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熱的電視劇「三十而已」,
捧紅了太太圈和林有有,
貢獻了150個熱搜,
和600篇十萬+的爆款文。▼
這部電視劇裡幾乎所有細節,
都被扒了個遍。
其中第一次讓顧佳由心感嘆階級差距,
被王太太擺在客廳鎮場子的這幅,
「凡高(狗頭)的睡蓮」,
更是串聯起了前後的劇情,
成為諷刺豪門金玉其外的點睛之筆。▼
電視劇《三十而已》劇照
這幅畫真正的作者,
是大名鼎鼎的印象派開創者,
法國畫家,
克勞德 · 莫奈Claude Monet。▼
1840-1926
也許因為莫奈的名字,
文藝之中透著一絲隨意,
低調裡又有掩飾不住的高級。
在去世百年後,
他不光徵服了豪門太太圈,
更成為了大大小小的老闆們心中,
最具商業價值的「藝術家」。▼
有1301家公司名字裡包含了「莫奈」
那麼,
他究竟畫了幅多麼不得了的作品,
才能做到貧富通吃,
從富貴豪門到普通群眾,
都為他買單呢?
因為他畫火的不是一幅,
是上百幅。
別的畫家一輩子能有個三五幅畫出名,
已經很了不起了。
可這位大佬的隨便一件代表作,
就是幾十幅畫。▼
19幅的「英國國會大廈」系列
38幅的「魯昂大教堂」系列
特別是「睡蓮」這個主題,
如果你發現別人朋友圈裡發的,
和你在畫集上看到的,
全都不一樣。
千萬別急著去打假,
因為同一個主題,
莫奈一共畫了251幅,
堪稱藝術界的「人形複印機」。
今天要聊的這幅《睡蓮池》,
就是其中之一。▼
The Water-Lily Pond
這幅布面油畫創作於1899年,
高88.3釐米,寬93.1釐米,
現收藏於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
大概這麼大▼
這幅綠了吧唧的作品,
對第一次看到的人來說,
實在有些不友好。
如果不去仔細分辨,
你甚至很難看出睡蓮到底在哪。
要看明白這幅畫,
就要先從「印象派」的誕生開始說起,
了解繪畫中對光影的···
別管這些了,
還是先從畫家本人開始說起吧。
畢竟比起枯燥的理論,
「莫奈」這兩個字顯然更有吸引力一些。
作為一個雜貨店老闆的兒子,
莫奈相當對得起自己「商二代」的身份。
他在15歲時,
就已經作為「漫畫家」開始掙錢了。
當時他的畫在文具店裡,
已經可以賣到20法郎一幅,
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3000塊左右。▼
莫奈畫的漫畫
這個價格,
而且還只是線稿,
放到今天的繪圈裡面,
也算是挺高的了。
所以到了17歲時,
莫奈已經有了一筆不小的積蓄。
原本他準備就這樣靠漫畫發家致富,
走上人生巔峰。
一個叫歐仁·布丹的畫家卻突然找上門來,
給了他直擊心靈的一擊,
「少年啊,你對力量一無所知。」
然後帶領他走上了真正的,
藝術之路。
然而隔行如隔山,
在漫畫領域廣受追捧的莫奈,
畫起油畫來,
卻沒有那麼順利。
積蓄花完之後,
莫奈的作品依然無人欣賞,
接連幾次投稿都遭到了沙龍的拒絕,
氣得他直接投了河。
好在莫奈骨子裡是個惜命的人,
撲騰了兩下突然想起來,
「誒?我會遊泳啊!」
就默默的遊回了岸邊。
死過一次的他迎來了人生的轉機,
畫出了著名的《印象·日出》。▼
《印象·日出》 Impression, sunrise 1872
當時的評論家看到這幅畫,
可激動了。
在他們眼裡,
莫奈簡直就是亂塗一氣,
連沒成型的牆紙都比它精緻,
也就只配給人留下點「印象」了。
這樣的畫都有臉來參展,
看我不罵哭他。▼
這波操作倒是跟某些樂評人挺像的
但對於莫奈來說,
「印象」一詞代表的,
正是他想要捕捉的轉瞬即逝的光影。
於是兩個敵對的陣營一拍即合,
「印象派」就這樣誕生了。
在莫奈的理解中,
繪畫不需要拘泥於物體的客觀形態。
啥意思呢?
