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看巴黎的夜生活,
那怎能不去一次紅磨坊?
妮可基德曼版電影《紅磨坊》(2001)
因為這裡聚集著生活在巴黎社會底層的人們,
酒鬼,癮君子,舞娘。。。
一支起源於社會底層的舞蹈—康康舞,
在今天,
早已成為了法國人心中引以為豪的
「Made in France」。
--時光穿梭機---Part 1.
1870年,
法國與德國爭奪歐洲大陸政權,
普法戰爭爆發。
法國戰敗,
德國成為了歐陸第一大國。
儘管如此,
飽受戰爭之苦的法國人依然迎來了
他們的「黃金時代」。
隨著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的興起,
社會經濟發展日漸成熟,
巴黎城一片歌舞昇平。
於是,城市中開始大規模修建林蔭大道。
咖啡音樂廳,歌舞廳的出現
讓當時的上層人士和知識分子們
流連忘返,紙醉金迷。
——《咖啡音樂廳》,德加(1876-1877)。
Part 2.
1889年,
紅磨坊(Moulin Rouge)在蒙馬特開業。
(今年是紅磨坊建成130周年啦)
這家歌舞廳最吸引人的表演就是康康舞,
Can-Can,在法語中為荒唐、荒謬的意思。
——亨利土魯斯畫的康康舞海報。
在康康舞最初發展階段,男女舞者都可以找到。
後來,女舞者漸漸替代男舞者,成為舞蹈主力軍。
這群舞女來自平民,她們在表演時會掀起裙子,
向看客們展示裙底,大腿,臀部。極具挑逗性。
曾經的康康舞是粗俗的,情色的,
康康舞曾一度在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被封殺,
但事實上,
康康舞其實早就已經成為
社會主流人士在蒙馬特夜夜笙歌的一部分。
在這個時候
歐洲社會中湧現出一批新銳畫家,比如
愛德華·馬奈(Édouard Manet)
德加(Edgar Degas),
亨利·土魯斯(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畢卡索(Pablo Picasso)。
他們不再臨摹學院派的平庸保守,
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
走出畫室,
感受人性的自然與真實,
追逐光和影,追逐轉瞬即逝的美。
有人畫酒吧裡的吧檯小姐,比如愛德華·馬奈
——《女神遊樂廳的吧檯》,愛德華·馬奈(1882)。
有人畫他們頻繁光顧的夜總會裡的舞女,
比如亨利·土魯斯和畢卡索。
——《紅磨坊中的舞蹈》,亨利·土魯斯(1890)。
《法國康康舞》,畢卡索(1901)。
因為他們,
這些跳康康舞的女孩兒,
從當時低俗的舞娘,
變成了如今嫵媚的繆斯。
如果說十九世紀末的巴黎是一場流動的盛宴,
這群紅磨坊裡跳康康舞女孩,
卻給我們留下了
永恆的美。
妮可·基德曼在電影《紅磨坊》中的角色原型
就是曾經紅極一時的舞女珍妮·艾薇兒(Jane Avril)。
對,就是她,亨利·土魯斯的御用海報模特之一。
《珍妮·艾薇兒》,亨利·土魯斯(1893)
給大家放一段今年我們和法國聯合舉辦的
2019中法春節晚會《舞·詩·武》中
原汁原味的法國康康舞,你們看看好不好康。
你之前對康康舞有了解嗎?
快給我們打Call 留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