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春:幸福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2020-12-28 央廣網

央廣網興國11月23日消息(記者王一凡 通訊員管恩娜)「扶貧既要扶志更要扶智,一個步驟都不能缺,需要我們廣大幫扶幹部充分發動群眾,共同消除思想上的貧困頑疾和行動上的貧困障礙,智志雙扶,徹底拔出窮根,才能推動脫貧事業取得根本性的成功。」這是興國縣菸草專賣局駐高興鎮黃群村幫扶幹部李陽春寫在工作記錄本上的一句話。

李陽春的貧困戶有11戶、52人,佔黃群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的10%。從到村裡的第一天起,他就一直謀劃著如何讓這10%的貧困群眾早日實現脫貧摘帽。在扶貧過程中,李陽春始終秉承「幸福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原則,積極宣傳黨的扶貧政策,牢牢把握「精準」二字,深入了解所幫扶貧困戶的情況,分類管理,因戶施策,精準發力,帶領群眾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黨為我送來一個好兒子!

「勤快」「細心」是黃群村五保戶張英明對幫扶幹部李陽春的評價。

張英明早年受到妻子、兒子相繼離世的沉重打擊,對生活失去了希望,整日酗酒,導致現在常年臥病在床,與他為伴的就是一臺吱吱作響的老式收音機。

走進張英明的家裡,沒有看到髒亂差的現象,反而乾淨整潔。「李陽春隔兩天都會來一次,打掃衛生,買菜,跟我聊天,勸我少喝酒,鼓勵我向前看,跑上跑下幫我申請長期臥床補助、光伏發電分紅,加上養老金和低保,我一年下來有1萬多收入。」掰著指頭數著自己的收入,張英明心裡也逐漸亮堂了起來。

有次張英明那臺老式收音機不出聲了,可把他急壞了,李陽春知道他對這臺收音機寶貝的很,趕緊送到店裡檢查維修。經過一番檢查,確定收音機光榮下崗了,考慮到張英明長期臥床,收音機是他解悶的主要工具,李陽春當即為他更換了一臺新式收音機,按照當下老年人的喜好下載了很多戲劇曲子,並手把手教會張英明如何使用。

如今,張英明最喜歡聽的還是《智取威虎山》經典片段,伴隨著曲子還能揮舞兩下,心情不再沉悶,酒也喝的少了,平和享受生活,每次見到李陽春都會叨念:「多虧了你的幫助和照顧,我才能有這麼好的生活環境可以安享晚年,你是共產黨送給我的好兒子呀!」

不能讓娃娃沒書讀!

連永元早年因缺技術致貧,近年來,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學到了水電安裝的技術活,日子越過越紅火,在縣城周邊的金葉新村購置了一套新房並於2019年8月份搬遷入住。本來喬遷是喜事,連永元卻為此發起了愁。原來是連永元的小女兒今年本應該上一年級,眼瞅著9月份要開學,但戶口還在黃群村,無法進入縣城學校讀書。幫扶幹部李陽春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與駐村扶貧第一書記彭劍到興國縣教育部門溝通協調,及時解決了貧困戶連永元小女兒就近讀書的問題。

9月份連永元的小女兒背上書包走進了紅軍子弟小學, 連永元逢人便說,「多虧了彭書記和李陽春幫助,總算把娃娃讀書的事解決了,還享受了國家貧困教育補貼,高興呀!這下我也能安心工作了,希望娃娃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好好讀書,長大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這日子有奔頭!

均竹組貧困戶袁國平小時候因腿部受傷致殘,無法從事體力勞動,在幫扶過程中,李陽春從實際出發,引導和鼓勵他發展小規模養殖產業。借著產業獎補政策的東風,從去年開始,老袁就養起了5頭牛和30隻雞,發展起了自己的小產業。說起去年的收入,老袁激動之情溢於言表:「現在國家政策好呀,我的5頭牛產業獎補都有5000元,我還有30隻雞、3畝水稻、1畝紅薯,銷路都很好,光我自己收入就有三四萬元。我妻子常年在臍橙基地打工,一天80-120元,年收入也不錯,出門就有工作,方便的很!我們家的日子也在向小康生活邁進了,有奔頭!」

「老袁自發脫貧意識很強,充分發揚了身殘志堅的精神,在他的帶動下,周邊貧困戶也動了起來,都發展起了自己的產業,袁桂榮養了3頭牛,袁隆林養了2頭牛,鄧昌沅有一畝魚塘、100隻雞,謝芬芳種了2畝油茶……」李陽春說起扶貧產業來如數家珍,「別看產業小,作用可不小,也從側面表明我們的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徹底改變了,群眾動起來了、參與進來了,才能有效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真脫貧、脫真貧的目標也實打實的落地了。」

