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國際籃球日。天津是中國籃球運動的發祥地,中國籃球博物館落戶天津,12月20日,歡迎籃球「回家」——天津市體育博物館籃球研討會和筆會走進魯能社區。體育博物館邀請京津兩地老體育新聞工作者白金貴、蘇連雄、孫保生、李錦河、齊寶慶等,天津體育之光書畫院書畫家以及一批老體育工作者共同走進魯能泰山7號社區,專家學者一起共話籃球,書畫家們揮毫潑墨,筆會賀籃球「回家」。
1891年,奈史密斯博士發明籃球運動,同年12月21日,舉辦了世界上第一場籃球比賽,因此這一天被定為國際籃球日。1895年,籃球從天津傳入中國,中國第一場籃球比賽在天津舉行,中國第一座室內籃球館出現在天津。天津籃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傳統,在中國籃球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頁。活動現場,體育博物館將「天津籃球發展史」巡展帶到魯能社區,展示了籃球傳入天津的歷程、「中國籃球之父」董守義、「南開五虎」籃球隊等天津籃球發展的輝煌歷史,介紹了在天津第一個中國室內籃球館館址籌備建設中國籃球博物館的意義及影響。
活動現場,新華社高級記者梁希儀和原《北京晚報》高級記者孫保生向體育博物館捐贈了新書《華夏籃球》。天津體育之光書畫院書畫家向體育博物館捐贈了「讓平凡偉大」「天津中國籃球發祥地」等書法作品,向魯能社區捐贈了「筐球」(籃球最早叫作「筐球」)書法作品。
籃球主題研討會上,原《天津日報》體育部主任、新中國第一位體育記者白金貴從體育新聞的角度回顧了籃球傳入天津的歷史,天津籃球隊員參加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的歷程,中國籃球體訓班在民園訓練的歷史,以及天津籃球為國家隊輸送主力隊員的情況。中國籃協新聞委員會執委、顧問,原《北京晚報》資深記者孫保生介紹了撰寫《華夏籃球》的緣由以及在天津採集史料的過程。原《天津日報》體育部副主任、中國體育口述史專家蘇連雄探討了籃球發展的現狀以及值得引人深思的地方。天津文聯副主席、天津新聞攝影家協會會長李錦河介紹了如何用鏡頭拍攝籃球之美。天津廣播電臺交通臺原副臺長齊寶慶探討了媒體的宣傳作用對於籃球運動發展的促進作用。原和平區體育局局長張春玖探討了籃球教育的意義。中國體育收藏協會主席李祥分享了籃球相關藏品,探討了天津對於體育文化、籃球文化的重視如何促進了籃球運動的發展。卡爾美天津運營總監劉佳介紹了體育企業對籃球運動的支持,探討了籃球的市場價值。前天津男籃主力球員張楠介紹了職業籃球的發展並從籃球青訓的角度探討了如何促進籃球運動普及和發展。天津體院體育文化學院新聞教研室主任王瑜探討了體育新聞教育的現狀以及體育文化與籃球運動發展的關係。
籃球主題筆會上,天津體育之光書畫院常務副院長於力,以及書畫家劉光炎、韓繼泉、蕭振華、程萬江、李鑫泉、賀洪山、孫巨祿等現場為社區居民朋友書寫書法作品,用書畫形式傳達籃球之美。
體育博物館曾多次舉辦社區巡展和相關體育文化活動,將博物館的文化資源帶到鄉村、社區、學校、單位,讓更多市民從展覽和體育文化活動中重溫天津體育歷史,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樹立文化自信,用體育文化為天津再次鐫刻下了新的體育榮光。
【來源:天津市體育博物館】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