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去「精靈寶可夢」這個讓懷舊黨多少有些不知所措的譯名本身,屬於遊戲內容的,一些與從前民譯相悖的翻譯,也引起了一些討論。
近日,Pokémon Go 火得一塌糊塗,許多人借著這個質量上佳的 VR 遊戲撿起了童年記憶,又當了一回坐在電視前兩眼放光等著「寵物小精靈」動畫播放的天真小盆宇。就在今天,該遊戲日服也將開放——沒有澳、新 VPN 的同學,這回不妨試試暢遊日服,不必等官方通告了,先把日本 VPN 搞到手再說才對,反正日服一定要開的,你說是不是?
然而,不管我們日常中將 Pokémon Go 稱為「神奇寶貝 GO」「口袋妖怪 GO」抑或「去吧!寵物小精靈」,可以確定的是這些翻譯都是不正確的。不管這一遊戲最終會否引進中國,愛好此系列的玩家,都有必要知道其官譯的不同尋常之處。
何為「寶可夢」
除了那些只在童年時代接觸「寵物小精靈」的多數人,那些自始至終都熱愛該系列、尤其關注遊戲主系列的玩家明確知道,在今年 11 月 18 日,該系列第七世代主系列「精靈寶可夢日/月」將正式發布。順帶一提的是 7 月 16 日已經開啟預售了。
七世代對於中國玩家有重大意義,因為雖然寵物小精靈動畫引入中國由來已久,但主系列的正式簡體中文版,到了日/月卻是頭一遭。而遊戲主系列最終確定的中文名稱,則是「精靈寶可夢」——這一名稱並非臨時決定的,早在數年前,該系列的簡體中文正版授權早都已經是「精靈寶可夢」了。
很多人都覺得「精靈寶可夢」譯名莫名其妙。要想正確地理解這個譯名,有必要回顧從前那些「沒那么正式」的譯名。
「寵物小精靈」這一譯名起源於香港地區的翻譯,而大陸在引進動畫時沿用了這一名稱。相應的,「神奇寶貝」則是臺灣地區的翻譯。這兩個翻譯在非硬核玩家尤其兒童群體中流傳最廣,因為「寵物」「精靈」「神奇」「寶貝」等詞都相當可愛,有著濃烈童趣。
至於在硬核玩家中流傳較廣的「口袋妖怪」譯名,則明顯是不太適合兒童群體的。然而這一譯名其實在很多簡體中文出版物中獲得了授權,在遠長於最終官譯「精靈寶可夢」的時間裡,「口袋妖怪」可說是大陸地區最正式的名字。
提問!「妖怪」算怎麼回事,這麼童趣的玩物怎麼能是「妖怪」呢?然而,了解神奇寶貝遊戲歷史的玩家都知道,神奇寶貝「ポケットモンスター」「Pocket Monster」這一原名(簡稱「ポケモン」「Pokémon」),本意就是「裝在口袋裡的魔獸」。因此,「妖怪」這個詞不僅是合理的,更是官譯「寶可夢」三字的來源。
在遊戲背景中,由城都地區(二世代一周目地圖)的圓柑果實製作的精靈球出現之前,神奇寶貝本來就被稱為「魔獸」(日文︰魔獣,英文︰magical creatures)。精靈球出現之後,由於膠囊化的精靈球允許訓練師將精靈縮小裝在口袋裡,他們就被稱為「口袋裡的魔獸」「Pokémon」了,也即「寶可夢」。
因此,官譯中帶有「寶可夢」字樣,恰如其他語言版本同樣帶有「不明就裡」的「Pokémon」字樣,是品牌的絕對象徵。而沿用「精靈」一詞,一方面是為了照顧低幼玩家,一方面則是為了遊戲本身內容的翻譯——畢竟,遊戲裡大量出現「寶可夢」一詞多少令人撓頭,「精靈球」譯作「寶可夢球」,甚至「你抓到了一隻寶可夢」等說法還是略顯滑稽了。
