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在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的《關於第五批擬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基本情況公示》,石家莊市15個村落榜上有名!石家莊至今已有52個村落入選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其中井陘縣中國傳統村落數量達到44個,超過了張家口蔚縣成為全省傳統村落第一大縣。作為石家莊人,這是值得驕傲的。在城市周邊遊的範疇裡,鄉村遊是很重要的一個領域,而古村落在文旅開發上的價值體現又佔據著重要位置。那麼今天就來聊聊咱們井陘最有名氣的幾處古村落,為大家前來井陘觀光旅行提前準備些攻略信息。
* 大梁江村
* 於家村
* 天長鎮宋古城
* 小龍窩村
* 呂家村
* 南橫口村
* 地都村
一、大梁江村
1、交通路線
手機導航「大梁江村」,從石家莊市區沿南二環向西行駛,途經玉泉路、井陘縣城,過冶河後向西南沿平涉路行駛,會看到「太行天路」的起點,大梁江村就在這條天路的終點。全長80公裡,車程約2小時。
到達大梁江村後,不要把車停在路邊,有違章罰單並且不安全,繼續向前走200米,就會有一個非常大的景區停車場。
2、旅行地
大梁江村,位於河北省井陘縣西部,因其隱藏在群山環抱之中,古風古貌得以完整保存下來。這裡有完整的明清建築群,房屋建築以石頭作為主要材料,木質門窗,碧瓦青磚,鬥拱飛簷,氣勢宏偉,向人們展示著一代晉商曾經的輝煌,有人稱之為河北的「喬家大院」,又有「太行歷史民居博物館」的雅稱。
自明朝萬曆年間開始,大梁江的祖先開始砌石為居,逐漸繁衍出一處「晉冀合璧,巧採京華」的村落。大梁江房屋的石材均選自當地,有的原石未動,有的鏨跡斑斑。迄今,大梁江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院落就有162座之多,房屋3000多間。
村內街道主要有上街、下街、中街以及5條巷子,總長3700米,寬2至4米。走在大梁江的街巷間,眼界所及,儘是二層或者三層的石樓,腳下觸及,皆是久歷踩踏而光滑圓潤的青石。村莊依山坡而建,所以街道高低錯落,縱橫交織。兩側的房屋更是依坡就勢,參差錯落,古色古香。院落以四合院為典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些四合樓院。在所有建築中,最有代表的是「一宅九院」,是大梁江最豪華的四合院。這原是乾隆年間武舉人梁深的樓院。大院內九所院子均為獨立四合院,家家有門,彼此相通,可從一家進而貫穿全院。
3、費用
進村門票15元。停車場免費。
村外主路邊的農家院很多,有大鍋菜(15元/碗,贈送饅頭)、麵條(10元/碗)、餄餎面(15元/碗)、野菜餅(10元/份)等。
土特產主要有黃瓜、柿子、花椒、核桃等,價格比北國超市略便宜。
二、於家村
1、交通路線
手機導航「於家村」,從石家莊市區沿南二環向西行駛,途經玉泉路、井陘縣城,過冶河後向西南沿平涉路行駛,會看到「太行天路」的起點,於家村就在這條天路的沿途,有明顯的指示標誌。全長60公裡,車程約90小時。穿過於家村牌坊下坡後是個收費停車場。
2、旅行地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在於家石頭村裡撫摸著斑駁的院牆,眼前浮現的是于謙的錚錚鐵骨,古人千年傳承下來的是浩然正氣。
購票後,最先來到「忠肅廣場」,這有一座「于謙」將軍的騎馬石雕。廣場旁邊就是「石頭民俗博物館」,很值得進去認真看看,一座挺大的院落,分為幾個展廳,其一是於家村的歷史由來,包括先祖于謙的生平簡介,以及在于謙含冤被害後,後代子孫如何在井陘於家村繁衍生存。第二個展廳是500多年來於家村的組訓文化展示,通過持節尚義、柳池禁約、勤儉持家等一些村裡真實的歷史故事,展現了於家村遵法守約、勤儉樸實的精神風貌,第三個展廳是村落的規劃布局以及民俗民風,古村落四山環抱,一水穿流,借勢山腰沿河而建。有觀音閣、石榴院、清涼閣、蜃氣樓等標誌性建築介紹及模型展示。
村裡把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建築和街道巧妙的串聯成一條遊覽路線,一路都有箭頭指示前行方向。這裡的院子非常有地域特色,皆為石頭砌築,石建房屋飛簷凌空,互不雷同。用石頭砌築成的街道就像一幅畫卷,石碾石磨、石桌石凳、石馬栓、井窯池等獨具匠心。這裡就是石頭藝術的博物館,置身於一個燦爛輝煌的石頭城堡內,進入到一個充滿石頭文化的神話世界。在清涼閣上坡有一個小戲臺景點,挺有意思,據介紹說是在沒有音箱的年代,通過戲臺下的井作為擴音設備,把唱戲的聲音放大。
3、費用
於家村景區門票:30元/人。停車場收費10元。
村內農家飯,人均15元。土特產價格,蜂蜜60元/兩瓶/四斤,豆錢45元/盒/兩包。花椒10元/2兩,蒲公英10元/斤,黑棗5元/斤,蘿蔔條5元/包,核桃8元/斤,柿餅5元/斤.
