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髦的倫敦口音和大寫的汙,是英語Fleabag(倫敦生活)給我的第一印象。」
——三聯生活周刊聽說看這部英劇可以學到很多高級又實用的英語粗口和黃段子,於是小明滿懷興趣地打開了Fleabag。但萬萬沒想到最後,我是哭著看完這部劇的。被稱為女版馬男的女主操著倫敦口音,她每說一句粗口,我就想哭一次。
粗口是會反彈的——————————————
說到英文粗口,你們都會些什麼,shit, fuck, you make me sick?對一般人來說,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但是當你打開這部劇時,你會覺得自己打開了一個粗口新世界。劇裡出現粗口一般有兩種情況:要麼是女主罵別人,要麼是別人罵女主。
女主去申請貸款時,愛作的她想用色誘來助攻,卻把事情搞砸。貸款申請被拒絕時,她惱羞成怒管一個陌生人罵了句:perv,對方回應了一句:slut.
實話說,不論美國觀眾,還是中國觀眾,對英式口音多少有點「高級」的刻版印象,就連髒話也帶著高級的氣息。就像女主這句perv,任你翻開大英辭典查也查不到什麼意思,這就是個地道粗口,事實上是pervert的縮寫,名詞解釋是墮落者,性慾反常者。而我們一般罵人好色都罵變態,perv在口語裡就是罵人變態。女主就是這樣,全劇操著一口倫敦腔,各種地道粗口從頭說到尾。
劇中這位男士淡定地回應了女主一句「slut」,在泡單詞搜索slut的時候…發現一個以拆詞記憶法為賣點的背單詞APP竟然不屑於為slut這個詞拆詞…還把slut歸為熟詞???What?作為一個文明人,我對這個詞並不熟悉好嗎?
要知道,泡單詞一大賣點就是動漫背詞,但sluttish這個詞並沒有配備動漫視頻。想起來泡單詞爸爸也是挺有節操的,我都不敢想像sluttish真配上動漫視頻的話,畫風會是怎樣的……
劇中塑造女主形象時,總是用打臉的劇情來諷刺。比如女主花了半小時打扮自己,走在路上覺得自己分分鐘要引發人犯罪了,結果迎面走來的小胖墩送了她一句粗口——Hooker slag. 嗯,這句話一聽就很難聽,畢竟文明的小明還是第一次見到這種表達。
hooker是什麼意思?老司機應該都知道,這裡就不做解釋了。劇情影響太深,看完劇,總是容易把slag和hooker放在一起,覺得二者是同個意思。事實上,slag並沒有任何粗口的意思,指的是礦渣,熔渣。至於hooker slag…大家可以理解為Hooker裡的渣渣……
除了粗口,劇裡的所有對話都很放蕩不羈。女主和姐姐的日常對話是這樣的畫風:
實話說,這種對話是不是也挺家常的?但出現在劇中,你就會覺得那都是因為女主太放蕩。不過,感謝放蕩不羈的女主,我第一次知道放屁原來英文應該這麼表達——do a fart.第一次知道響屁叫 door opening,啞屁叫 suspicious dark. door opening很好理解,但suspicious dark是什麼鬼???
所以,啞屁是可疑的黑暗???或許可以理解為黑暗裡可疑的氣體……
看這種畫風清奇的劇,學點高級英文粗口是可以裝裝13。但要記得,粗口是會反彈的。就像女主一樣口無遮攔,當你說出了一句傷害人的話,總有一天別人可能用著一樣難聽的話來傷害你。
努力了也沒用,這才是生活真實的樣子————
粗口說太多會被舉報嗎?那我們還是來說說劇情吧。這個愛說粗口的女主其實是個花樣作死小能手。女主原本和閨蜜Boo在倫敦經營者一家咖啡廳,但閨蜜遭遇車禍,意外去世。從此,小咖啡館一蹶不振,所以她很窮。
母親乳腺癌去世,她受到父親和繼母(母親生前的閨蜜)的冷落。
冷落是怎樣?就是女主在崩潰的時候,哭著臉跑去找父親,說了一堆自我放棄的話(但她說的那些也是實話)。結果,因為繼母在家,父親非但沒有留住傷心的女兒在家過夜,還回了一句:「You get all that from your mother.」
女主從小和女強人姐姐Claire關係疏遠,疏遠到在姐姐想給她個擁抱的時候,她防備性地打了回去。這段戲真是很諷刺地展現了這個女人內心到底有孤獨,多無依無靠。
感情上,她約炮成癮,感情生活一團亂。男朋友就睡在旁邊,還對著視頻裡歐巴馬聊以"自慰"。動不動就玩分手,空虛寂寞冷的時候就靠約炮,再覺得空虛寂寞冷就去撩撩前男友求和好。
生活過到女主這種地步,好像不能再孤獨,不能再糟糕了吧?