至於寶可夢音譯的本身,其實很好理解。這三個字正如「寵物小精靈」「神奇寶貝」,是比較輕快、活潑的字樣,適合低幼玩家。相比之下,曾經的正式譯名「口袋妖怪」未免太硬核了,故遭到棄用也符合品牌戰略。
那誰,你變了
官譯大法好!然而,正如許多遊戲的官譯都「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如英雄無敵系列從 6 世代開始的官譯水平明顯不如從前的民譯,再如上古捲軸 5 官譯則是直接借用了民譯文本),刨去「精靈寶可夢」這個讓懷舊黨多少有些不知所措的譯名本身,屬於遊戲內容的,一些與從前民譯相悖的翻譯,也引起了一些討論。
不得不承認的客觀事實在於,如今的官譯沿用了當年絕大多數的民譯,非常照顧老玩家的感受。但是,也有一些民譯可能因為過於曲解了官方設計原案,而遭到輕微、或大幅度的修改。這些修改是比較有原則的,基本可以稱得上「有跡可循」。
先不多分析了,就讓我們先來看看那些惹禍的精靈名稱吧!篇幅有限,我僅列舉一世代 151 圖鑑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翻譯修改。至於那些沒列舉的,大家知道大多數其實根本沒改就可以了。
全國圖鑑 #012 巴大蝶 バタフリー Butterfree
看出細膩的差別了沒?毛球的野爹(劃掉)怎麼從蝴變成蝶了!當然,這一翻譯改得其實比較合理,中文語境中很少單獨稱「蝴蝶」為「蝴」,而單獨稱「蝶」還是很常見的。我廠的另一位編輯 Chaos 還調侃說從前的「巴大蝴」總讓人覺得是「八大胡」,神似麻將術語,令人捧腹。
全國圖鑑 #014 鐵殼蛹 コクーン Kakuna
這東西曾經叫鐵殼昆,其實比起現在的官譯,以前的更莫名其妙是吧……所以我才說官譯還是很有原則的。
全國圖鑑 #018 大比鳥 ピジョット Pidgeot
這個名字可能會有很多玩家吐槽了!比雕多麼好聽,大 B 鳥(霧)是怎麼回事!當然,這一修改恰恰說明了,在原始設定上比雕不是「雕」,而是相對溫和的生物。其實從其第一形態波波的介紹便可看出端倪:「波波很溫和,會儘量迴避戰鬥。當它遇見敵人會躲避,或製造煙霧並藉此逃跑。波波會隱藏在草叢中尋找小蟲。」
這一家子壓根兒就不是猛禽,翻譯成「雕」在當年可能是翻譯老師借鑑日文發音的神來一筆。話說回來 80 的物攻種族值怎麼好意思自稱猛禽,瞧瞧人家自殺鳥(劃掉)
全國圖鑑 #049 摩魯蛾 モルフォン Venomoth
不僅巴大蝴,毛球的親爹(劃掉)末入蛾也遭一大改。這一改動體現了官譯的又一原則:儘量去除莫名其妙的翻譯,使譯名符合正常的中文習慣。而「末入蛾」這個可以說結合了音譯與意譯,但多少有些四不像的翻譯,便統一為純粹的音譯「摩魯蛾」了。
全國圖鑑 #061 蚊香君 ニョロゾ Poliwhirl
全國圖鑑 #062 蚊香泳士 ニョロボン Poliwrath
曾經的「蚊香蛙」一家遭遇如此巨大的修改,令很多人不得其解。但這一修改與「比雕」的修改類似,其實是使錯誤的譯名符合官方設計的原案。一個許多人沒有注意到的細節是,在圖鑑「分類」中,蚊香蛙、快泳蛙和他們的前身蚊香蝌蚪(以及五世代的圓蝌蚪)一樣,是屬於「蝌蚪寶可夢」,而非牛蛙君一樣的「蛙寶可夢」!
