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州到平遙。
在地圖上,是一條1800公裡,由南向北的直線。
其實,還挺曲折的……
10月9號清晨,Sir從廣州出發,一路經地鐵、飛機、高鐵、汽車,各式交通工具換乘。進行了無數次的測溫、信息填報......
好在,抵達平遙古城的時候,趕上了那天的夕陽。
值了。
Sir作為受邀媒體,來到山西平遙參加了為期10天的第四屆平遙國際影展。
相比國慶長假,這裡才更像是一場屬於影迷的假期。
50多部不同類型的影片,其中43.4%為全球首映,88.7%為亞洲首映,中國首映率達100%。
首映,Sir看爽了。
但無論是關於旅程,還是電影,這次的平遙之旅都顯得有些特殊。
「2020」與「第一次」。
如果要復盤這一屆平遙電影節,Sir覺得就該從這兩個關鍵詞開始。
相比其他國內電影節,平遙電影節總有一個特殊的慣例。
在開幕式當天的紅毯環節,作為創始人的賈樟柯、趙濤夫婦,會站在紅毯盡頭握手致禮,歡迎所有出席來賓。
不像是一場典禮,更像是一場聚會。
山西老鄉老賈,熱情待客,顯地主之誼。
△ 非常抱歉,我的攝影水準把賈科長拍成了賈秘書
今年,這個環節同樣保留了下來。
只不過,行禮的方式,從以往的握手禮,變成了在疫情期間流行起來的,避免接觸的碰肘禮。
從禮貌握手,變成兩肘相碰。
人和人的距離,反而更近了。
因為疫情,2020成為了特別的一年。
特別是電影。
178天,是今年影院封閉的天數。
也是電影被現實鎖為孤城的時間。
第四屆平遙電影節的主題,原本定為「致敬2020」,以致敬上一個電影創作噴薄的1920年代。
但因為新冠疫情,本屆電影節的主題,最終被定為——
「電影,從來不是孤城」。
這句話,可以很大。
比如今年頒獎環節,設立了一個特別的獎項,「2020獎」。
由50名來自各行各業的普通觀眾共同頒發,表彰對2020年有獨特意義的電影。
計劃定為十年一次,下一次要等到2030年。
而今年獲得這個獎項的是《八佰》。
在整個院線的寒冬期,頂著50%上座率限制,創造了30億票房的佳話。
《八佰》為整個中國電影行業的復甦,打好了搶灘的第一戰。
電影不是孤城。
是眾志成城。
但同樣,這句話也可以很小。
小到每個電影人的內心。
在本屆平遙電影節榮譽之夜頒獎典禮上,張楊帶來了一部特別的短片《你在遠方》,紀錄封閉隔離時期大理城中的平靜生活。
鏡頭跟隨一名普通外賣員,悠閒地遊蕩在空蕩蕩的古城中,買藥、送飯,展現出一段特殊時期的人們的生活,把人們拉回到上半年的記憶裡。
關於這部作品,和這場疫情。
張楊導演的一句話,簡單,實在。
「2020發生了改變歷史的大事,電影人不該缺席,應該直面。」
電影不是孤城。
它是善良,是誠實,是不曾相互遺忘。
而平遙,也有它不曾遺忘的使命。
「第一次」,是Sir對這屆電影節感受最深的另一個關鍵詞。
對於很多參展影人來說。
平遙,都是他們第一次用電影與世界對話的平臺。
類似聖丹斯影展。
平遙歷年來的選片,總是更傾向於獨立製片、新人導演等藝術電影類型。
因為年輕,所以百花齊放。
作為處女作,這些作品表現手法更傾向實驗性、主題更加作者化、拍攝手法不拘一格。
是好事,也是壞事。
拍好了,當然好。
玩砸了,大災難。
在本屆平遙電影節上,媒體和影迷們經歷了幾場摧枯拉朽式的審美洗禮。
有全片魔幻鄉土主義畫風,靠一句「略略略略哼」臺詞無限洗腦的《伊比利亞的派對》;有暴躁抑鬱科幻題材,服用假酒過量的《荒野咖啡館》;也有被稱為中國版《房間》的文藝巨製《紙騎兵》。(錯過最後這部Sir很遺憾......)
