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一度是中國電視劇中的黃金類型的諜戰劇,深受創作者和觀眾的青睞,也產生了一批經典作品。高峰期後是低谷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諜戰劇近年來遭遇創作瓶頸,類型迭代受阻。
作為茅盾文學獎得主和著名作家麥家的經典IP,《風聲》等以其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開啟了中國諜戰劇的黃金時代。影片《風聲》是國內少有的高水準諜戰片,也是主旋律商業化的成功範例。在這種影響下,把《風聲》搬到螢屏上,是一件既順理成章,又極具挑戰性的事。
誰知《風聲》的反套路讓所有觀劇體驗都落空了。
其中之一,原小說內容有限。在原有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內容擴展,對編劇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其次,《珠玉在前》中,人們對人物關係和故事情節耳熟能詳,相當於觀眾在播出前就已經知道了謎底,這對於一部以推理著稱的作品來說是個大忌。
另外,諜戰劇需要有新的發展,《風聲》在經典IP的光環加持下,必然會迎來更多挑剔的目光。
所以無論是橫向的比較,還是縱向的延伸,都讓新版《風聲》背負著沉重的包袱。好吧,不管是在懸疑表現,邏輯推理,甚至是人物塑造方面,它都能抵抗壓力,使觀眾過去的觀劇體驗失去了作用。
明明「開卷」了觀劇,怎麼還到處懸疑?
一個不同尋常的商業討論會上,將諜報天才李寧玉(文詠珊飾)、富家小姐顧曉夢(徐璐飾)、官場老手金生火(張志堅飾)、殺人機器吳志國(楊佑寧飾)、行走檔案室的白小年(牛子藩飾)等人召集在一艘與世隔絕的密碼船上。要破譯德國二代恩尼格瑪機的密碼需要96小時。
與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相比,另一個事實更讓人絕望:完蛋了,他們會被當作替罪羊而被處死;完蛋了,日本人會為了保住自己的秘密而殺掉他們。
風之歌的故事一開始就給觀眾帶來了驚喜。電影並沒有直接把鏡頭對準觀眾所熟悉的原著故事,而是重新配上了一段歷史。相同的密室設置,相同的狼人殺戮遊戲,相同的言語殺戮。
李雲亮導演在拍攝《風聲》的紀錄片中談到,當初他讀完編劇賈東巖寫的前十集劇本後,大感驚豔,立即接受了拍攝任務。不過,劇本僅僅是完成萬裡長徵第一步,將狼人殺密室的設定拍成電視劇,還是困難重重。
電視連續劇有別於電影中封閉的觀看環境,大段的對白交鋒,即使還原了劇本的精彩推理,也難以讓觀眾安心。這樣必然會讓觀看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為了兼顧懸念感的營造和電視劇的製作規律,一部實驗性諜戰劇應運而生。
第一,風聲的實驗性質在於剪輯。閃回在諜戰劇中並非新鮮事,它經常扮演強調和回答問題的角色,而《風聲》的閃回則更加複雜。
其中之一是前向式閃回,它將隨著人物命運或故事結局的變化而向前移動,從而增加了第一集中各主要人物出場時最常使用的懸念。例如,在第一集中,風度翩翩的金教授一出場,閃回的就是他血肉模糊的行刑架上的場景。
一個是推演閃回,這在推理劇中最常見,通常用於偵探還原犯罪嫌疑人的過程。「風聲」中,龍川肥原在探查森田被殺兇手時,把在場的每一個人可能使用的作案手法都還原了出來。
並且在推演閃回中,除他人推演外,還包括自我推演。例如,在密碼船上,吳志國知道自己已經身處絕境,便不動聲色地在心裡推演可能出現的突圍重圍。
另一個則是論證式閃回,在謎底揭曉時,幫助觀眾回憶關鍵細節,常常讓人有恍然大悟之感。例如,李寧玉在船上對顧曉夢冷冰冰的,下船時卻請顧曉夢幫她照了張相。然而,正是這一不尋常的舉動,救了顧曉夢一命。這其中的深意,直到李寧玉來到顧家,由顧曉夢的父親顧民章點出。
一開始,李雲亮和主創團隊考慮到觀眾傳統的觀看習慣,打算對每一個閃回配色進行區分,但最終選擇相信觀眾的辨識能力。
益處同樣明顯。這使《風聲》避免了淪為單調的對話式推理劇,還在劇情之外人為地製造懸念,成為吸引觀眾的利器。
通過彈幕和評論可以看出,有些觀眾在前幾集裡還是摸不著頭腦,但越往後看,越覺得有太多細節值得反覆觀看和推敲。
