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天天看《踢館》?只要打開微信,進入添加朋友界面,在公眾號搜索裡輸入「講武堂」,就可以關注我們公號啦,第一個結果就是我們喲。
國內某模型大廠公布了他家國產航母的封繪:
事情的由頭是前兩年鬼子某「愛國廠」出的DDH181日向號使用了這樣的封繪:
那現在我們國內廠商畫個針對性的封繪,鬼子你們沒意見吧?
FBI WARNING:歡迎大家關注騰訊軍事講武堂微信公眾號,更歡迎各位以留言的方式向我們提問題,只要是有關軍事領域的,在我們《講武堂》微信公眾號的最下面留言欄中先輸入 #踢館# 標籤,然後寫下您的問題,通過後臺篩選後(在不違背我國現行法律法規的前提下)講武堂就會解答您的疑惑,我們的口號是無所不知,歡迎踢館!
追求學♂問的分割線
問:堂主,英美軍隊的pm2(25倍)鏡往.338上裝就不往.308上裝了?研究個瞄準鏡不能就配一條槍吧,.308打1000碼用不上32倍,.338和.50的槍打2000米以上怎麼辦?
一個瞄準鏡還真就是配一條槍的……瞄準鏡可是狙擊系統核心級的一環,實際上美軍的狙擊步槍也是同一把槍本體,換個瞄準鏡就能賦予個新名稱的,其他的護木、槍託、握把愛怎麼換都行。比如M21和M25,就都是M14改的狙擊步槍,搭配不同瞄準鏡的兩個型號名。
圖:這是M21步槍,1969年裝備,1988年開始被M24取代,配備萊瑟伍德3-9倍ART瞄準鏡。
圖:M25狙擊步槍,用Brookfield替代M21的Leatherwood瞄準鏡座,並用Leupold的瞄準鏡代替ART1和ART2瞄準鏡,新瞄準鏡座也允許使用AN/PVS-4夜視瞄準鏡。他是給副射手用的,輔助持M24的射手。
擴展開說的話,26式也是一個問題,那個32倍瞄準鏡才是槍系統裡面最貴的玩意,隨便說改就改,換是不可能換的。
LR4的問題,在於給一支打7.62NATO彈的步槍配備了過高倍率的瞄準具,倍率太高,必然導致視場狹窄,非常不利於追蹤目標;但在真正適合它這個鏡子倍率的交戰距離上,7.62NATO彈又打不準,所以才有人說LR4就是把打比賽用的槍。
.308的核心問題是性能太差了,飛到800米距離速度就低於音速,再遠距離彈道就彎得沒法看,所以強求遠距離射擊毫無意義,需要的還是更大威力彈藥才行,這些槍才用得著超大倍率的瞄準鏡。
圖:舉例來說,M24步槍用7.62 x 51mm M118LR遠程彈,初速786 m/s,國際標準大氣條件下,海平面的超音速飛行距離878米,1000米水平平均散布26釐米,打人軀幹已經不能確保命中了。
另外.50到未必是特別大倍率,AWM用5-25倍的PM II/LP,而.50的AW50用的反而是3-12倍的PM II,畢竟真要在2000米距離瞄著人狙這是絕小概率的事情,真打這麼遠,.50一般是用來打車打房子了。
圖:M82A1是反器材步槍,意思是專業是打擊各種器材,其實就是汽車、油罐等大型物體。從山上透過瞄準鏡往下看,基地裡就是這樣的,人太小了未必看得見,但汽車是很明顯的,也容易打中,所以就不需要太高倍率的瞄準鏡。
問:堂主你好,在鴨式布局戰機中,殲-10、陣風、颱風這幾款戰機,鴨翼與主翼之間都有比較大的距離和高度差,可蘇-33、殲-15的鴨翼卻與主翼在一條線上,而且距離很近,這樣鴨翼還有什麼用,如何產生有益主翼升力的渦流?