近年來,在李陽春和廣大幫扶幹部共同努力下,高興鎮黃群村立足實際,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積極發展產業,創建扶貧車間,幫助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脫貧之路。2019年黃群村被評為「興國縣第十六屆文明村鎮」,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從106戶449人降至3戶11人,貧困發生率從20%降至0.56%,成功實現了整村高質量脫貧摘帽。

相關焦點

  •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 「把幸福裝進檔案」系列微紀錄片第二集...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 「把幸福裝進檔案」系列微紀錄片第二集:《一個都不能少》 2020-12-14 18: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教育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全縣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100%、鞏固率達99.89%,建檔立卡貧困學生輟學率為零;全縣152名輕度殘疾兒童全部在學校就讀,對33名不適合或者不能到學校就讀的重度殘疾兒童實施送教上門服務,實現了義務教育階段適齡殘疾少年兒童就近入學零拒絕、全覆蓋;為236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辦理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
  • 小康路上 一個也不能少
    鮁魚圈區以高質量發展回應人民新期待,一幅為人民謀幸福、讓生活更美好的渤海濱城絢麗畫卷徐徐鋪展。他叫寧德寬,有著20多年葡萄苗木種植經驗,在熊嶽鎮郭屯村很有名氣。現在,寧德寬除了研究種植苗木新技術外,他每天還在努力「吸粉」,成為一名直播帶貨「主播」。
  • 《一個都不能少》:直面扶貧路上的最後一公裡
    前不久,正在央視播出的《一個都不能少》在硬核立意、高燃故事的呈現等方面都可圈可點,為當下扶貧題材電視劇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處處讓人感受到主創團隊創作主旋律作品的情懷。因此,《一個都不能少》是一部真正稱得上「進階」的扶貧題材劇。當然,再好的立意也離不開好的故事去演繹。《一個都不能少》的好故事形態離不開人物「2+3+3」的獨特設計。
  • 【決勝2020】凝心聚力奔小康 幸福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幾天的採訪下來記者深切地感受到,每個貧困家庭都有著不如人意的經歷,但他們中有很多都是通過自身努力奮鬥,政府再扶一把、幫一下,逐漸走出貧困,走向幸福的小康生活。接下來我們來認識這幾位主人公,看一看他是如何在脫貧路上自強不息、堅定前行的。我想過得更好,所以我要比別人更努力!
  • 幸福路上「一個也不能少」 西湖區多措並舉幫扶「折翼天使」
    王偉夫妻兩都是殘疾人,前年家裡喜添二寶,但兩口子都失業在家,生活陷入困境。自他們一家搬到墩蒔家園小區後,三墩鎮墩和社區持續關注著這一家子,想盡一切辦法幫助他們解決困境。最讓王偉感動的是社區幫助兩個孩子申請到每月4000餘元的困境兒童補助。不僅如此,社區一有適合的臨時性工作就推薦給王偉及愛人,此舉增加了他們的家庭收入。王偉表示,目前生活得到來自政府的保障還能略有結餘,感到十分幸福。
  • 「我的扶貧故事」幸福路上一個也不能少丨長順縣廣順鎮立木村網格...
    2019年7月6日,頂著火熱的太陽,在我的帶領下,組上在家的所有群眾都積極地參與到組上衛生清掃中。有的負責清理道路、有的負責清掃垃圾、有的負責清運垃圾,整整一天,村裡的垃圾無影了,道路乾淨了,村民們笑了。大家約定,不能再隨地亂扔垃圾,看到路上有垃圾要自覺清掃,因此組上的衛生到了質的提升。
  • 團蒙城縣委組織觀看《扶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警示教育片
    團蒙城縣委組織觀看《扶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警示教育片 2020-05-26 11:35:44   來源:安青網
  • 為了一個都不能少 ——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宣傳工作綜述
    《一個都不能少》拍攝完成後,張掖市在蘭州舉行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時代精神影視劇目創作情況新聞發布會,向全國媒體詳細介紹了《一個都不能少》劇目,藉助全國、全省各級媒體宣傳該劇。該劇首播前,省委宣傳部下發通知,要求各市州幹部群眾積極收看《一個都不能少》,全省各級媒體聚焦宣傳《一個都不能少》。
  • 《幸福路上不能缺席》正式上線
    《幸福路上不能缺席》正式上線《幸福路上不能缺席》是由白銀市稅務局聯合白銀市廣播電視臺共同攝製的微電影正式上線。時代變革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微電影《幸福路上不能缺席》就是通過小人物的故事,展現了白銀市稅務幹部近年來為當地脫貧攻堅所付出的努力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丨中國石化: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日前,中國石化發布《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中國石化助力脫貧攻堅文志》(以下簡稱《文志》),生動再現了中國石化高質量推進精準扶貧的奮鬥歷程。記者了解到,自1988年以來,中國石化積極投身扶貧事業,全系統累計投入幫扶資金超24億元。