三、天長鎮宋古城
1、交通路線
從石家莊市區出發,手機導航「天長鎮」,行程55公裡,時間約需1小時20分鐘,沿途都是大路,很好走,需要注意的是穿過井陘城區後這最後12公裡,路上會有很多大貨車,一定要小心避讓。
手機導航「天長鎮」的位置並不準確,距離終點約1公裡的時候,就要注意察看了,能看到道路右側有一座古老的石橋,從這裡右轉就到天長古鎮了。
過「大石橋」後,左手邊有一小片空地,可以免費停車。如果沒有停車位了,那就繼續沿左側繞古城小路前行,路邊有幾處空地是可以免費停車的。
2、旅行地
天長鎮位於石家莊市井陘縣西部,「天長」這個名稱起於漢代,唐朝中期稱為天長鎮,並設立天長軍。歷經金、元、明、清、民國時期,延續800餘年,一直是井陘的縣治之所,半個世紀以來,古城較好的保存下來,古城原有空間格局保存完好,歷史建築完好程度80%以上。
天長古城是宋、元、明、清歷史文化的綜合體現,古人曾對這裡的地形地貌做過精闢闡述「綿河瀠於前,陘山踞於後,固關之險控帶西南,抱犢之雄延亙東北」。唐代大詩人王維過井陘時,以「井邑傅巖上,客亭雲霧間,高城眺落日,拯浦映蒼山」之句讚美這裡的山水風光。
來到天長古鎮,最先迎接大家的就是古鎮的大石橋。這座始建於清代的石橋,西端接天長鎮東關的東大街,東端與307國道相連。全部用青石砌成,因此被稱為「大石橋」。後來因孫中山先生坐火車到山西視察,曾在當時的井陘車站停車,接見了井陘地方官員和當地知名鄉紳,於是大家決定把這座橋命名為「逸仙橋」。現在的大橋西端六孔是清乾隆時原建築,橋面上還保存著初建時的三十八對石望柱雕刻,中間留有民國時重修的一孔,東端四孔為建國後新修。一座大橋保持著三個歷史時期的建築特色,可以說是非常的珍貴。
穿過大橋,就可以看到始建於明洪武九年的天長鎮古城牆,城牆是用大小不一的河卵石和鑿的方方正正的石頭壘砌而成。這座四周城牆圍繞的古鎮,建有東西南三座城門,因北牆築於北嶺之上,所以未建城門。三座城門構成了城內相應的東街、西街、南街,古鎮東西、南北街道呈「T」字形布局。
都知道山西的「王家大院」是晉商住所建築的代表,殊不知就在這天長古鎮中,也有一處「王家大院」,也是典型的民居風格。被人們稱為北方兩大院。河北的「王家大院」是井陘人明萬曆年間山東青州博興知縣王璉的宅第。大院佔地15畝,房屋162間,由8個古院落、一處花園、一座1952年建的小禮堂組成。王家大院現存明、清、民國、近代四個時期的建築,整個大院廊柱引繞,門扉掩映,建築風格高暢明快,青磚灰瓦,古樸壯麗,房屋縱橫交錯、高低錯落,俯瞰大院整體布局為雙喜字圖案,被譽為一座建築迷宮。
從東門沿街向西走上幾米,就到了距今二百餘年歷史的「皆山書院」。「皆山」,取井陘四顧環山之意。「皆山書院」是井陘文化的發源地,原名為「學宮」,始建於明代。清乾隆四十二年,改為「皆山書院」,是當時井陘縣的最高學府,吸引各地學子紛紛來此求學。
3、費用
古城外圍的空地都可以停車,免費。
天長古鎮不收門票,是本地人生活居住的地方,進出免費。
王家大院門票15元。
古鎮中心的小吃有不少,好吃的油炸蜂蜜大麻花,10元3斤。燒餅1元1個。
四、小龍窩村
1、交通路線
從石家莊市區出發,手機導航「小龍窩」,行程60公裡,時間約需90分鐘,途經南二環、玉泉路、岐銀線、天長鎮。
2、旅行地