比方說你畫個西瓜,
一般的流程是,
看到西瓜→心想哦這是西瓜→畫西瓜。
然而印象派的流程卻是,
這裡是綠色那裡是黑色→畫下來。
忘記腦中對事物的固有看法,
直觀的畫下眼睛看到的。
這樣的繪畫方式,
不光記錄了作畫時的天氣光線,
畫家在那一刻的心境感受,
也一併被記錄了下來。▼
同一個地方在不同作品中, 除了天氣變化,刻畫方式也截然不同。
莫奈開始嘗試對同一個場景,
進行反覆的描繪。
一個平平無奇的乾草垛,
他硬是從春夏秋冬到晨昏日暮,
來來回回的畫了25幅。▼
在此之後,
莫奈就痴迷於這樣的「系列組畫」。
他終於走上了人生巔峰,
像15歲時想過的那樣,
靠繪畫讓自己發家致富了。
他在巴黎郊外一個叫吉維尼的村子裡,
買下了一處宅子,
開始打造起他的夢幻莊園。▼
莫奈在吉維尼莊園
莫奈把園子建成了兩部分,
一個是由各色植物組成的「花園」,
另一個,
是由長滿睡蓮的池塘,
和日式風格的拱橋組成的「水園」。▼
吉維尼莊園中的「花園」和「水園」
從植物品種到區域分布,
莫奈全都一手操辦。
花園全部修建完成後,
莫奈就像是個組裝完高達模型後,
瘋狂拍照的宅男,
一心沉迷於描繪自己親手創造的「自然」,
再也瞧不上別處的景色了。
現在再來看這幅《睡蓮池》,
忘記那些花草池水本來的樣子,
不去糾結細節上的「像不像」,
而是更直接的,
去關注整體的感受。
也許在某個靈光一閃的瞬間,
就心心相印的get到了這幅畫的美。▼
構圖以橋為中心,
用橋下的池水,
將觀者的視線引向深處,
賦予了畫面一種流動的空間感。▼
用垂直筆觸描繪的草叢,
與橫向的拱橋和睡蓮形成對比,
讓曲折的池岸輪廓更加清晰。
同樣方式處理的柳樹,
也將水上的睡蓮和水中倒影區分開來。
這一坨是草叢
這一坨是睡蓮和柳樹倒影
看起來整幅畫都是單調的綠色,
實際上卻有豐富的色彩變化。
紅黃藍粉白紫,
各種顏色應有盡有。▼
到86歲去世時,
莫奈在吉維尼花園裡住了43年,
畫下了251幅「睡蓮」。
在這些作品中,
既有別具一格的圓形畫布,
也有長達17米的巨幅壁畫,
可畫中真正的主角,
卻並不是睡蓮。▼
莫奈曾說,
「我想要畫下空氣。」
他描繪的那些景色,
無論是草垛、海岸、教堂,還是睡蓮,
其實都只是光和空氣載體。▼
《聖拉扎爾火車站》 Saint-Lazare Station, Exterior View 1877
要知道,
在之前幾萬年的繪畫史中,
用物體去塑造空氣中流動的光影。
面對這樣開天闢地頭一位的,
「空氣複印大師」,
發自內心的嘆一聲「服了」。
是不夠的。
起碼也得三聲才行啊!
莫奈的「吉維尼花園」,
大概是性價比最高的一個名人景點了。
因為它不僅是莫奈故居,
還是他凝聚半生心血的作品,
同時也是他代表作中的場景原型,
屋子裡還掛滿了他的畫作和收藏品。▼
他打造「花園」和「水園」時,
根本不在乎是珍稀植物還是野花野草,
只要搭在一起好看就行。
而對於開花時間的細緻安排,
也讓這裡從每年的四月到十月,
都有不同色彩的風景。▼
也算是個,
被藝術天賦耽誤了的「園藝天才」吧。
莫奈是個實打實的「日本迷」。
他在睡蓮池上建造的拱橋,
名字就叫「日本橋」。
而花園中的許多植物,
也是他花大價錢買的「日本進口」。▼
《日本橋》The Japanese Bridge 1896
莫奈家裡的牆壁上,
掛著他收藏的231幅日本浮世繪。
連給老婆畫個像,
都要讓她穿上和服cosplay日本女人。▼
《穿和服的卡米爾·莫奈》 Camille Monet in Japanese Costume 1876
那麼,
為啥歐洲畫家會對日本這麼痴迷呢?
答案就在下面的連結裡啦。▼
俗話說得好,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莫奈還沒出名兒的時候,
有次突然想畫火車發動時的煙霧,
但是又覺得正常發車時間的光線不夠完美。
就直接跑去找火車站站長,
宣布了一下自己的決定:
「我要畫你們車站,
趕緊把發車時間延遲半小時,
那會兒的光線畫出來比較好看。」
這個站長也不曉得著了什麼魔,
居然真答應了莫奈的要求,
叫停了所有火車,
把月臺清理乾淨,
讓火車噴出黑煙。
然後在莫奈畫完之後,
領著全體員工鞠躬送行。
可能他是覺得,
喲呵這小子敢這麼跟我說話!
是不是想死···
。。。
看來他背景不簡單啊。
今天的「短頸鹿瞎說畫」就到這裡~
有空的時候去外面看看陽光吧,
雖然我們沒有大師的手,
但是同款「人類之眼」還是有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