雖然被罵爛。
但你別說,電影節上這點熙熙攘攘的罵聲,反而增加了節日熱鬧的氛圍。
大家一起在電影院裡樂得前仰後合。
Sir把這幾部片子提出來,也並非就是為了開噴的。
浮誇也好,故弄玄虛也好。
比起一成不變,起碼更有討論價值,也是中國年輕電影人向新的表達形式探索的一部分。
有人成功,也就有失敗。
關鍵,在於對待失敗的態度。
《伊比利亞的派對》的導演,剛剛30歲的澈與炻,在他的這部長片處女作上映之後便迎來了鋪天蓋地的惡評。
但導演,卻做到了青年電影人可愛的一面。
第一時間發微博道歉,並且自嘲「導演圈的鄭爽」。
這就是平遙。
它有著最嚴苛的觀眾,但也有中國電影無限的,新的可能。
說完了這些史詩級爛片,就讓Sir給你盤盤本屆獲獎的幾部國產作品。
獎項標準僅代表評委會——
藏龍單元·最佳女主
《荒野咖啡館》劉雅瑟
一次精彩的出演。
可惜,卻是一部令人崩潰的爛片。
故事劇情十分簡單——
一個在一線城市打拼得遍體鱗傷的叛逆少女回到了家鄉,中國西部的工業小城。
卻依然不能放下對「遠方」的幻想。
簡單說,落葉歸根未遂。
但在這部電影中,對眼前的忍耐,對於「遠方」的偏執,仿佛變成一種精神疾病。
讓每個角色,在莫名的狂躁與抑鬱中隨時切換。
想要偷錢跑路的女瘋子、神經敏感的固執父親、就差高唱《沙漠駱駝》的俄國科研人員......
都像正常人,可沒人說人話。
明明老命題,可沒人講故事。
在男女主角輪流爭喝洗髮水接著嘔吐(而且兩次)之後,Sir就徹底把它當作一部喜劇片看了。
豆瓣開分3.3。
作為本屆電影節中史詩爛片Top3之一,劉雅瑟能通過它獲得最佳女主,實在令Sir費解。
從去年《演員請就位》出演《滾蛋吧!腫瘤君》出圈,前不久憑藉《麥路人》獲得金像獎最佳女配角提名。
劉雅瑟值得用更好的電影證明自己。
藏龍單元·最佳男主
《野馬分鬃》週遊
賣相文藝脫俗,實際上,卻是一部輕鬆寫意的喜劇。
一部當代現實版的《畢業生》。
講述渾噩度日的大四影視學生阿坤,從一匹不服管教的馬,稀裡糊塗地被現實馴化的故事。
關於理想vs現實的迷失與焦躁,都舉重若輕地暗藏在影片張弛有度的節奏當中。
有趣、幽默、接地氣,在密集文藝類型的排片中讓Sir鬆了一口氣。
驚喜的,除了導演的影像天賦之外,就是主演週遊對這樣一個當代年輕人的塑造。
期待與困境,兩種情感交匯成了邏輯並不相悖的執拗與迷茫。
最佳男主,實至名歸。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對於影視院校畢業生片場拍攝亂像的呈現——
「王家衛、洪常秀拍電影有劇本嗎?」
「這個鏡頭太老侯(孝賢)了!」
豆瓣上看到一句玩笑「可算知道那些文藝爛片是怎麼拍出來的了」。
建議本片收入各大影視類院校必修科目。
藏龍單元·評審榮譽
《漢南夏日》
這是Sir在這屆平遙影展中,最喜歡的一部。
出色的細節刻畫,青春期性懵懂狀態的捕捉,讓這部看似清爽成長題材,充滿了焦灼、掙扎的意味。
同樣是一部青春成長題材。
它的疼痛,不是聲嘶力竭的嘶喊與掙扎,而是在你身體最柔軟的地方,插進一根刺。
一場朋友的意外死亡。
讓少女果果在贖罪中,妥協,掙扎,反抗。
血,是電影中成長的圖騰。
為秘密留下的擦傷,拒絕侵犯拍死的蚊子,遲遲到來的月經初潮......