小龍窩村位於井陘縣西20公裡處,緊鄰307國道。因鄰近山西省,村中建築明顯帶有山西民居特色。據說,小龍窩村始建於隋朝,隋末煬帝被殺後,他的兩位公主沿秦古驛道避難到這裡的龍窩寺,如傳說當真,小龍窩村的歷史至少有1400年,無論傳說真假,現在村裡的建築確是實實在在的明清時代建築,建築風格樸素自然,建築材料以當地的青石為主。
民居依山勢建造,整體聯成一片,村內保存完整的民居有200多套,其中5套規模較大,很多房屋是二層建築,據當地村民講,能建二層的民居在當時也是富裕人家,這些二層建築佔地面積不大,一層住人,二層用於貯藏糧食,房頂用於晾曬糧食。走入村中石樓、石窯、石路、石巷、古井、古樹、古碾、古磨隨處可見。
村舍建在陡坡山石之上,為不佔或少佔耕地,可謂費盡了心計。唯一的龍泉街,建於婉蜒曲折的坡溝之上.貫穿和聯通了六個主要民居巷。東側有棗院巷和榆坪巷。西側有橋頭巷、西場巷、西邊巷和塊嶺巷。民居和街巷巧妙聯通,四通八達。房舍的方位百態、形式多樣,但錯落有致。
從小龍窩村出來沿307國道向西行駛約一公裡,會看到右側路邊有一處摩崖石刻,這裡就是龍窩寺原址,寺廟早已無存,只剩幾十個大小不一,錯落有致的石窟留待今人憑弔。從僅存的幾座佛像看,佛像均為深度浮雕,其中最主要的菩薩像造型為半趺半倚,隨意跌坐,一腳翹起,手措於膝的樣式具有明顯的宋代風格,王子云先生在《中國古代雕塑百圖》稱:這種一腿蹺起,手措於膝的菩薩造像多為宋代所建造。由此可以推斷石窟建造年代大致在宋代初期。
3、費用
沒有門票,停車免費。村裡也沒有農家院可以吃飯和住宿,所以說是沒有任何消費花銷的。
五、呂家村
1、交通路線
手機導航「呂家村」,大部分是走太行天路的路線,全長約80公裡,車程100分鐘。
石家莊市區沿南二環西行,駛入玉泉路,經過水峪隧道,一路直行,穿過井陘縣城,然後向南駛入平涉路,來到「太行天路西線」的起點。沿太行天路行駛,經過高家坡、於家村、大梁江村,到達太行天路終點。從大梁江村前行到呂家村,2公裡。
車輛行駛到呂家村村口牌坊時,是不能直接開進村裡的,再繼續往前走約50米,左側有一個免費停車場。停好車,再步行進村遊覽。
2、旅行地
呂家村屬於井陘縣南障城鎮,建村至今已有600餘年歷史,這裡的老院子具有黃土高原土窯的特點,就地取材,以石頭為主,築為石窯,依山而建,可是有冬暖夏涼的功效。村裡最中心的是古建築群,按照年代順序向四周擴展,周圍山勢高俊,環境秀美,是太行山脈民居的代表風格。
在進村的大路口,一顆古槐很是吸引人,據說這是建村的時候就栽種的,歷經了數百年的歷史滄桑,呂家村村口的這棵古槐,成為了村莊迎接客人的「迎客槐」。古槐很粗,需要兩人拉手才能抱住,在槐樹右側,是青石鋪就的石坡,每年會有很多美術學生坐在樹下畫畫,這也成為遊人鏡頭中的一處風景。
村民新建的民居大部分在山腳下,順著山路,越往上走,建築愈發古老。在古槐坡上面,是一處被稱為「三滴水」的老院落,一進大門為第一層院,南北廂房為第二層院落,堂屋也就是上房為第三層院落。人們從外面向裡面看是層層拔高,象徵著生活蒸蒸日上。如果從院裡向外看,則是象徵著兒孫滿堂,後繼有人。
還有一處被稱為「秀樓」的古院落,更是別具特色,據說建於清嘉慶年間,堂屋及東西廂房均為二層建築,上房與西廂底層都是石拱橫窯。上層是木質結構,都是平頂。西廂房二層就是秀樓,古代待嫁的姑娘就是居住在這裡的,在出嫁之前是不允許下樓的,平時如果在樓內呆的煩悶了,可以到屋頂或二樓散步,真的是一條屋頂暗道。
