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求式血性鬥魂是中國武術榜樣
泰拳王播求《崑崙決》大賽被對手「爆頭噴血」的照片熱傳,很多國人因「暈血症」感到不適,看慣了小鮮肉和大奶妹的網際網路民眾一時消化不了如此震撼、如此慘烈的場面。——曾幾何時,對於魯迅筆下的「圍觀愛好者」來說,英雄的血不如一抹番茄醬;到了該改變的時候了,謳歌最硬實的骨頭、最堅韌的筋肉和最滾燙的血!
所謂肘過如刀,當播求第一回合頭部被俄羅斯暴君德扎涅夫劈出兩道深深的口子,他卻愈加勇猛地投入戰鬥,沒人知道,噴出的血有多少來自外在創傷,又有多少來自血脈噴張的內在湧射!筆者上一次看到如此壯麗而慘痛的噴血,還要追溯到梅爾吉普森電影《啟示錄》,一位瑪雅鬥士頭顱上被戰斧劈開……賽後,有人試圖將播求抱起,但因滿地鮮血,擂臺太滑而無法完成!
戰鬥到最後一滴血!播求賽後一度因失血過多昏厥,而他的對手德扎涅夫也出現了休克現象,為了榮譽、為了拳迷,為了摯愛的搏擊運動,二位勇者選擇了死磕到底。——安於現狀、死要面子的中國武術最匱乏的恰恰是這種骨氣與血氣!傳統武術講究裝模作樣的「文打」,而國內某些搏擊賽事則是避戰高手、專挑弱者的忽悠把戲。
「暴力理論家」諾曼-梅勒以著作《裸者與死者》聞名,在《打鬥》中他記載了阿里和福爾曼的叢林之戰。尼採有言,所有文學吾愛以血書者;梅勒則說,所有競技吾愛以血戰者!梅勒鍾愛拳擊與格鬥:「我一生中看到過很多壯景,而當一名拳擊手挨到重拳卻巋然不倒,濺起的汗珠和血滴瀑布水霧般從天而降,我徹底被這項勇敢運動徵服了,我現場見證了最壯麗的場面。」
梅勒甚至用「熱血」來詮釋「美國夢」和「美國精神」,他極度推崇硬漢形象:「男子氣概既不是一件能隨隨便便就穿的鬥篷,也不是生活中能隨隨便便就扮演的角色。那是骨血裡的東西!」
大清帝國生死存亡的關頭,曾國藩臨危受命蕩平了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為滿清政府成功續命,而曾文正公的殺手鐧就是「湘軍」。湘軍多來自湖南偏僻山區,奉行「忠義血性」,以死戰到底為己任。而民國亂世湘西作家沈從文提出靠「原始蠻力」救國;同樣來自湖南的毛澤東更是奮筆疾書:「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苟野蠻其體魄矣,則文明之精神隨之。」
有趣的是,又雙叒叕是湖南人,著名學者易中天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執拗的「霸蠻精神」,因其理念核心完美契合了大國崛起的中國。
「血性蠻力」、「慷慨豪情」、「鐵骨錚錚」、「不屈鬥魂」等等尚武情懷,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有著重大意義。崔健說,我們的病就是沒有感覺。當今現代文明病多種多樣,軟骨病、麻木症、媚俗癖、失心瘋,究其原因,就是缺少直面挫折痛苦、勇於挑戰一切的「霸蠻之氣」!
泰拳選手運動壽命普遍不長,33歲的播求再也不是一腳踢斷芭蕉樹的不敗王者,但面對比自己年輕11歲的頂級勁敵,仍然硬碰硬、實打實的肉搏,贏要贏得漂漂亮亮,輸也要輸得轟轟烈烈!
但願播求的血沒有白流,讓某些中國傳統武者和某些搏擊賽事知恥而後勇,敢於登上擂臺,敢於挑戰世界最強敵。小而言之,血性播求是所有中國搏擊人的學習榜樣;大而言之,吾國與吾民也需要給播求式鬥士點讚的尚武正氣。
大公體育特約評論員 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