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絕大多數星體都是同時可以自轉和公轉的,地球是這樣的,就連是太陽也不例外。地球自轉一周所用的時間是一天,也就是一個地球日,而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所用的時間是一年,也就是一個恆星年。
地球圍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和大多數行星的公轉軌道一樣,都是橢圓,而不是標準的正圓,所以想要精確計算出地球公轉軌道的周長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此外,地球由於受到月球的引力擾動作用,所以其近日點與遠日點的距離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這樣一來導致的就是橢圓軌道的半長軸和半短軸也不是固定的,不過這種變化也不是太大罷了。
雖然說地球的公轉軌道是一個橢圓,但是這個橢圓的偏心率其實是不大的,偏心率只有0.0167,所以如果不是那麼精確計算的話,完全可以將地球的公轉軌道周長以圓形來計算,而根據百度上可以查知,地球公轉軌道的半長軸大概是1.5億公裡,具體數據是149598023千米,根據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可以得知地球軌道的周長大概為939951143千米,大概是9.4億公裡,而實際上加上了偏心率的修正,地球的公轉軌道周長也是約為939886561千米,約等於9.4億公裡,而兩者的計算結果相差很小很小,還不到0.007%。
但是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地球的軌道會受到月球引力的影響,所以地球公轉軌道的偏心率也是不固定的,從長遠看來,其偏心率大概在0.0034到0.058之間波動。地球圍繞太陽一周是用時一年,具體時間是365.25636天,而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速度大概為29.683㎞/s,地球永不停息地圍繞太陽公轉,隨著時間的不同,地球跟太陽的距離會有變化,季節變化也因此產生。
以北半球為例,當地球到達近日點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這一天晝最短夜最長,而到達遠日點的時候,就是北半球的夏至日,這一天晝最長夜最短。有人可能會有疑問了,為什麼當地球跟太陽距離最近的時候是冬天而最遠的時候卻是夏天呢?難道不是越近的話溫度越高嗎?其實這個問題跟太陽的直射點有關,當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的時候,北半球的溫度就高於南半球了,這個其實主要不是跟日地距離的變化有關,因為距離的變化帶來的影響實在是太小了,而是跟地球自身的傾角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