「秀樓」再往西,有一座青瓦雙坡的宅門樓,因為大門頂部鑲有木雕「福壽」兩字,所以被稱為為「福壽宅」,這看似普通的宅院,在1938年,卻是129師伏擊日寇的長生口戰役的指揮部。當地民謠是這樣說的,「福壽宅福壽宅,福壽名宅貴人來。呂家來了鄧政委,嚇得鬼子叫娘爹」。
3、費用
停車場免費,參觀呂家村免費,村口有賣土特產的,價格不高,可以買點花椒、核桃、黑棗,這裡推薦「酸棗面」,是我們父母輩的零食,5元買一大塊,酸酸甜甜蠻好吃的。
六、南橫口村
1、交通路線
從石家莊市區出發,手機導航「陶瓷水鎮遊客服務中心」,然後跟著導航提示開車就行了。全長50公裡,車程約70分鐘。
石家莊沿南二環西沿線到井陘縣城,沿蒼巖山方向(也就是前往太行天路入口的方向),到達陶瓷水鎮遊客服務中心。景區有大型停車場。
2、旅行地
《陶瓷水鎮》,位於井陘縣秀林鎮南橫口村。這是一座有著2000年歷史的傳統古村落,被稱為彩瓷之鄉。從隋朝開始,燒制陶瓷的歷史已經有1200年,是河北四大窯之井陘窯十二大片區之一,至今這裡還保留有14處磁窯遺址,被列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裡緊鄰甘陶河畔,是當年陶瓷水運的重要碼頭,遊客在追尋陶瓷歷史文化的同時,這裡美麗的風景也成為了孩子們喜歡的親水絕佳場所。陶瓷水鎮是陶藝的世界,這裡布滿了陶瓷的元素,村民居住房屋的院牆,大多是用古銅色的罐狀材料壘成。在陶瓷水鎮,大家可以親自參與體驗製作陶具,也能購買到獨具特色的陶瓷製品。
漫步於千年古村落,腳下踩的是高低起伏的大石頭,撫摸拓印著歷史的斑駁牆面,探究陶藝文化的神奇世界,當然這裡還可以品嘗到很多特色的農家美食,最後在美麗的甘陶河上迎著微風泛舟而行,一個放鬆休閒的快樂周末就這樣被打開了。如果實在捨不得走了,這裡的特色民宿也是很有品位的,25個房間,分布在8個四合院裡,鄉村的夜晚會讓遊客暫時忘卻生活的煩惱,獨自享有這寧靜的月色。
3、費用
景區不收門票。停車場收費,10元。
從遊客服務中心到主景區,可以乘坐電瓶車,單程5元/人。
景區內小飯店,菜品價格不貴,人均15元至25元。
陶藝體驗製作,30元/人。
乘船項目:電瓶船(成人30元/半小時),腳踏船(成人20元/半小時)。
七、地都村
1、交通路線
手機導航「地都村」,全長70公裡,車程約100分鐘。沿槐安路西行,途經玉泉路、S537、岐銀線、S037,到達地都村。這裡距離娘子關景區僅4公裡了。
2、旅行地
地都村是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地處太行山中麓冀晉交匯處的井陘縣南峪鎮,綿蔓河、石太鐵路、井陽公路穿村而過,是井陘縣西大門。相傳,西漢末年皇室後裔劉秀(後漢光武帝)躲避王郎追殺逃至地都村對面,當時綿暮蔓河水深浪急,危機之時一葉小舟搭載劉秀順利過河,故賜名「帝渡村」。唐朝安史之亂前後「承天軍」曾初駐於此易名「帝都」, 後演變為現在的「地都村」。