生活在城市裡,缺少對小動物的觀察,可能很多人已經忘記了現實中蝌蚪到蟾蜍的發育過程。其實,從形態本身也可以看出,蚊香君和蚊香泳士更像是褪去了尾巴、成熟過程中的蝌蚪,而稱其為成體的蛙,實在過於勉強了。不信我們可以對比下牛蛙君這個真正的成體:
差別還是非常明顯的……
全國圖鑑 #080 呆殼獸 ヤドラン Slowbro
同理,呆河馬的民間翻譯,雖然形象上十分恰當,但實在太違背官方設計原意了。呆殼獸的設計靈感,更像是日本妖怪傳說中的某些妖怪,在此不再贅述。反正不能是河馬,寶可夢世界的河馬都是生活在沙漠裡的(劃掉)
全國圖鑑 #091 刺甲貝 パルシェン Cloyster
在一世代還沒有鋼屬性寶可夢(嚴格來說一世代時小磁怪一家還是純電氣屬性,雖然防禦力不低),翻譯老師隨手給個「鐵」字可以理解。但鋼屬性出現以後,「鐵甲貝」譯名確實不太合適了(雖然防禦力很高)。
全國圖鑑 #096 催眠貘 スリープ Drowzee
全國圖鑑 #097 引夢貘人 スリーパー Hypno
素利普一家的改動則是我不太贊同的。貘這個字對於小朋友本來就很不友好,而在中國地區,貘也不是一種被小朋友熟知的動物,當年的翻譯老師應該也是考慮到這個問題,而選擇了比較萬金的音譯。現在官方明確貘的設定,催眠貘多少還能接受,引夢貘人這個名字……感覺會嚇到小朋友吧,獵奇程度就要爆表了!
全國圖鑑 #100 霹靂電球 ビリリダマ Voltorb
全國圖鑑 #101 頑皮雷彈 マルマイン Electrode
雷電球家族的這一改動也令很多人無語,但細想也是可以理解的。原始翻譯「雷電球」「頑皮彈」看上去雖好,卻有兩個重大疏漏:第一,雷電球與頑皮彈兩個名字承接性、相關性較低,沒看過圖鑑的同學可能會搞混何者是進化前的形態、何者是進化後的形態,而初次接觸遊戲的同學甚至很有可能認為這兩個球寶可夢並非一家子。第二,二者的設計靈感均源自球狀閃電,雷電球還好,頑皮彈這個名字實在是過於隨意了……
因此,官方用「電」和「雷」表現出後者更為強力,同時提示這二者都與電氣有著密切關係,也算合適。雖然這兩個名字我覺得確實不太好聽。
全國圖鑑 #104 卡拉卡拉 カラカラ Cubone
相比於從前的「可拉可拉」,官譯版本使純粹的音譯更符合日文發音,而且與其進化型嘎啦嘎啦讀音更相近。相當細膩的改動,值得點讚。
全國圖鑑 #106 飛腿郎 サワムラー Hitmonlee
全國圖鑑 #107 快拳郎 エビワラー Hitmonchan
沙瓦郎和艾比郎音譯改意譯則顯得沒那麼優秀,主要是意譯後的這倆名字有點兒囧……順帶一提,巴爾郎進化的第三種形態柯波郎的名字則沒有改動,這未免令人覺得飛腿郎和快拳郎淪為一對難兄難弟了。
全國圖鑑 #111 獨角犀牛 サイホーン Rhyhorn
全國圖鑑 #112 鑽角犀獸 サイドン Rhydon
和鐵甲貝的改動原因同理。在鋼屬性出現之後,帶有「鐵」字的譯名未免容易引起誤會,因此鐵甲犀牛這個地面+巖石屬性就要保留犀牛而去掉鐵甲了。而鐵甲暴龍雖然同樣是地面+巖石屬性,則不僅有個鐵字甚至還有個龍字,最初翻譯的龍字可能是考慮到其外形比較像三角龍(然而也比較勉強),一道去掉,很好。
全國圖鑑 #115 袋獸 ガルーラ Kangaskhan
同理,袋龍的改動也說明官方「避免屬性誤會」的原則。不要濫用「龍」字啊。
全國圖鑑 #122 魔牆人偶 バリヤード Mr. Mime
魔牆人偶的形象設計靈感很明顯來自默劇演員經常表演的「擦牆」動作,而吸盤則來自由此衍生的「爬牆」。因此,相對於「牆」,吸盤只能是次要得不能再次要的屬性了。其日文原名就在強調 barrier 和英文 barricade 的「牆」屬性,因此修改很合理。何況吸盤容易帶來更多誤會,因為吸盤一般出現在觸手怪身上才對吧……
