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敗《穆赫蘭道》獲得坎城金棕櫚,卻不足1萬人觀看

2020-09-21 杜克光影


父親給曾經愛慕著兒子的姑娘寫信道:

那是上個月發生的事情,是一個周末,安德烈和朋友去潛水……

手中的筆突然中斷,他已經寫完了這封信,卻沒有勇氣寄出去。

他害怕承認這樣的事實和真相,也害怕回憶起過往與兒子發生的種種,他是一名心理治療師,治癒別人簡單,治癒自己為何卻那麼困難?

這是2001年獲得坎城金棕櫚獎電影《兒子的房間》其中一幕,執筆的父親心緒不寧地在紙上勾勒出自己無法言語的悲傷,他事後時常後悔自己的選擇,倘若自己沒有在周末因公外出,便能一直陪著兒子,安德烈便不會溺水而亡

《兒子的房間》無疑是一部被隱藏的好電影,由於當年同時進入主競賽單元的《鋼琴教師》和《穆赫蘭道》風頭過盛,這部「細節電影」被完全淹沒;

《鋼琴教師》

《穆赫蘭道》

縱使手捧金棕櫚大獎,也不如哈內克和大衛·林奇獨樹一幟的影像風格令人沉迷。

久而久之,這部電影被淡忘,很多人提出疑惑,為什麼這部電影會獲得坎城最高榮譽,而非《鋼琴教師》或者《穆赫蘭道》?它不配。

影迷間的閒談時常無趣且紛擾,電影節或者電影獎項真正的目的從來不只是哪部電影獲得了勝利,而是讓人們更加關注「電影」。

獎項只能代表一部分人的喜好,每個人的審美標準是不一樣的,當年麗芙·烏曼所帶領的評審團最終還是把最高榮譽獎頒給了《兒子的房間》,可見其電影價值仍然值得我們去挖掘

一部削弱了「矛盾與衝突」,溫潤且細膩的家庭電影如何俘獲了麗芙·烏曼以及楊德昌等導演的心?坎城培養的嫡子南尼·莫萊蒂又是如何在個人表達中安放自己的情緒?

如果說同年的《穆赫蘭道》等片是在表達某種導演的意識,那《兒子的房間》實際上已經脫離了藝術的呈現,為我們帶來了一種「生活狀態感」

炫技的鏡頭,無深刻的哲理,也無情緒的釋放。

就像片中那場突如其來的意外,揭示了生活的真實性質,把我們帶入了一個悲傷的氛圍,卻始終無法哭泣。

南尼·莫萊蒂很明白自己想要拍的電影是什麼樣,他接近於「作者系」的風格,淡然而雋永,無限追求「生活的本質」,一種憂傷樸實的情感撲面而來,迎著四季的風,疲於奔跑,疲於目睹兒子的逝去,也疲於生活的麻木

父親的麻木曾幾何時也被溫暖所照拂著,那時他對病人說:「我們做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許應該學會等待,不要總是覺得有責任,應該學會耐心,這並不代表被動,而是對生命和世界懷著輕鬆的態度。

然而當兒子去世後,他所構建的一種人生理論被急速摧毀,他發現說服自己變成了欺騙,於是暗自神傷,時常搜尋與兒子的記憶,時常去兒子曾經去過的地方,也時常責怪自己。

此時,他不是一個心理醫生,而是一個普通的父親,在面臨兒子死亡後,他的生活信念,正逐漸消失不見。

「生活狀態感」是如此難以捕捉,而為什麼我們能在《兒子的房間》中瞥見一二。

與此類似的電影還有很多,羅伯特·雷德福執導的《普通人》,同樣是在描述現實本身;

《普通人》

《地久天長》

而《兒子的房間》避諱了所有的矛盾點,偶爾的情緒爆發都隱藏在人物克制的行為語言中。這時候我們同樣在思考一個問題:生活是不是真是如此?