地都村素有「北方魚屯,畫中鄉村」之美譽。村落坐南朝北,遠觀形似跳躍在綿河之上的一條鯉魚。明清時期,地都村人多在北京、張家口、包頭等地經商,富庶後在老家修房蓋廈,留下了這座青磚黛瓦、雕梁畫棟、飛簷鬥拱、精巧別致,頗有晉商遺風的古建築群。村落內傳統建築約佔總建築物的三分之二,以晉陽老街為軸,三閣、八廟、段家祠堂、武舉院(李氏祠堂)、秀女樓、五進院、新樓院等近百幢古建築分布老街兩側,三義誠、廣和書院、永聚亨、西盛店、西大店、東三誠、西三誠、永聚亨、務本生等數十家老商號星羅棋布。秦皇古驛道穿村內晉陽街而過,村東、西、北三個方向尚存的三座古閣,為村落增添了無盡的威嚴和神秘。
地都村民間非物質文化傳承豐富,擁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百項,鄉村文化底蘊厚重。民俗活動有漁家樂、跑漢船、天齊廟廟會、秧歌等;民間手藝有麵塑、刺繡、編荊框等;地方特色食品有拉麵、抿絮、煎餅、麵筋、炒不爛等。在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中,地都務本生刺繡入選「燕趙老字號」,繼而晉陽商號連翹茶、晉裕商號皮革、三益成「劉秀菜系列」等均在申報打造中。
八、片尾話
美麗的事物不單單是外表,它們身上時光雕琢過的痕跡,更令人珍惜。我喜歡鄉村,尤其是古色古香的歷史古村。第一次去井陘,在車上就能看見很多石頭砌成的古村民居,家家戶戶大門緊閉,很多民居已沒人居住,顯得有些蒼涼,如今,我才發現很多古村是明清時候的建築,有上千年的古槐,有百年的石頭街道。進入古村深處才愈發令人感到震撼。作為土生土長的石家莊人,我希望大家都能在周末閒暇的時間裡,走進井陘那些古村民居,去發現一個遠離世俗的世外桃源,這裡一切都是純天然的。沒有了車流的喧囂,忘卻了生活的煩躁。踩在高低起伏的青石板路上,穿行於千年村落的小巷中,去找回人生的意義,每個人都應該是幸福的,都有屬於自己的快樂時光。
這篇文章現在還不能收尾,因為井陘還有很多好吃的地方美食沒有推薦給大家呢,比如大石橋缸爐燒餅,井陘河東村的缸爐燒餅別具特色,因為地處天長鎮大石橋,被稱大石橋缸爐燒餅。
黃米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高,吃年糕不僅討個好彩頭,更要追求口味。每年過年的時候井陘的很多村民都會自己動手做好吃的黃米年糕來預祝來年有個好彩頭。
包皮兒面,包皮兒面是井陘一種特色小吃,做法也與其他地方不同。做包皮兒面,先把白面和成團,擀成圓餅狀,然後山藥面也和成麵團,再把山藥麵包在白面裡,就像包包子那樣,用擀麵杖壓平,最後切成麵條。
抿須兒,抿須兒,又叫「抿蝌蚪」,是井陘當地古老的一種麵食。做時將抿床架在開水鍋上,手持抿鋤將面塊用力往下推壓,抿面形如蝌蚪而得名。食時澆葷、素臊子皆可。
鹹食,鹹食同樣是井陘人在舊時候用於裹腹的美食之一,它的製作比較簡便,將麵粉加冷水、放鹽,再加入一些時令蔬菜攪拌起來,用餅鐺讓鹹食既要熟透又不至於發糊。攤鹹食的配菜品種很多,常見有蘿蔔、南瓜、西葫蘆等。
閒飯,顧名思義是指在農閒的時候吃的飯。把時令的瓜、菜、小米、玉米等混在一起兒煮,有條件的再放些雜麵條兒、綠菜葉兒。鍋裡的小米是不變的,而瓜菜是隨季節變化的。
有的吃,有的玩,有的逛,有的買,有古風古韻可品,有秀美景致可拍,這樣的井陘古村落,你可還喜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