因為蘇-33和殲-15的這個就不是鴨翼……
鴨翼布局又叫抬式布局,是基於無尾布局設計的,也就是沒有平尾的飛機加上前翼才叫鴨翼布局。而蘇-33、殲-15這種,叫做三翼面布局。
三翼面布局針對的是平尾配平能力的不足,尤其是平尾配平時候產生負升力的問題,增加一對前翼,來產生一個正升力的抬頭力矩,提高飛機的俯仰控制能力,本質上還是常規布局設計上的一個加強而已,跟無尾布局加強出來的鴨翼布局完全是兩個不同的路線和思路。
圖:加了前翼的老蘇-35,前翼可以有效地把機頭抬起來,從而分擔水平尾翼壓機頭的工作。
蘇-33主要針對的是艦載起降問題,通過增加前翼,效果相當於增加了十幾平米的機翼面積,把著艦速度降低了十幾節,這樣才能讓蘇-27系列飛機上艦,其實也就類似於F-14做可變後掠翼一樣,是為了上艦搞的增加升力設計。
圖:最早的蘇-27K是沒有前翼的,就是因為起降時升力係數不足,才增加了一對前翼。
圖:艦載機最難的就是著艦,此時速度越低越好。常規布局的蘇-27降落時為了抬頭,水平尾翼要下偏以壓起機頭,這樣升力係數肯定要下降。這個圖裡,蘇-27的平尾下偏很厲害,就是為了抬頭再飛起來。
圖:蘇-33降落時,可見前翼上偏以抬機頭,關鍵是平尾也上偏,其產生的低頭力矩由前翼抵消,這樣升力係數就高,於是進場速度就低。
問:湯湯歸來接個踢。以前問過卡-28艦載直升機,湯湯講解過落後於時代,有設備和一些設計落後。但是我覺得共軸雙槳直升機作為艦載反潛直升機的理念是可以的啊,這種機的優勢——較大載重量、更小的佔地面積——是艦載直升機最需要的,也是蘇聯海軍選擇的原因吧。設備等等可以使用最新的,艦載反潛直升機也不需要激烈機動,而且現在剛性旋翼也成熟了,那麼不發展共軸雙槳艦載直升機的原因在哪兒呢?希望湯湯用短篇解惑
從理論上來講,使用共軸旋翼的懸停能力強,佔用的飛行甲板面積小,是很有優勢的。然而問題在於,這樣的直升機除了做驅護艦反潛用(航母等用的直升機對佔用甲板面積沒那麼敏感)外,還能幹嗎?
圖:要停到現代級這麼短、這麼窄的直升機甲板上,也真是難為直升機了。
武器跟造電腦造汽車一樣,都要求一個批量效益,就像很多看起來不像的同品牌汽車甚至不同品牌汽車共用一個底盤一樣,不同任務的直升機共用一個平臺可以有效的提高批量,共用科研經費,省掉很多錢。
哪怕是美國海軍,現在有100左右的驅逐艦巡洋艦,每條裝滿兩架(部分伯克還沒直升機)也就200架上下,生產持續周期需要十幾二十幾年,這樣的話一年產幾架,要麼廠家賠死,要麼價格死貴。而跟陸軍的黑鷹合夥搞出來海鷹,都在同樣的生產線上生產,每年上百訂單,整體成本就壓下來了。
圖:美軍的MV-22和V-22也有很高的通用度,只是旋翼和發動機單獨摺疊,這樣來降低造價。
所以現在的艦載直升機,跟陸基通用化是必然的趨勢。只能做艦載反潛加上少量吊運任務的卡系列,就只有毛子自己留著玩了。
圖:要說懸停好,不考慮速度要求,那美國交叉雙旋翼的K-MAX更好,它可是專用的起重直升機。但要是單獨搞一個艦載直升機,那錢就太多了。
圖:海軍,尤其是中國海軍,在飛機採購方面是很窮的,海軍80年代下那麼大決心搞的殲轟-7,自己就買了一個團,然後沒有發動機就停產了。直到新世紀空軍也要了,才建設斯貝發動機生產線搞殲轟-7A。武器裝備最重要的性能之一就是經濟性,不談這個談裝備,那都是耍流氓。
圖:海軍的直20也是用陸軍版直20基礎上改的,共用大部分零件,這點目前毫無懸念。
問:堂主,要像美國一樣建立一份全球的數字地形圖,有多難?
這玩意,就是難者不會、會者不難。
美國人搞全球數字地圖的基礎,是他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衛星測繪體系,包括高解析度光學測繪衛星,可以在光學測繪衛星無法工作的密雲區域工作的差分幹涉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用雷射直接進行高程測量的測高衛星、重力梯度測量衛星。
圖:美國太空梭SLA-01/02獲得的全球雷射足印點空間分布示意圖
圖:3種衛星測高手段的參數
這些衛星湊齊了以後,反正每天都在天上轉著,只要有足夠的資料庫容量,就很容易建立完善的數據地圖。
其他國家差的,就是不具備這樣的衛星組合。我國現在也就是在忙著搭建這樣的系統,等搭建出來以後,在天上轉個一年,全球數字地形圖基本就能做出來了。
圖:2016年5月30日,我國首顆高精度民用立體測圖衛星——資源3衛星01星的後續星02星順利發射,02星上搭載了國內首臺對地觀測雷射測高試驗性載荷,主要用於測試雷射測高儀的硬體性能,探索高精度高程控制點數據獲取的可行性,以及採用該數據輔助提高光學衛星影像無控立體測圖精度的可能性。
圖:我國首顆1米解析度C頻段多極化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高分三號於2017年1月23日正式投入使用。
當然在另一方面,地形圖的應用也是一個問題,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發布渠道,讓一線的戰車、火炮都能使用,這是要很高的數位化部隊建設水平才行。
問:為了達到更好的隱身效果,中美的隱身戰機機腹都是平的,為什麼俄羅斯不把他們戰機機腹設計成平的,還能多帶點航油或者彈藥,再不濟也能重新布置下進氣道,這個難度很大嗎?