如同點睛一般,標識著一個女孩向一個女人轉變的朦朧自覺。
多說無益。
Sir現在,就期待它在影院的正式上映。
藏龍單元·最佳導演
《不止不休》·王晶
《不止不休》無疑是本屆電影節的最大熱門。
從開票開始,就一票難求。
今年威尼斯影展上映,並已經收穫一波高質量口碑,對標對象是同為現實主義題材爆款的《藥神》。
只可惜,今年的平遙影展臨時取消了該片的媒體、觀眾觀影。
僅有極小範圍的學術交流放映。
這,無疑是本屆平遙的最大遺憾。
從Sir打聽到的內部消息,《不止不休》最大驚喜,還是在主演白客身上。
角色先行於劇情,支撐起了所有的情緒能量。
無論怎麼說,這部《不止不休》太值得期待。
同樣值得期待的就是他。
再見,屌絲王大錘。
你好,演員白客。
藏龍單元·最佳影片
《媽媽和七天時間》
是本屆藏龍單元最佳,也是爭議最大的一部作品。
觀影中,離場人數最多。
觀影后,好評同樣最多。
電影用一種單調的,近乎監控攝像式的記錄視角,講述了一個鄉間家庭,生死相交的七天時間。
坦白說,這部電影的觀感並不友好。
單調的表現手法沉悶,甚至令人昏昏欲睡。
「走山路拍十分鐘,吃飯拍十分鐘,睡覺拍十分鐘,起床拍十分鐘
一塊破布冒煙也要拍十分鐘
導演是不是對長鏡頭有什麼誤解?」
然而,隨著時間不斷沉澱積累,更加私人化的情緒也隨著電影到達尾聲時,施展開更大情緒力量。
就Sir個人而言。
看這部電影還是感到十分吃力的。
就像在導演李冬梅說的那樣,這本就是一部沒有任何「市場前景」的電影。
但她卻選擇抵押保單貸款拍攝,用她的真誠質樸的影像,忠於自己的感受。
對於一個電影節,尤其對於平遙,這樣的作品必不可少。
比起一成不變的規格與審美。
一個旨意出新的電影節,反而應當擁有更多的,有勇氣,有探索的爭議性作品。
好的電影節。
甚至說,好的電影產業,也應當如此。
在商業、市場的運作規則之外,為更多個人化的表達留下更大的探索空間。
不畏懼爭議。
更不畏懼遺憾。
電影不是孤城,是我們造夢的樂園。
就在Sir發稿的三個小時前,一個重大消息由平遙,由賈導發布——
從下一屆平遙電影展開始,將更換團隊,影展交給平遙政府。
△ 圖片來自微博@看電影
平遙電影展才第四屆。
很多影迷都還沒去過平遙。
甚至還不知道平遙有個影展。
這樣的變化,對於一個小城裡,一群人的嘉年華,究竟會意味著什麼?
也許。
我們只能記住每一次因為熱愛而來的聚會。
並期待電影在這個小城裡,繼續迎來它的春天。
· 平遙電影節往屆獲獎影片回顧 ·
第一屆費穆榮譽最佳影片
《嘉年華》
第一屆費穆榮譽最佳導演
《大世界》劉健
第二屆費穆榮譽最佳影片
《過春天》
第二屆費穆榮譽最佳導演
《過昭關》霍猛
第三屆費穆榮譽最佳影片
《熱帶雨》
第三屆費穆榮譽最佳導演
《日光之下》梁銘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破壞之王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