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藍字"聚焦上猶"了解家鄉大小事!
——以上為贊助商廣告——
如今,百歲老人已不稀罕,但夫婦雙雙百歲仍健在的確實不多見。在上猶縣梅水鄉竹山村,有一對百歲老人田日齋和劉桂香相濡以沫,攜手83載,走過白金婚,跨進橡樹婚,盡享天倫之樂,擁有和睦美滿的大家庭。近日,筆者走進這對百歲老人的家,看到兩位正肩靠肩坐在飯廳裡看報。
舉案齊眉 攜手八十三載
百歲老人田日齋、劉桂香都生於1917年,今年均為101歲。兩位老人一生辛勤勞作,育有三兒三女。現在耳不聾,眼不花,生活仍能自理,過著自由自在的晚年生活。
平時午飯後,田日齋都會翻開雜誌或報紙看看,劉桂香則陪伴在他身邊,樂當他的鐵桿聽眾。兩位老人不隨意打攪孩子們的生活,不刻意要求子孫們的陪伴,身體力行,日子雖平淡如水,卻飽含濃鬱的愛意。
田日齋68歲的大兒媳說:「兩老超級默契,什麼時候都恩愛如初,從我嫁到田家,就沒見過他們紅過臉。」
「我吵不起來,因為他有副好脾氣,他沒罵過我,我也沒罵過他,怎麼能吵得起架呢?」劉桂香說。
「是呀,我不舒服,她心裡也不好過,我不想吃飯,她守在床前心裡干著急,疼著我呢!」聽到丈夫這麼一說,劉桂香有點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此時,細心的田日齋看到妻子的頭髮被風吹亂了不少,連忙拿起梳子幫劉桂香梳了梳,雖然動作有些笨拙,卻十分輕柔。
去年,兩位老人百歲生日時全家人的合影。
五世同堂 幸福和睦
如今,田日齋家已是五世同堂,兒孫繞膝,兒女們平均年齡60多歲,一家子和和美美,大大小小共有68人。
俗話說:「樹大分杈,兒大分家」。田日齋的3個兒子,雖然都已分家,但他們分家不分心,每當家庭有事或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是聚到一起共同商量解決。兄弟隔三差五地給老人送些好吃的,陪他們說說話,關注他們的身體狀況。前幾天,老父不小心摔傷住院,兄弟三人爭著在醫院照顧父親,都想多分攤些醫藥費。家庭成員之間相互謙讓、互相理解,從不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計較,都本著以和為貴的態度對待對方。
夏天睡覺前,兒孫們早早就點燃蚊香給老人驅趕蚊子;冬天,兒媳們時常給老人灌滿暖水壺,年年都要給兩老添置衣服。連出外務工的孫輩們都不會忘記給兩老打電話報平安,說悄悄話,捎好吃的。劉桂香說:「兒孫們對我們很孝順,我和老頭子的營養品一年到頭都吃不完,我們知足囉!」
談起夫妻倆的感情,田日齋回憶了3年前秋天的一件事。當時,妻子外出時摔了一跤,腿骨骨折,雖然有許多子孫在劉桂香左右伺候,可他不放心,一直在醫院陪護,直至妻子骨折癒合和康復出院為止。深知兒女及孫輩工作繁忙,田日齋便說:「你們該幹什麼的都幹什麼去,不要影響工作,照料病人有我就可以。」大女兒說,父親一人獨自在醫院照料著母親的生活起居,孩子們插手都插不進,讓人佩服,讓人動容……
關愛呵護 幸福廝守
和許多中國傳統農民一樣,田日齋夫婦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們很少出遠門,甚至很少離開村子。10年前,二老曾一同到過嫁到河南的大女兒家,這是他們離家最遠的一次旅行。「出了門才知道,咱中國這麼大,坐了幾天幾夜的火車。」田日齋回憶起那次遠行仍記憶猶新。
大兒子田允玉說:兩老一直愛吃米飯,生活條件改善後,餃子、麵條、米飯等換著吃。吃的菜都是自己種的,種啥吃啥,像豆角、茄子、南瓜等,蔬菜自給有餘。
田允玉告訴筆者:「父母飯量都很好,但只吃八分飽,即使桌上擺了很多愛吃的菜,兩老都是吃到八分飽時就撂筷子,而且晚飯只吃三分飽。吃完晚飯後,兩老和晚輩們坐在一起看會兒電視,9點前就會上床睡覺,一覺睡到第二天天亮。老人很少失眠,睡得香。」
在二兒子田允元看來,父母的長壽也許跟良好習慣有關,如兩老比較愛乾淨,勤打掃,勤洗澡。他覺得父母的愛情沒有山盟海誓,有的只是暖心的問候和平凡的相守。三兒子田允油表示認同:「在日常生活中,兩老都不離不棄,互相感恩,相互分享,從未把對方的付出看作是對方應該做的事。母親每天給父親打洗臉水,每天陪他看雜誌或報紙。」
田日齋11歲的玄孫田翕悄悄地告訴筆者:「受老祖宗的影響,家裡人都不會因為照料老祖宗的時間長短而計較。」
田日齋夫婦不僅是這個大家庭的福星,還是竹山村的壽星,是人人羨慕的「寶貝」。當地村幹部經常登門看望,為老人送書報、送溫暖,黨和政府、社會的關懷讓老人感到越活越年輕,越活越開心。
田日齋是兩紅後代,曾擔任過30多年的生產隊隊長,夫妻倆都是勞動模範。他們一生與世無爭、勤勞樂觀、不倚老賣老、身體力行地參與公益事業,這也許就是老人的長壽之道和親情密碼。這是鄰居們對兩位老人的評價。
來源:贛南日報、朱立煌 文/圖
▌投稿、廣告、合作:18162170666(微信同號)
點擊【閱讀原文】免費發布消 息,上猶人自己的平臺,找工作找對象找房子二手車,盡在聚焦上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