其實,還有更糟糕的:在一切支離破碎的時候,你想鼓起勇氣,收拾好生活的碎片,重新粘貼成原本的樣子時,卻發現,無濟於事。再不甘也抵不過平凡,努力了卻還是失意。
最終,不管她做了什麼努力,女主的父親也還是留在第二任太太的身邊,即便他知道那個做作又勢利的女人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女兒的;她的姐姐仍然騙自己丈夫是可信賴的,為此寧願放棄升遷與出國;她的男友再也沒有像從前那樣分手後又回到她身邊,而是和一個小鳥依人的亞裔女孩走到了一起;那個英俊的炮友告訴她,自己愛上了一個人,決定離她而去……所以,她還是得一個人,獨自撐起一切。
為什麼她一說粗口我就哭成狗?———————
《倫敦生活》的呈現方式值得一提,它自帶吐槽音軌,女主時常回頭跟攝影機說話,打破第四面牆,女主在說出臺詞的同時,也會對著屏幕把心裡話向觀眾吐露。這種呈現方式並不新鮮,《摩登家庭》中也同樣用過,但是它很有效,看的時候,你總覺得女主替自己說出了那些憋悶在心裡又永遠不敢說的話,這樣一來,人們有一種和女主一起對這鬱悶的生活同仇敵愾的共情。
這部迷你劇只有6集,每集20多分鐘,一口氣就看完了。但是看完的時候,突然一下想不起女主在劇中叫什麼名字。後來再仔細一想,這原來是編劇的心機。六集的劇裡,連那隻出鏡不到2分鐘的貓都有名字,而女主的名字卻從頭到尾都沒出現過,只出現過個代號,也就是劇名,叫《Fleabag》。
Fleabag原翻譯應該是:睡袋/廉價且髒的低級旅館。但單詞記得多,語感好一點的人就知道,在這部劇裡fleabag應該延伸理解為「一個邋遢的人」。編劇不給女主名字,或許她就像「小明」一樣,代表的我們中的每一個人。我們孤獨地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裡,懷疑人生又掙扎求生,雖然厭世,但偏偏撐著不死。
有網友給這部劇起了個別名叫:《作死的我傷害了所有愛過我的人然後被她們傷害最後自己孤獨到老》,這別名起得真好,精準濃縮概括了這部劇的劇情,也道破了現在大多數人過得不好的原因。
不作就不會死。道理大家都懂,只是在自己的實際生活裡,要面對的感情裡,要處理的關係裡,有多少人能做得到「不作」。作死是挺酷的,但因為「作」傷害到最愛自己的人,終究傷害的不就是自己嗎?
聽完了這些,覺得這部劇也太喪了吧?也不全是,這部劇毒了整整6集,在最後女主卻因為那個罵過她的陌生人而釋然,具體原因就不劇透了。總之看完這劇,小明我是心服口服喝下了這碗雞湯:
那些已成事實的我們也改變不了了,想要讓生活再好過一點點?那就先從打心裡接受「 People make mistakes」這件事做起吧。
最後,想看這部劇的人,可點擊閱讀原文。學到粗口的人,歡迎轉發。
想每天黃暴有趣地學到更多實用粗口英語,請關注小明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