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古裝劇,你是否會想起《圓月彎刀》中秦可情那句「黃花樹下,不見不散」的浪漫,或是「我喬峰要走,爾等誰能阻攔」那般的豪情萬丈,還是韋小寶「涼風有興,秋月無邊,虧我思嬌的情緒好比度日如年」般的浪蕩不羈?或者是甄嬛看透世俗滄桑一嘆的那句「杏花雖美,可結出的果子極酸,杏仁更是苦澀,若做人做事皆是開頭美好,而結局潦倒,又有何意義。倒不如像松柏,終年青翠,無花無果也就罷了。」
正如上面所說到的經典臺詞,或透出俠客豪情,或透出江湖兒女情長,又或是宮鬥無邊機關算盡。一詞一句,都在觀眾腦海中勾勒出那個離我們好似很遠的古代世界。
毋庸置疑,無論是編劇也好,觀眾也罷,古裝劇在中國都具有十足的魅力,並吸引了大量的固定觀眾。就像美國的西部片一樣,代表著這個國家最獨特的文化底蘊。這類劇集一般分為宮鬥、武俠等幾類,但都會按照相對固定的套路敘述,看得多了難免會心生厭倦。
久而久之,肥皂化的古裝劇開始只憑藉明星效應便賺得盆滿缽滿,但卻絲毫無法掩飾其毫無邏輯的劇情硬傷,臉譜式的角色設定,誇張的感情演繹、邪不勝正的大團圓結局以及毫無內涵的空洞敘事。
差評!
雖然古裝的故事體系大體都是雷同的,怎麼拍都萬變不離其宗,但如何讓觀眾感受到新鮮感呢?一是發散思路換個角度,如《太子妃》,或是發掘史實並加以精彩演繹,例如《甄嬛傳》。
最近正在熱映的《女醫明妃傳》可以說是在古裝情感劇的固定體系下以另外一個角度對傳統古裝劇加以變裝演繹的代表作品。
故事講述大明國體昌盛卻禮教嚴苛,女子地位低下,不得從醫,隱疾難治。譚家為醫學世家,祖上幾代均為御醫,因被奸人所陷害而遭遇滅頂之災,從此留下祖訓,後世不得行醫。但聰慧的譚允賢從小耳濡目染,偷偷隨祖母學習中醫知識,不僅懸壺濟世、妙手仁心,得到了普通百姓的讚揚和支持,更漸起救天下女子之心。由此,允賢不僅在學醫道路上面臨重重的困難和阻礙,更要面對封建禮教和世俗觀念的衝擊。但允賢憑藉著對於醫學事業的痴迷和熱愛,克服重重困難,不僅在醫學上廣收博採、兼收並蓄、自成一派,更突破嚴苛的禮教束縛,開創並建立了女醫制度,從救人身體到救人靈魂,再由救人到救國,傳播弘揚了祖國醫學文化,最終成為了一代女國醫,名揚天下。
本劇自從2月13日首播以來,熱度持續上漲。那麼歷史上是否真有譚允賢此人呢?還真有。
「她是一名湮沒在正史中的民間醫女。雖名不顯,但卻是我國古代少數有文字流芳於世的女醫者,其著作《女醫雜言》共收錄病案31例,孤本現藏於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
她是江蘇無錫人,「以女醫名邑中,壽終九十有六。生平治人不可以數計」,且「年益高,術益神」。其祖父譚復曾獲封奉政大夫、南京刑部郎中,是當地名醫,「以醫藥濟人,衣食常不給,而所得悉施貧者」,祖母茹氏對醫藥也十分精通。其父親譚綱曾任南京刑部主事及廣信、萊州郡守。譚允賢的家世可以得到《無錫金匱縣誌》等地方志的佐證。」這是本劇最基本的史實架構。
在這個架構下,編劇張巍加入了戲說成分以保證故事矛盾更加豐富,人物個性更加豐滿。他發現譚允賢的生活年代和「土木堡之變」明英宗北徵瓦剌慘敗被俘的歷史事件相距不遠,便進行藝術加工,把譚允賢的生活年代提前,為她和明英宗、明代宗兄弟二人的感情戲做出時空重合的條件。
可以是說,這是一部民間醫女如何一步步從底層走向皇室御醫的行業職場劇,而編劇張巍恰巧能夠自如地駕馭它。張巍何許人也,《杜拉拉升職記》《陸貞傳奇》及《金枝玉葉》均出於她手,這也為本片的故事增加了期待。
目前本劇正在天貓魔盒&優酷上熱播,魔盒用戶不妨可以一睹醫女風採。
PS:霍寶寶實在帥到掉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