flash片段也會產生人物懸念。在原小說的基礎上,《風之聲》補全了人物的前史和動機,但並不是平鋪直敘,而是隱藏在眾門羅生的言辭之中。觀眾席要跟著劇情發展,一步一步探尋眾人的秘密。
歷史和傳奇
毫無疑問,諜戰劇就是人物的傳奇。但是如果把真實事件的影子融入到傳奇故事中,將會讓劇集的趣味性再一次提升。
「風聲」的另一個特點是:隱含著真實的事件,卻處處有歷史的倒影。
第十一集,金生火為了洗脫自己身上的殺人嫌疑,向眾人講述了自己被抓獲的經歷。
10年前,戴笠親自下令逮捕了共產黨地下黨陸訓章。陸訓章是當時國民黨人眼中釘,號稱中共密碼機,他幾乎無所不能,可以易容,可以改造,可以脫身,但他最大的缺點是太愛展示自己。
金生火為實施抓捕,特地設計了一場逃脫魔術表演,他料想陸訓章看到後,一定能看出其中的破綻,上臺展示,那時正是抓捕的最好時機。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眼看陸訓章要進甕了,卻讓枝節橫生,讓它逃脫。
歷史上,顧順章是共產黨早期的特務頭目,精通化妝、魔法、機械、心理,擅長用手射擊、爆破等技巧,令國民黨十分頭痛。但是他也喜歡出風頭,公開的身份是一個魔術師。一九三一年,他在武漢一場魔術表演中,當場被捕,後來叛變…
他們都是中共特工,名字相似,都出現了神奇的元素,劇中的傳奇與歷史巧妙關聯,令人遐想。
還有,歷史上著名的數學家、博弈理論之父馮·諾伊曼,1926年在哥廷根大學任助教,1930年赴美,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而且這兩所大學,正是劇中李寧玉和顧曉夢留學的學校,時間點也對得上,意味著他們兩個都可能是馮·諾伊曼的學生。
「風聲」中最主要的兩個衝突,就是解碼與博弈。解碼需要紮實的數學知識,遊戲需要超乎常人的邏輯思維能力,vonNoyman是這兩方面的大師。話劇傳奇與歷史真實的關聯,也為這部劇對李寧玉和顧曉夢天才般的表現提供了一個註解。
虛與實的交錯,是劇集給觀眾的觀劇鑰匙。找出來了,才能打開懸疑後的趣味大門。
宣戰,倍速觀劇
李雲亮這樣說:「我希望在今後的幾年裡,能拍出一部有人反覆觀看的劇集。
若以上為編劇、導演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在類型和內容方面有所創新和突破,那麼《風聲》的製作無疑也值得一說。
其特徵也十分鮮明,即細節控制。
第一,細線。
李寧玉來到顧曉夢家裡,用餐時,顧父道出李寧玉在解救顧曉夢的密碼船上所做的努力,並舉杯致謝。李寧玉接受了謝意,卻拒絕喝酒。想像一下,儘管雙方表面上都為汪偽政府工作,卻不了解彼此真正的政治立場。正常,不碰杯
沒料到,顧父忽然問道:「這是民國二十年的波特(酒名),也可以喝嗎?」
李寧玉面色凝重,低下頭去聞,「是九月份釀的嗎?」
"當然是九月。"
李寧玉沉思了一會兒,最後還是不喝,站起來走了。
他們看起來是在談論紅酒,實際上是在試探對方。歸根結底,一九三一年九月,「九一八」事變震驚了中外。二人表面上是漢奸,內心隱藏著「不忘國恥」的心理,從那杯酒裡傳遞出來。
第二,道具精細。
前面幾集中,顧曉夢的父親「船王」顧民章,是個經常被提及的人物。在所有人的敬畏之下,讓這個人物多了一些神秘的色彩。一直到金生火登門造訪,觀眾們才得以探訪。
先見之明,見賢思齊。金生火進門後,抬頭便望見顧民章和汪精衛的合照,暗含二人拜把子兄弟的親密關係,接著又望見滿牆的各國時鐘,再望見一書柜上的珍書,連窗簾都是進口印花製成的「莫奈睡蓮」。這些家具裝飾無不顯示出主人的力量和品位。
有說上位者會造勢,顧民章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難道沒見過前幾集呼風喚雨的人精金生火攻顧家後,氣勢洶洶的像個小學生?
假如用現在流行的多速觀影劇來看,這些精雕細琢的臺詞和道具細節,根本無法讓人感到愉悅。
「我們都知道倍速看劇會傷害藝術,創作者不能對此漠不關心,」李雲亮說,「風聲從剪輯到臺詞道具,都有『反倍速看劇』的意圖。不是看不看,是要看得認真些,只有認真地看,才能體會雙倍的妙趣橫生。」
只要觀眾有更多的耐心,就不會對劇中隱藏的細節和製作巧思感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