生活具有兩面性,一半冰冷,一半熾熱,冰冷的是現實,熾熱的是情感,兩者本是相悖的,卻同樣存在於生活中。

人在面對生活的酸甜苦辣時總會有多種情緒表現,在人們既定的認知中,親人離世會哭泣,孩子出生後會開心,家庭和睦會感到幸福,中了大獎會樂不思蜀。

但我們仔細想想時會發現,當這些事情發生時,我們所認知的直觀情緒會減半,而導演便在做這樣的減法

他讓《兒子的房間》變成了一種生活狀態,而非闡述某個故事,這是創作者在認真思考生活後所希望觀眾們所得到的情感體驗。

它始終是流暢的,流暢到就像我們仿佛真的生活在電影中,這是一個發生在我們身旁的故事,毫不擔心代入感,更毫不擔心會用力過猛。

而另一層空間中,一直漂浮著輕飄飄的音樂,這是南尼·莫萊蒂所構建的一種希望,當生活希望多於痛苦時,才能與自己和解

這是他所表達的主題,通過生活的群像和每一幀定格來展示真實,我們在電影中得到的遠勝於故事其他,從自我感受出發,再從電影出發,這是《兒子的房間》最打動我之處

當然,故事始終是形成影片的關鍵,在一家四口的平凡生活中,我們可以察覺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

父親熱愛生活,關心家庭;母親豁達開明,善於交談;女兒愛打籃球,性格沉穩;兒子坦率真誠,卻也會因為一點點的玩鬧而欺騙父母。

故事以一家四口展開,父親為主視角,其次發展為四人各自獨立的空間,個體的形成才擁簇成一個健康而文明的家庭環境,然而兒子被學校認為偷了一顆化石,事情的發展才慢慢顯露出生活的不可控因素。

然而父母耐心追問後得知安德烈並沒有偷盜,所以並未有任何矛盾的激發,而隨之而來的仍然是生活的記錄,四人的工作狀態,家庭氛圍,生活溫度,皆在鏡頭之中緩慢進行。

可當那個周末兒子溺水後,四人的空間感被削弱,仍然是以父親為主線,把他內心和情緒的轉變刻畫得隱忍而細膩。

他獨自一人前往遊樂場釋放情緒,獨自回憶著與兒子建立的過往人生,面對著眾多形色各異的病人,卻突然聲淚俱下

電影多處場景都習慣於戛然而止,無論是對話亦或者是定格,導演為了表現出一種沉寂感,時常在最需要釋放的情節突然中斷.

就像父親寫的那封信一般,情感斷斷續續,回憶噴湧而出,生活仍然要繼續,這時候你才覺得,原來生活真是如此,不會有絕對的快樂,更不會有絕對的悲傷

在母親收到愛慕兒子的女孩的信時,她的生活信念再次被點燃,女孩的突然到訪也讓這一家人發現了情感的延續性,他們把女孩當作了對兒子的一種惦念,似乎發現了生活的未知,一種湧動的情緒在不斷上升。