全國圖鑑 #126 鴨嘴火獸 ブーバー Magmar
雖說同樣為了避免誤會而把「鴨嘴火龍」的龍字去掉了,令人費解的卻是其原型小鴨嘴龍和其進化型鴨嘴焰龍仍然帶有龍字……不過從官譯列表來看,一世代之後的許多譯名確實沒有統一,可能工作量太大,目前力不能及。
全國圖鑑 #127 凱羅斯 カイロス Pinsir
這個,應該說從前的「大甲」就相當讓人撓頭才對……而カイロス這個原名則本來就是一個基於音譯起的日文名,來自於日文的「刈」(羅馬音 kari,意思是「切」)和英文 cross,現在改成純粹的音譯,也不無道理。
全國圖鑑 #131 拉普拉斯 ラプラス Lapras
雖說曾經的「乘龍」照顧了其神似蛇頸龍的外形,但為了避免誤會,龍字還是不要了好。至於拉普拉斯,則又是一個音譯——法語的 la place,可以理解為「乘坐的地方」「坐席」,這與拉普拉斯的海上交通工具屬性十分貼切。因此音譯是極好的。
全國圖鑑 #134 水伊布 シャワーズ Vaporeon
全國圖鑑 #135 雷伊布 サンダース Jolteon
全國圖鑑 #136 火伊布 ブースター Flareon
無力吐槽,明明之後的進化型仍然都叫「X 精靈」的……當然這不代表對一世代格外用心改了,只是之後的世代還沒來得及改就是。
全國圖鑑 #137 多邊獸 ポリゴン Porygon
重複第 N 次:龍字瞎用都去死啦!另外原本的中文翻譯 3D 龍居然帶有數字和英文字樣,這也是官譯不能接受的。順帶一提的是其進化型 3D 龍 II 和 3D 龍 Z 仍然沒有改名,再次說明第一世代是先下手的……
第一世代精靈的官譯改名總結至此,而官方的原則其實也很好總結:
將明顯違背設定原意的名稱修正; 將誤導屬性的名稱修正; 將不該音譯的音譯修正,將該音譯的直接音譯。 一些很微小的細節,比如雷電球和頑皮彈的改名。
大致就是這麼回事兒吧……
技能官譯的重災區
不玩兒主系列遊戲的朋友不用再往下看了!事實上,如果說一些精靈的改譯只是原則差異或理念不同,技能上的許多官譯則確實出現了質量問題。
隨便列舉一些如下……當然這些官譯我們其實在幾年前就都見過了,如今也不用再大驚小怪就是:
精神幹擾被修正為幻象術,念力切割被修正為幻象斬,精神衝擊被修正為幻象攻擊……官譯真是特別喜歡幻象啊,關鍵是技能原文也更「精神」而不「幻象」。
尋釁被修正為假指控,空元氣被修正為假勇敢……雖然空元氣三個字確實也不太像中文,然而假指控假勇敢簡直不是人話了……
燕返被修正為迴轉攻——這個真是多此一舉了,真當我們不知道佐佐木小次郎的絕技麼!感謝 fate,型月大法好(劃掉)
羽棲被修正為歇息,等一下,說好的飛行系技能呢……官方可能認為羽棲二字也不太像中文吧。
逆鱗被修正為龍鱗之怒……無力吐槽,龍鱗為什麼要發怒……
草旋風被修正為青草攪拌器,雖然確實符合原意,但真的不覺得囧嗎?
下馬威被修正為假動作。這個,我只能說「假動作」既不符合日文原意,又沒有下馬威的本土化和傳神,何況還有一大堆看上去更「假動作」的技能,比如佯攻……
至於特性交換被修正為交換絕招,可能是因為逃不開「特**換」這個……嗯……敏感詞……吧。
版權聲明:CareerIn除發布原創乾貨以外,致力於優秀投行/PE/VC文章精選、精讀。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聯繫方式:微信instructor11
CareerIn全球最強投行/PE/VC夏季7天特訓正在進行中(文章底部「閱讀原文」看課程招生簡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