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是整整60個月,1825天,43800小時。
足夠一個孩子從呱呱墜地到牙牙學語;
也能讓一個北漂青年從初來乍到到紮根棲息;
對有些人來說,五年可能了無痕跡,時光融化在日復一日的生活裡。
但在另一群人那裡,卻是一段新人生的開啟。
一個選擇
五年時間,每個人都許下了自己的理想與諾言,那些有關成長的掙扎,有關生活的追逐,有關未來的選擇,都匯聚成我們安穩的現在。
幾年前,為了孩子上學,張志會放棄了穩定的工作,舉家從唐山來到了北京。
「我走在地鐵站裡,看到身邊迎來過往的人群,匆匆擦肩,奔向不同的方向,就給我一種緊迫感」。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這是她最早來到北京的感受。
與陌生的城市融合的過程總是痛苦的。現在偶爾回到老家,曾經的同事都會說「感覺你每天都充滿了精氣神」,但在張志會看來自己只是「不服輸」,她要把生活過成想要的樣子——可以選擇在三十多歲的年紀重新開始,為了更廣闊的前景,為了更優質的教育,點亮萬家燈火中一盞屬於自己的光,生活匆匆忙忙,理想鬥志昂揚。
這五年裡,肖穎的女兒結束大學學業,自己也順利退休,她決定將自己的家從海澱搬到北京的南城……
賣掉海澱的學區房搬到南城,這是一個肖穎身邊人都覺得「不可理喻」的決定。「我只是想換個新的、南北通透的大房子」。大多數人眼中的海澱是:歷史的、人文的,但對於住在那裡十幾年的肖穎來說,無論是周邊的風景綠化,還是住了十幾年的塔樓,在肖穎眼裡都沒了「新鮮感」。
所以,她要孤注一擲換掉住了二十年的老房子,搬一個新家,有大大的陽臺和落地窗,在陽光馥鬱裡養一盆蘭花,於窗明几淨中泡一杯新茶……哪怕身邊的人都不同意,依舊堅持自己,別人眼中的房子,歸根到底是你自己要過的生活,選擇千變萬化,理想自有答案。
一個作品
理想主義不止一種,建一所好學校,蓋一所好房子,一磚一瓦堆砌起不一樣的人生,從教書育人到品質生活,是千萬人的理想主義,將這座城市的面貌細細雕琢。
去年,劉笑接到一個新任務,要在豐臺宋家莊落地一所全新的學校……
在一座城市的發展進程中,教育一直是不可繞過的永恆話題。「希望用我們一所學校的落地,用教育的力量,去改變一所城市的品質」。
在接到建校任務後,劉笑就開始著手進行豐臺教育情況的摸排,問卷調查、實地走訪、學生座談……希望找到真正適合豐臺學子的在地化教育模式。而就在過去的一個月,北京十一學校豐臺中學已經招聘到了20多位教師,他們將和劉笑一起在這個學校裡經歷新的五年。
如何做到優質教育的均衡發展,這是教育者的永恆命題,大到一所學校的選址定基,小到每項課程的精心設計,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適合的教育軌跡。平等、博愛、開放、創新,教育者的理想之下,是千萬學子與家庭的寄託與依仗。
張華和團隊在五年前中標了一個設計項目,要在北京內城一個區域規劃建造一座全新的住區……
在城市一平方公裡的範圍內,將分散著被城市道路和其他項目分割開來的七塊地,規劃建造滿意的居住空間,以及和諧共生的街區,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城市就像是時間凝固下來的狀態,你可以看到這裡是80年代,那裡是70年代,每一代人都能夠在城市裡找到記憶中曾經的那個樣子,但同時,這個城市又在往前飛速的發展,像年輪一樣疊加著一代又一代人的信仰和痕跡,最後成就城市的豐富性。」
經過精心設計,張華最後以街區化生活為理念,打造了一個多維的城市生態圈,把原來支離破碎的片區編製成一個整體。五年時間過去,從區域交通配套的完善、到商業養老服務的融入,再到北京十一學校的進駐,這一平方公裡的城市理想終於跳出圖紙,被時間精心呵護地澆築成眼前的現實。
這個融合了社區多樣性、以人為尺度、沒有邊界割裂感的項目,正是被賦予「一平方公裡城市理想」的北京金茂府。
對建設者而言,他們一筆一划描繪著所有人的城市理想,再用鋼筋水泥壘起這座城市的脊梁。真正的建築不是冰冷的,他們容納著每個人柴米油鹽的點滴生活,也託舉出日新月異的信念與希望。城市的年輪就這樣疊加著一代又一代人的信仰,讓新時代的理想主義,與舊時光的歷史記憶和諧共生。
一平方公裡的城市理想
所謂理想,是一城一池的改變,也是時光雕琢的細水流年與平凡心願。
從宋莊路的通車,到林蔭景觀大道的建成;從北京十一學校豐臺中學的引進,到大紅門醫院的籤約;從一期661地塊去年底的圓滿交付,到養老配套主體結構封頂。
2016年至今,北京金茂府所提出的「一平方公裡的城市理想」正在被一一兌現:更完善的配套、更便捷的交通、更優質的教育、更懂你的生活,那些曾經許諾的美麗未來,如今已經被北京金茂府澆築成時光安穩的現在。
2020年,北京金茂府規劃的 3946 ㎡商業開工建設,未來會匯集娛樂、休閒、購物、餐飲等業態,打通金鄰生活最後一站。
(特別提示:本文為特約撰寫,對項目所做的介紹,僅供參考。本文力求保持真實客觀,但畢竟無法涵蓋所有信息,請以具體的相關權威性文件為準。
學校及相關招生政策由教育主管部門統一管理,學位的最終安排以當地教育主管部門確定的招生政策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