於是他們在黑夜中驅車送女孩去往旅途的出發點,在黑夜中行駛久了,也會心存對黎明的渴望

他們與自我和解,與過去和解,與大海和解。三人在海邊送別女孩,也各自走向海邊,把對兒子和兄弟的記憶埋葬在他逝去的地方,隨著時間的暖流,一直漂泊,永不消逝

相關焦點

  • 影展︱來自深淵的夢魘《穆赫蘭道》
    10月17號19:00圖書館報告廳與你相約《穆赫蘭道》。
  • 《穆赫蘭道》,裹著被子,嚇得要死也要看完的姬圈恐怖片
    在好萊塢,有這樣一個男人,他的一生曾入圍3次奧斯卡獎(最佳導演和最佳劇本獎),曾榮獲2次凱撒電影獎最佳外語片獎、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法國政府授予他法國榮譽軍團勳章,2002年獲得騎士勳位,然後於2007年晉升軍官勳位。《衛報》形容稱他為為「當代最重要的導演」 。
  • 《穆赫蘭道》,一部裹著被子,嚇得要死也要看完的姬圈恐怖片
    在好萊塢,有這樣一個男人,他的一生曾入圍3次奧斯卡獎(最佳導演和最佳劇本獎),曾榮獲2次凱撒電影獎最佳外語片獎、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在他眾多經典作品當中,《穆赫蘭道》可以算是其中最為叫好又叫座的影片。
  • 穆赫蘭道|全解析
    1 《穆赫蘭道》是當代美國電影怪咖大衛林奇的代表作,影片構架於弗洛伊德夢的解析理論,以華麗、詭異、陰鬱的影像展現了一個游離於現實、夢境與幻像之間的故事,由於大衛林奇大膽拆解了傳統的電影敘事體系,以前衛新奇的結構將一個原本並不複雜的故事進行了重建,所以大部分觀眾在第一次觀影后都會感覺一頭霧水、不知所云。
  • 《穆赫蘭道》與《輕蔑》的千絲萬縷
    Camille洗澡後圍上了紅色的大浴巾,正如《穆赫蘭道》裡Camilla洗澡後所做的那樣。 《穆赫蘭道》中我們在派對中聽到了西班牙語,在Silencio夜總會聽到了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輕蔑》裡,有一個德國導演,一個美國製片人,一個法國編劇同處於一個義大利劇場中。我們同樣聽到了英語、法語和義大利語。
  • 被譽為「燒腦神作」的《穆赫蘭道》,和好萊塢到底有什麼關係?
    小編今天為大家推薦影片,是來自導演大衛·林奇的一部殿堂級的電影——《穆赫蘭道》。2001年大衛·林奇憑藉此電影與科恩兄弟的《缺席的人》在坎城電影節首映上共同獲得最佳影片獎。可能有人會有疑問大衛·林奇是誰?他到底有多大能耐?我們拿他的《雙峰鎮》為例,1990是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劇,可以說它就是那個時代的《冰與火之歌》。
  • 【電影】穆赫蘭道
    劇情介紹好萊塢的穆赫蘭道上,一個名叫麗塔的女人遇上了一場車禍。麗塔幸運地死裡逃生。
  • 《穆赫蘭道》——好萊塢眾多欲望大道中的一「道」。
    也許持這種觀點的影迷朋友在看了《穆赫蘭道》這部影片後也會訕訕地來一句:花了兩個小時,找了一場虐,這是圖什麼呢?其實,據我所知,許多慕名觀看此片的影迷們都把此片看了不止一次,甚至反反覆覆多次觀看,以期能真正完全能看懂此片,這有點和那些捨命徵服珠峰的攀登者有些相像。單從燒腦程度來說,《穆赫蘭道》就是電影世界裡的珠穆朗瑪峰。
  • 《穆赫蘭道》&《蛇蠍美人》:造夢與發夢
    巴塞電影《穆赫蘭道》海報毫無疑問,電影是最佳的夢幻機器。
  • 【電影賞析】《穆赫蘭道》
    但是最早的娜奧米沃茨卻是在大衛林奇的《穆赫蘭道》中一炮而紅的。大衛林奇早期作品《藍絲絨》就展現了他極具個人色彩的審美與心理剖析,他的電影華麗中又帶著對人性的嘲諷,陰鬱下難以遮掩的CULT風格。《穆赫蘭道》是一個關於精神分析和夢境結構的故事,他又一次用懸疑片的外殼包裝了弗洛伊德式的創作。
  • 假期閱讀|《穆赫蘭道》:21世紀來最偉大的電影
    《穆赫蘭道》這部電影雖然沒有取悅觀眾,卻獲得了評論家的一致好評。
