吵,慧貞都會很焦慮。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慧貞並沒有得到父母滿滿的愛,反而是滿滿的負能量。她的壞脾氣也就形成了。
慧貞平時在家就很喜歡咬爸爸,到了幼兒園自然就會去咬其他的小朋友。之前慧貞就在幼兒園咬過同班的小朋友,這一次又二度咬人。對方小朋友的父親都哭了,這個年頭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誰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咬呢?
作為父母的鹹素媛和陳華一直和對方家長道歉,他們更多的是無奈。
育兒師來了
鹹素媛無奈之下,只好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忙。鹹素媛也打算這一次要嚴厲教育女兒。他們帶慧貞去找育兒師。育兒師很厲害,一針見血指出慧貞的問題。慧貞之所以喜歡咬人,是因為她不善言辭,她更喜歡用行動來表達自己的憤怒的情緒。
一旦有人越界了,她就開始攻擊人家。推、抓、咬、吐等行為,都證明她有攻擊性的行為。每一次陳華用力拉緊慧貞的時候,慧貞就會咬爸爸。育兒師也提醒爸爸陳華以後要溫柔地等待女兒的回應,而非用強制性的動作來和女兒互動。
育兒師的話也解釋了慧貞為何會在幼兒園咬人,因為一雙皮鞋,慧貞就直接咬了其他的小朋友。這個問題也是很嚴重的。育兒師採用的是強制性的教育。她就用戴口罩來作為例子。她是教鹹素媛如何教育女兒。
慧貞不願意戴口罩,育兒師就讓媽媽鹹素媛把慧貞四肢箍緊,讓女兒知道媽媽態度的堅決。換個角度看,這樣的方式並不適合慧貞。強制性培育性格是沒有多大的用處,更多的需要家長慢慢地引導。
性格很大一方面形成是原生家庭給予的。如果鹹素媛採取這樣強硬的措施,會給慧貞心理造成一定的陰影,她更多的是畏懼媽媽。孩子的問題,更多的都是大人的問題。慧貞的問題,總結而言就是陪伴太少了。
鹹素媛其實應該多花時間去陪伴女兒,都已經四十幾歲了,就不要那麼拼事業。更應該是重心放在家庭和孩子的培養上。孩子培養優秀了,對於父母來說就是一輩子的財富。
不捨得花錢培養女兒
和所有的父母一樣,鹹素媛有著一顆愛女兒的心,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鹹素媛內心中早已經有了規劃,她也有著一顆望女成鳳的心情。她想讓女兒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她想帶女兒去學習芭蕾舞,她希望通過芭蕾舞的學習,能夠讓女兒儀態和氣質更佳。
1歲多的慧貞穿上了白色的芭蕾舞服之後,瞬間變成了漂亮可愛的白天鵝。慧貞的顏值其實並不高,總體來說算中上的水平。並沒有遺傳到媽媽的大眼睛,長得像極了奶奶。
鹹素媛明顯就是多此一舉,才1歲多的女兒,學習芭蕾舞未免也太早了吧。畢竟同齡的學習芭蕾舞的小朋友至少都有3歲以上了。一方面又想培養女兒,另外一方面又嫌錢貴。
鹹素媛認為學習芭蕾舞的學費太貴了。摳門的一面又展現出來了,作為一個大明星,又只有一個女兒,名下有5套房子,難道連學費都拿不出來嗎?陳華看到鹹素媛的擔憂,他安慰道不用擔心。
陳華的話外音就是還有他和父母會幫忙資助的。陳華真的是一個沒有擔當的男人。
除了學習芭蕾舞之外,鹹素媛的「愛」還體現在讓女兒學習三門語言。這一份愛來得太沉重了。她看到了親子真人秀中一個混血小女孩會五門語言,她也想讓慧貞學習英語。她希望女兒慧貞從小就會中文、韓文和英文。
說到中文,鹹素媛居然還讓慧貞去中文班學習。陳華就是一個中國人,還需要讓女兒去中文班學習?這個簡直就是笑話。還不如平時讓婆婆和老公多用中文和慧貞溝通。有這麼好的語言環境不利用,反而還去報班學習。
有一個方面的原因,陳華平時更多的和女兒用韓文溝通,他也希望能夠精進自己的韓語。陳華做錯了,他應該要和女兒用中文溝通。這樣慧貞從小就在中文和韓文兩種家庭語言的薰陶下,自然而然就會說兩種語言。
至於學習英語,1歲多的慧貞連話都說不大流利,中文和韓文還不大會切換,更別提英文了。鹹素媛有閒心操這個心,倒不如多在家耐心陪伴女兒。
一個女兒都養成這樣了,怎麼還有勇氣去生二胎?
鹹素媛雖然有錢,卻不是一個合格稱職的好媽媽
孩子是需要陪伴和培養的,並不是你有錢就萬事大吉。
1歲多就扔到幼兒園,為了圖輕鬆。
得到的同時,也會失去一些東西。這些東西都是不可逆的。
鹹素媛目前好好把慧貞的性格培養好,多在家陪伴女兒。
這才是最應該做的事情。
家庭和事業兩相權衡,家庭永遠應該要排在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