  • 新疆軍區某裝甲團的扶貧故事:致富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請看脫貧攻堅路上的中國軍人身影。——編者致富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新疆軍區某裝甲團助力駐地寧家河村、卡子灣村脫貧攻堅紀事袁凱、羅金栓、錢瑛、李書義 攝影報導新疆軍區某裝甲團駐地有兩個村,一個是卡子灣村,一個寧家河村
  • 歌聲揚海外——阿聯拍攝《一個也不能少》MV
    歌曲《一個也不能少》充分表達了殘疾兄弟姐妹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同奔小康的殷切期盼,展現了他們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歌詞敘事曉暢、情深意長,歌曲溫暖人心、催人奮進。歌聲揚海外,近日阿聯官方選用《一個也不能少》為背景主題曲,拍攝了歌曲MV。MV一經播出,深受當地群眾喜愛,成為阿聯近期網絡熱門話題。
  • 張交會與您相約「一個都不能少」
    《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少》劇照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全程在張交會舉辦地甘肅張掖取景拍攝的2020年首部亮相螢屏的「脫貧攻堅」題材作品《一個都不能少》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3月17日起每晚8時,《一個都不能少》央視一套兩集連播。
  •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湖南日報數字報刊
    肖洋桂  劉傑 葉子禎 謝玉竹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澧縣堅決落實醫療保障、居民養老保險政策,並構建覆蓋全縣的多元化社會救助體系,強化就業扶貧,「輸血」「造血」相結合,不斷築牢防止返貧防線。
  • 江光國:一個都不能少
    很遺憾,推開門,視線裡只有一個矮矮的冰箱、破舊不堪的沙發、骨折的桌椅,這些,就是14歲女孩美琳的家。美琳的人生在2019年的春天,仍未在上一個冬天的嚴寒中回過神來。其實,多年以來她似乎就與春天不曾相遇,是從爸爸出走留下孤兒寡母的那一年開始嗎?記憶都是夢魘,半夜驚醒,身邊還有一個精神恍惚的媽媽。
  • 幸福路上一個都不能少——西安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紀實
    而多次的入戶幫扶,李海民家的種植、養殖等樣樣都搞得風生水起。全家年人均純收入從2016年的2089元,增加到如今1.2萬餘元,不但自己脫了貧,還被評為 「藍田縣十佳勵志貧困戶」。產業是脫貧的治本之策。近年來,西安市按照「把貧困戶嵌入集體經濟,把貧困戶脫貧產業嵌入產業鏈條,強化利益聯結機制,提高貧困戶生產資料參與度,提高貧困戶增收能力」的思路,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持續推進「十百千萬」產業扶貧工程,重點發展獼猴桃、奶山羊、石榴等10個扶貧主導產業,積極推進食用菌、草莓等小眾特色產業,目前全市每個貧困村都有主導產業,每個貧困戶都有增收產品,基本形成了以大帶小、大小互促的產業扶貧格局。
  • 全面小康路上 一個都不能少
    「兩不愁三保障」織牢百姓「幸福網」    「讓貧困人口不住危房」是中央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攻堅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也是我市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工作的底線要求。截至2020年11月底,我市危房改造已經全部完工,受惠農戶可以在更有安全保障的「新房」裡喜迎新年。除了住房保障,我市農民特別是困難群體在義務教育和基本醫療方面也得到有效保障。
  • 委員風採|丁海燕:奔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村民胡海群這樣形容:全村沒一間新房,村裡小夥子去相親,人家一聽村名就搖頭,想跟女方說上幾句話都難。2015年,市水務局選派局工會主席丁海燕到賀家塬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想要做好群眾的工作就得一家一家走,就要把每一戶的情況都掌握得清清楚楚,這樣才能讓老百姓脫貧。這是丁海燕一直以來堅守的扶貧原則。
  • 內鄉縣王場中心小學:心繫貧困學子,一個都不能少
    為了確保「教育扶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紮實開展教育扶貧工作,12月22日,南陽市內鄉縣王場中心小學校長楊景結合前期扶貧工作,組織全體教師再一次積極行動起來,對學校建檔立卡學生家庭進行入戶走訪活動。走訪活動開始前,扶貧專幹朱紅彥主任再一次召集全體教師召開培訓會,對國家教育扶貧政策進行再一次解讀,確保每位老師對教育扶貧政策了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