  • 《穆赫蘭道》這部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看完《穆赫蘭道》,深吸了一口涼氣!並不是在夢中我沒有做過這樣的噩夢,而是沒有想到竟然能夠有人把這麼恐怖的事情放到了電影上,看別人的噩夢比自己的還要覺得可怕,恐怖!我相信大部分人至少都聽說過這部電影,大衛林奇的《穆赫蘭道》,早就盛名在外,愛它的人將其視為聖經,自然指它為爛片的也不在少數。也許這部電影對你來說超讚;也許你先看影評再看了電影。也許你看了一半覺得很爛看不下去。今天我要說的僅僅是我個人對這部電影的解讀,在我看來,它其實就是一封情書,每個人都夢見過愛的人吧,熱戀時或者分手後。
  • 《穆赫蘭道》這才是最應有同感的「恐怖片」?
    穆赫蘭道,無論是豆瓣介紹還是imdb的英文介紹,都沒有提到恐怖片這個類型。而是把它作為劇情片,驚悚片。是的,從影片的內容來看,說它是恐怖片未免有些指鹿為馬。但在我心裡,穆赫蘭道才是一個人最應有同感的恐怖片。
  • 穆赫蘭道
    片名:穆赫蘭道/Mulholland Dr.
  • 懸疑電影《穆赫蘭道》觀看資源及影評
    這些看似鬆散的事件,就像一個迷宮,引向一個讓人猜不透的世界……下面是收集網友觀看《穆赫蘭道》電影的精彩評論:電影觀看地址:關注本公眾號後留言「電影資源」,可獲得該電影資源。影評一:  看完《穆赫蘭道》,倒吸一口涼氣!
  • 一部慎思恐極電影《穆赫蘭道》
    《穆赫蘭道》作為懸疑片影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獨特電影,其複雜和深度都幾乎超越了之前的任何作品。這也是大衛林奇最具知名度的代表作。很多時候,這部電影也因晦澀難懂而被許多人束之高閣,聞者有限,然而神作的光輝終究是不會被掩蓋的,任何一個懸疑片的推薦榜上,《穆赫蘭道》永遠是其中的重頭。(文字量很大,提前預警)。。。導演 大衛·林奇(David Lynch)
  • 【今日放映3.15】#百子灣# 《穆赫蘭道》:你能復原夢境的記憶拼圖嗎?
    【今日放映】#百子灣# 一部布滿了懸疑、夢境和拼圖謎題的《穆赫蘭道》,在3.15的今天,你可能識得清當中的真真假假?即便一次看不懂,你仍然可以驚嘆於電影蒙太奇藝術的純粹與華麗。本片獲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下午3點現金售票,時長147分鐘,票價40元。ps:在看本片前,請不要閱讀任何劇透性影評讀解。
  • 顛覆電影的大師——《穆赫蘭道》觀後感
    《穆赫蘭道》,史上最難懂、最晦澀、最不解、最考驗智力的大片,愚下老實說看過好幾遍愣沒找到北,真是霧裡雲裡了多少年。從根本上來說,這壓根兒就不是一部電影,而是和觀眾智力角鬥的「第七科技」。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說了半天,《穆赫蘭道》的情節特別簡單,就是一充滿理想,出身卑微的女孩,從加拿大安大略來到世界著名的電影聖地好萊塢,和無數想成為明星的姑娘一樣,對獨自闖蕩好萊塢充滿了無限的希望和美好的憧憬
  • 21世紀最偉大的電影《穆赫蘭道》,沒有之一
    《穆赫蘭道》是一部引人入勝的電影,在這部電影中,導演大衛·林奇邀請觀眾們開始他們自己的主動探索之旅,發現電影敘事各個層面的現實
  • 星雲般的夢幻-《穆赫蘭道》(有劇透,慎點)
    《穆赫蘭道》就是這樣的一部影片,那是噩夢,難以想像如此真實的噩夢,它就這樣出現在你面前的螢屏上,是那麼的怪誕,最後卻又顯得如此真實。電影就是講故事,這部影片有許多個故事。片頭,我們就可以體會到該部影片的風格,紫色的背景,黑色的人影,瘋狂跳舞的人,一切顯得那麼有力,衝擊著你的視覺。(劇透一下,如果忽略了影片的開頭其結果無異於上數學課撿了支筆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