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斯
大抵嶺南藤類至多,貨於天下。其織作藤器者,十家而二。( 清 屈大均《廣東新語》)
藤,本為植物,輕巧且堅韌。而藤編,一種傳統工藝,是匠人指尖上優雅的藝術。將純樸自然、清新爽快的特色悄然融入生活中。
提起藤編,似乎就可想到古代文人的簡約生活。藤編所產器具天然質樸,清新明麗,極富文化氣息。置於寒室不覺其奢,布於華堂不覺其陋。
漢代以前,高足家具還沒有出現,人們坐臥多為席、榻,其中就有藤編織而成的席,藤蓆和竹蓆總稱為簟,是當時較高級的。自漢代以後,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制藤工藝水平提高,品種也日益增多,藤椅、藤床、藤箱、藤屏風、藤器皿和藤工藝品等相繼而出。
- 南唐 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 宋代 佚名《槐蔭消夏圖》-
廣東是我國藤編的主要產地之一。在唐代,廣東瓊山等地的人們以野鹿藤編織成簾幕,有的還編有花卉魚蟲、禽鳥等圖案,工藝精細。開元至元豐年間,嶺南等地向朝廷進貢皮藤、五色藤盤。清代初期,民間藤器作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織作藤器者逐漸增多。嘉慶十九年後,廣東開始使用印度尼西亞等國進口的原藤料加工席、椅、墊等簡單的藤製品,生產更加興旺。範瑞昂的《粵中見聞》說道:「粵中之藤為席、為盤、為屏風、盔甲之屬,其用甚奢。粵中藤貨歲中售於天下者,亦不少也。」可見,至清朝時,廣東的藤製品已聞名全國。
所謂藤編,就是把一根藤一分為二,柔軟的藤殼剝離出來編織外表,而堅硬的藤芯,用來編織支架。藤編匠人將柔柔的藤殼左右穿針,在預先設計好的藤芯框架上起舞。
藤編製品大概有五千多個花樣品種,其中藤編主要分為藤笪、藤蓆、藤織件、藤家具等四大類。主要以藤類植物的莖稈表皮和芯作為原材料製作,古雅而不乏時代新意,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
一件藤製品一般要經歷打藤(削去藤上的節疤)、揀藤、洗藤、曬藤、拗藤、拉藤(刨藤)、削藤、漂白、染色、編織、上油漆等十幾道工序。以藤枝、藤芯或竹為骨架,用藤皮或幼嫩的藤芯編織而成,充分發揮藤條柔軟、不易折斷的特點。在色彩上,大多採用原藤的淺黃色,或加工、漂白為白色和象牙色,顯得柔和典雅;有些則配以咖啡色、棕色等,突顯沉穩大氣。
藤編通過經緯線的縱橫交織,製作出各式不同的圖案紋樣。如萬字紋、喜字紋、福字紋等等。藤編的技法上又分為常用技法和花樣技法。常用的編織法有編辮、平編、絞編、串接、串連、纏扣、盤結編花等。花樣編織法有疏編、疏細結合編、破經編、浸色編、立體編、胡椒眼空花編等上百種之多。
藤編工藝特別考驗匠人的耐心。經線壓緯線,緯線壓經線,藤蓆面在經緯線的縱橫交織中形成。根據器型選擇藤條,再設計不同的圖案紋樣。還要按照一定規律更改經線所壓緯線的數量,呈現不同的紋路,然後再巧用紋路,在席面中編織出各種吉祥圖案。如果要計算的話,完成一塊席面,重複壓與挑的動作差不多要二十萬次。
在崇尚手工製作的今天,藤編工藝看似簡單,工具也只有剪刀、錐子等,然而實際操作非常耗費時間。一把椅子編織之前需要先鋪棕繩,要花費一整天的時間,而編織時間至少七天。若是羅漢床的話,鋪棕繩的時間則為五天,編織時間至少要半個月才能完成,並且需要兩個匠人一起對頭編織。對頭編織時,最容易出現編織接頭處是否會有「鼓包」的問題。如果「鼓包」則需拆開重新再來。所以,在剛開始編織的時候,棕繩的鋪設效果會影響後續的編織工作,從最初就把準備工作做到位,利用恰到好處的力度,讓床面、椅面的四邊產生合攏的向心力,使其充分拉伸開,這樣不但能促使編織工作順利進行,還可加強牢固度,避免完工時段出現不必要的麻煩。
每一件藤編工藝品都是設計師精心設計和工匠精湛手工藝完美的結合,傾注了匠人們的精神和心血。做工考究,線條簡潔流暢,造型別致典雅,將自然景色與生活空間完美的融為一體,充分展現了藤編物品樸素雅致的獨特魅力。
傳統文化之於我們,是不可複製的記憶,值得被珍視、被守護。藤編工藝的親和、天然、文化性仿佛能給人帶來內心的慰藉和心靈的歸依。一根根藤條挾帶著深邃的歷史與文化而來,一跨越便是千年。
秋爺
「之道」 「之器」 「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