因為蘇-57的設計就是傳統的寬機身-機身升力體設計。這個你要從F-14開始看起,兩個發動機之間的薄機身,相當於起到了機翼的作用,利用這段機翼可以有效增加實際展弦比,提高升阻比性能,F-14和SU-27航程表現特別好,這個設計是關鍵。
圖:從後方看,才能搞清F-14的特點,它和蘇-27一樣,都是在機翼上掛了2臺發動機和一個前機身。
這個設計成功以後,蘇聯-俄羅斯設計局已經形成了一個路徑依賴,新的蘇-57也要沿用這個設計,所以才搞成這樣的薄機身。如果要把下面搞平了,那等於失去了中央翼的功能,飛機整體升阻比就下去了,設計的初衷也就徹底毀了。
圖:給殲-11加保型油箱就有填平腹股溝的計劃,不過沒有實施。
殲-20和F-22其實也是機身升力體設計。
圖:YF-22和F-22三視圖,關鍵是看側視圖,其機身不是上下對稱的圓筒子,而是有弧度的。
不過這樣的船型剖面設計,對計算流體力學和飛控技術要求比較高,尤其是戰鬥機飛行環境複雜、要求高,需要掌握包線兩側的複雜氣動需求。毛子飛控技術也不用說了,恐怕是很難把這樣的構型應用在戰鬥機上。
圖:蘇-57其實是蘇-27的深度改進,是完美版的蘇-27,俄國沒有錢搞全新的構型,當初的總師也沒有那個認識水平。這個早期構型,是不是更像蘇-27?現在的蘇-57構型,就是側重於超巡和機動,對隱身的考慮很少,和當年的米格1.44是同樣的思路。
圖:這個是填平了中部的,可見他們做過這種研究,只是沒有選擇。目前看,蘇-57是最適合沿用蘇-27生產線,升級費用可能最低,但性能最差以至於無法滿足要求的,所以俄軍都不採購了,就買十來架安慰下。
問:尊敬的堂主,最近看了一個公眾號,裡面論述太平天國時期湘軍、淮軍的裝備都是非常好的,乃至後面的甲午戰爭,清軍的裝備都不弱於一般列強,比如日本等,想了解一下是不是真的。
那純屬瞎扯淡。
太平天國時期,歐洲列強賣給湘軍淮軍的武器包括了大量燧發槍,哪怕是擊發槍裡面大部分也是滑膛槍,線膛槍還是要集中使用的,主體就是英國人庫存的大量褐貝斯滑膛槍這樣的玩意。火炮也是滑膛炮為主,而且缺乏重炮,32磅短管榴彈炮就是大殺器了。
圖:裝備褐貝斯滑膛槍的英軍士兵,當時滑膛槍的特點就是不準確,號稱100碼之外打穀倉和打月亮的命中概率一樣,都是零。
歐洲軍隊在克裡米亞戰爭後就全面換裝了米涅子彈的線膛槍,部分國家還普及了後膛槍,火炮也改成了線膛炮,哪怕一時數量不夠,也把大量的滑膛炮拉了膛線改造成線膛炮。
圖:美國南北戰爭薩姆特堡戰役。南北戰爭是1861-1865年,太平天國運動是1851-1864年,二者基本重合。想想這兩都是一個年代的戰爭,裝備差距難道還小嗎?
後面李鴻章70年代還在香港了買大批的二手恩菲爾德式米涅前裝線膛槍,後面用這些前裝槍改造的後膛槍也是清軍用了不少年頭的主力。
圖:恩菲爾德鎮位於英國倫敦的北郊,英國於1804年在那裡建了一家兵工廠,後發展為輕武器研究和生產廠,研製的步槍稱恩菲爾德步槍。第一種恩菲爾德步槍是1853年設計的單發前裝線膛槍,1866年被改裝成後裝彈的斯耐德式後膛的產品。
反而是日本,在明治維新戰爭中就非常時髦了。看日本幕末歷史,動不動出現四斤山炮,這就是拿破崙三世搞出來的12磅級線膛山地榴彈炮,比穿越神器12磅山地榴先進一整個時代。還有斯潘塞連發槍,也是明治初期日本各地軍隊的主力裝備。
圖:12磅惠特沃斯線膛炮,採用螺紋閉鎖,是架退炮,在南北戰爭中就用了。
迷你踢館
問:踢館,堂主這個一定要接!美俄終於在核武開始表決心了,這個臺階上去容易,停手多沒面子。我想問的是,為什麼一說核武就是地球生命毀滅呢?說難聽點,他倆互懟核彈關我們什麼事,他們飛彈瞄準的不是對方嗎?求解!
