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興國11月23日消息(記者王一凡 通訊員管恩娜)「扶貧既要扶志更要扶智,一個步驟都不能缺,需要我們廣大幫扶幹部充分發動群眾,共同消除思想上的貧困頑疾和行動上的貧困障礙,智志雙扶,徹底拔出窮根,才能推動脫貧事業取得根本性的成功。」這是興國縣菸草專賣局駐高興鎮黃群村幫扶幹部李陽春寫在工作記錄本上的一句話。
李陽春的貧困戶有11戶、52人,佔黃群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的10%。從到村裡的第一天起,他就一直謀劃著如何讓這10%的貧困群眾早日實現脫貧摘帽。在扶貧過程中,李陽春始終秉承「幸福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原則,積極宣傳黨的扶貧政策,牢牢把握「精準」二字,深入了解所幫扶貧困戶的情況,分類管理,因戶施策,精準發力,帶領群眾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黨為我送來一個好兒子!
「勤快」「細心」是黃群村五保戶張英明對幫扶幹部李陽春的評價。
張英明早年受到妻子、兒子相繼離世的沉重打擊,對生活失去了希望,整日酗酒,導致現在常年臥病在床,與他為伴的就是一臺吱吱作響的老式收音機。
走進張英明的家裡,沒有看到髒亂差的現象,反而乾淨整潔。「李陽春隔兩天都會來一次,打掃衛生,買菜,跟我聊天,勸我少喝酒,鼓勵我向前看,跑上跑下幫我申請長期臥床補助、光伏發電分紅,加上養老金和低保,我一年下來有1萬多收入。」掰著指頭數著自己的收入,張英明心裡也逐漸亮堂了起來。
有次張英明那臺老式收音機不出聲了,可把他急壞了,李陽春知道他對這臺收音機寶貝的很,趕緊送到店裡檢查維修。經過一番檢查,確定收音機光榮下崗了,考慮到張英明長期臥床,收音機是他解悶的主要工具,李陽春當即為他更換了一臺新式收音機,按照當下老年人的喜好下載了很多戲劇曲子,並手把手教會張英明如何使用。
如今,張英明最喜歡聽的還是《智取威虎山》經典片段,伴隨著曲子還能揮舞兩下,心情不再沉悶,酒也喝的少了,平和享受生活,每次見到李陽春都會叨念:「多虧了你的幫助和照顧,我才能有這麼好的生活環境可以安享晚年,你是共產黨送給我的好兒子呀!」
不能讓娃娃沒書讀!
連永元早年因缺技術致貧,近年來,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學到了水電安裝的技術活,日子越過越紅火,在縣城周邊的金葉新村購置了一套新房並於2019年8月份搬遷入住。本來喬遷是喜事,連永元卻為此發起了愁。原來是連永元的小女兒今年本應該上一年級,眼瞅著9月份要開學,但戶口還在黃群村,無法進入縣城學校讀書。幫扶幹部李陽春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與駐村扶貧第一書記彭劍到興國縣教育部門溝通協調,及時解決了貧困戶連永元小女兒就近讀書的問題。
9月份連永元的小女兒背上書包走進了紅軍子弟小學, 連永元逢人便說,「多虧了彭書記和李陽春幫助,總算把娃娃讀書的事解決了,還享受了國家貧困教育補貼,高興呀!這下我也能安心工作了,希望娃娃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好好讀書,長大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這日子有奔頭!
均竹組貧困戶袁國平小時候因腿部受傷致殘,無法從事體力勞動,在幫扶過程中,李陽春從實際出發,引導和鼓勵他發展小規模養殖產業。借著產業獎補政策的東風,從去年開始,老袁就養起了5頭牛和30隻雞,發展起了自己的小產業。說起去年的收入,老袁激動之情溢於言表:「現在國家政策好呀,我的5頭牛產業獎補都有5000元,我還有30隻雞、3畝水稻、1畝紅薯,銷路都很好,光我自己收入就有三四萬元。我妻子常年在臍橙基地打工,一天80-120元,年收入也不錯,出門就有工作,方便的很!我們家的日子也在向小康生活邁進了,有奔頭!」
「老袁自發脫貧意識很強,充分發揚了身殘志堅的精神,在他的帶動下,周邊貧困戶也動了起來,都發展起了自己的產業,袁桂榮養了3頭牛,袁隆林養了2頭牛,鄧昌沅有一畝魚塘、100隻雞,謝芬芳種了2畝油茶……」李陽春說起扶貧產業來如數家珍,「別看產業小,作用可不小,也從側面表明我們的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徹底改變了,群眾動起來了、參與進來了,才能有效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真脫貧、脫真貧的目標也實打實的落地了。」
近年來,在李陽春和廣大幫扶幹部共同努力下,高興鎮黃群村立足實際,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積極發展產業,創建扶貧車間,幫助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脫貧之路。2019年黃群村被評為「興國縣第十六屆文明村鎮」,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從106戶449人降至3戶11人,貧困發生率從20%降至0.56%,成功實現了整村高質量脫貧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