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加入百合媽媽讀書會!
文|百合媽媽
2007年,朱丹因主持浙江衛視推出的歌曲爭霸節目《我愛記歌詞》,而被廣大觀眾所熟知,也一路走紅成為浙江衛視的當家花旦,之後還參加了多部電視劇的拍攝,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正值大紅大紫的她,卻悄無聲息地淡出了公眾視野。
2012年,朱丹在坐客談話節目《非常靜距離》時,自曝因主持壓力大,經常會莫名其妙地哭,提不起精神來,害怕化妝,犯了抑鬱症。
2013年,朱丹被曝在拍攝《繡春刀》的片場,會因為一段打戲拍不好而躲在一邊哭,脆弱得像個小孩子。
2013年5 月24日,在湖南衛視播出的《中國最強音》節目中,朱丹口播時將「湖南衛視」簡訊互動號碼,播報成了「浙江衛視」號碼,導致湖南衛視損失慘重,事後,朱丹便很少出現在節目中。
2015年12月4日,朱丹在北大演講失誤,之後流淚道歉,透露當初離開浙江衛視是因為不自信,沒法擺脫那個自卑的農村女孩。她說自己只學了發音卻發不好,心裡很空,扛不起期待和「一姐」稱號,於是她開始有抑鬱傾向,害怕上舞臺,背詞背不下來,所以最終選擇離開,還曾坦言一化妝就淚流滿面。
去年,朱丹在主持節目時也接連犯了多次低級錯誤,在現場叫錯嘉賓的名字,讓氣氛一度陷入尷尬。
就連在參加綜藝節目《做家務的男人》時,也因為自己詞不達意地秀恩愛,而把老公送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朱丹的表現讓喜歡她的觀眾非常失望,也非常不理解,一個在臺上笑面如花、那麼耀眼、優秀、前途大好的女孩子,怎麼也會抑鬱、也會出錯!
而看過朱丹自己創作的文化旅遊紀錄片《丹行線》的朋友,一定會有一種完全不同的感受,片中的她自然、優雅、深刻、動人,是個像風一樣的女子,節目設置得很有品質、力量,也很有格調,而她整個人也是敞開的、自在的、鬆弛的、享受的。
讓她自由自在地做事,她可以做得非常好,但如果加上某些限定時,她就會顯得缺乏力量或者不可避免地出錯。
其實,這個問題在許多人身上同樣存在,我認識一個孩子很聰明,學習成績也很好,所以,他的父母對他很滿意,從不對他做過多的要求,允許他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情,允許他自由安排時間,從未對他設置過規則,也從不監督和約束他。可是,一到正式考試,他就出各種狀況,各種嘔吐、頭暈、手心出汗等等,總之就是什麼都不對了。
(一個缺乏約束的孩子,內心只會是天馬行空、為所欲為地沒邊沒界,在面對目標性事件時,就會不知所措。)
我還認識一位熱愛寫作的朋友,他平時文章寫得很精彩,但只要是遇到約稿,或者是要求他寫一些特定主題的稿件時,他往往就會很煩躁,或者沒有信心、想要逃避,最後完成得總是差強人意。而據他所說,他的父母同樣是非常溫和有愛,對他沒有什麼要求的。
這種情形總是讓周圍的人為他們感到惋惜,也百思不得其解,當然,更重要的,這個問題也嚴重影響了他們的事業發展和生活幸福。
原因或許是多方面的,但在他們小的時候被情感忽視應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也就是說,他們的父母在他們小的時候,可能少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對他們自我約束能力的培養。
他們的父母可能非常溫和,也充滿愛心,卻對他們沒有要求,這樣的父母可能是非常受孩子歡迎,也讓別的孩子羨慕的父母,父母本身以及孩子,還有周圍人都不會意識到父母在其中的失職,以及對孩子情感的忽視。
他們為了讓孩子開心,為了避免家庭矛盾,或者他們壓根兒就沒有這方面的意識,他們極少要求孩子做該做的事,如果孩子在作業沒有完成的情況下就看電視、玩手機,他們可以包容;如果孩子在沒有做完該做的家務,就出去玩的情況下,他們也可以包容;當孩子該做的運動還沒有做就去休息的情況下,他們也不會說什麼。
他們以為自己是民主的父母,是在給到孩子足夠的自由與尊重。他們認為,放手不管孩子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卻不知道這恰恰讓孩子學會了如何放縱自己,如何逃避困難,而不是對自己負責。
沒有規則、沒有期望的教育,是一種對孩子的情感忽視,孩子無法學會強迫自己做一些該做或重要的事情。
當他們長大以後,在面對自己必須做的事情時就會感到無所適從,內心充滿了掙扎,根本不可能做好。
正如《被忽視的孩子》一書的作者喬尼絲·韋布博士所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注意到他擅長的部分,也要注意到什麼是對他最難的事情,並努力確保他能處理這些問題。
缺乏掙扎的童年固然可以讓一個孩子很好地面對生活,但前提是,生活中不會出現任何變數、不會出現任何不愉快、完全在他的掌控之內,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不可能生活得自由自在、隨心所欲,無論從事什麼行業,都會遇到目標要求,比如,做出什麼成果或者達到一個什麼目標。這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很正常的事情,或者說也會有一些掙扎,但是可以克服的事情。
而對於這樣的孩子來說,卻是十分痛苦與煎熬的,他們總是選擇逃避,也會對自己缺乏信心,認為自己懶惰、拖延,沒有自律能力去完成。
百合媽媽寄語:
按原則行事、遵守規則是一個成年人生存必備的能力,能夠做到自我約束和堅持,是一個成年人所應該必備的品質。
孩子的生活需要經歷挑戰和不可控,父母要設立一些必要的規則讓孩子去碰撞、掙扎,讓孩子有機會學習如何強迫自己做那些不想做、卻必須做且重要的事情,幫助孩子從小內化成必備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