圖:20枚東風5打擊美國的沾染區。核打擊五大殺傷效應,光輻射、衝擊波、早期核輻射、核沾染、電磁脈衝,核沾染是可以隨著塵埃飄遍全球的。美蘇核大戰那就是5萬枚核彈頭砸出去,雖然輻射時間短,但是也足夠全球跟著哭了。
問:剛看完耕戰頻道一個節目,想起個有趣的問題,假如發生戰爭,需要這些個軍事專家上戰場,他們表現會怎麼樣,能帶多少兵?
恕堂主直言,幾位比較有名的專家,履歷基本都是教書出身,一直泡在學校裡面。最多是走提幹路線讀軍校前基層部隊帶過一陣子兵,帶不了多少兵。
問:湯豬看腳,前段時間看央視的節目,講的是我國的火炸藥之王王澤山院士。看片子介紹他的成就,是火炸藥儲存和不同環境使用穩定性,性能提升好像沒怎麼介紹。如果性能提升的話,像我們的99坦克、東風異彈性能豈不又上一臺階?具體的你說道說道唄?
誰說穩定性就不算性能的?坦克炮發射藥在不同溫度下燃速不同,對彈道就能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圖:借用炮霸707貼過的一張圖,德國人兩代坦克炮彈藥在不同環境溫度下的膛壓和初速表現,藍色線條平緩的是更新的DM63,紅色陡峭的是DM53。
問:有一期堂主說美國貿易戰是坑歐洲,那堂主說說,意識形態和經濟利益在國際交往中分別扮演什麼角色?
意識形態是大義旗號啊,美國人鼓吹的皿煮滋油帶歪過多少人你們也不是沒看到。
圖:堂主就服這些能厚著臉皮滿嘴說瞎話的,堂主就是臉皮不夠厚,以前有電視臺找堂主錄電話採訪的節目,堂主耿直地把回答大綱講完了,編導就委婉地把堂主給拒了……所以堂主才一直又窮又不出名。
問:堂主,問個埋頭蛋的問題,有一個環節我一直想不明白,埋頭彈彈頭直徑是小於蛋體的,那彈頭與炮管之間是怎麼做到氣密呢,米涅彈的結構麼?順便關心一下堂主的腰,問題嚴重麼?
圖:埋頭彈的彈頭直徑確實小於彈殼直徑,也就小於炮膛直徑,但是普通炮彈不也這樣嗎。
圖:英國埋頭彈炮塔示意圖,看左下方的小圖。彈頭直徑和炮管直徑是相同的,這就解決了氣密問題。
問:堂主,看到你提的一點,直到我看了棒子的電影《特工》,被震撼了!南韓政客為了把金大中搞下去,竟然賄賂朝鮮讓他們搞武裝挑釁!事實上有這樣操作的嗎?
現實經常是走在編劇前面的,裡根就花了很大力氣賄賂伊朗,把人質危機拖下去,這樣當時做總統的卡特就得背著無能的鍋,被裡根在大選裡面殺得片甲不留。
問:美國人海軍主力用F-35,彈艙只能帶近程反艦飛彈,在反隱身技術逐漸發展的情況下,讓飛機深入敵人的防空圈投彈會不會很違心,未來美國海軍航母反艦作戰是什麼樣的?
圖:F-35可以帶NSM反艦彈,射程100多公裡
圖:真遇上硬茬,美國空軍的轟炸機才是反艦主力,他們會用B-1B和B-52扔反艦彈。另外美國海軍還在發展反艦彈道飛彈。
問:有說古代弓弩的弦、弓弩臂、箭羽,淋水受潮後就沒彈性了,射程和殺傷力銳減。在古代是怎麼給弓弩防雨防潮?作戰時碰上突發大雨,是不是弓弩只能報廢,弓弩手只能掏刀子上?
下大雨的時候,近戰兵種其實一樣也基本沒法打了,因為地面泥濘,而且身上的衣甲被水浸透,體力都會迅速流失,騎兵還很容易就摔死在野地裡。
歡迎搜索ID:qqmiljwt
或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
騰訊軍事講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