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斯卡線條,位於南美洲西部的秘魯,在其南部的納斯卡荒原上,存在了2000年的謎局。
綿延幾公裡的線條,構成各種生動的圖案,鑲刻在大地之上,這些以複雜排列構成的圖案中包括:幾何學圖形、魚類、螺旋形、藻類、兀鷲、蜘蛛、花、鬣蜥、鷺、手、樹木、蜂鳥、猴子、蜥蜴和人形生物。
1939年保羅博士乘坐飛機沿著納斯卡平原上的古代引水系統飛行,偶爾的一次低頭,有了震驚世界的發現。
在發現納斯卡線條組成巨型圖案的消息公布後,就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學者專家前往,並開展研究工作。
專家們發現大部分的線條和圖形,都分布在秘魯南部一塊完整地域上,北由英吉尼奧河開始,南至納斯卡河,面積達二百平方英裡。
由於這些圖案十分巨大,只能在三百米以上的高空,才能看到圖案的全貌。人們在地面上,只能看到一條條不規則的坑紋,無法一窺全貌。
根據研究人員的發現,這些圖案是將地面巖層的表面刮去數公分,從而露出下面的淺色巖層,線條的平均寬度約為10至20公分。所以由這些長度不一的線條所組成的圖案,其面積也有所不同。
到今天,考古學家們共發現了成千上萬根這樣的線條,它們中,有些綿延8公裡,有些組成數十幅圖形,包括18隻鳥。這些動物圖案中,只有兀鷲這種動物是當地的生物,其他動物如亞馬遜河蜘蛛、猴子、鯨魚等,與寸草不生的荒漠格格不入。這些圖案描繪得十分精緻。
專家們將鑲嵌在線條上的陶器碎片作詳細研究後,證實納斯卡線條已存在兩千多年。他們推測,這些圖案一共由兩個階段完成。
這些巨型圖案能夠保存千年而沒遭受到大自然的破壞,其實是和納斯卡平原的氣候有關。
納斯卡平原是一個氣候乾旱而貧瘠的高原,由於遍布高原的碎石,將陽光的熱能吸收及保留,從而使空氣能保持一定的溫度,而這就是得周圍的空氣變成了天然的保護屏障,使得高原上的風沒有那麼強勁。
納斯卡線條是有什麼用呢?
比較公認的說法是古納斯卡人分配水源的標誌,而那些圖案是不同家族的族徽。人們發現,在那些的圖案覆蓋的地下,分布著大量的水渠。
德國學者瑪麗亞·萊因切在經過30餘年潛心研究之後,提出相同的理論。她解釋道,這些直線與螺線代表星球的運動,而那些動物圖形則代表星座。在所有的理論中,最出名卻又最牽強附會的要數埃裡克·馮丹尼肯在他那本《上帝的戰車》一書中所作的解釋:這些是為外星人來參觀而留下的入口處標記。
考古學家喬斯依·蘭其奧則更直接地把這一切解釋為古代的地圖。這些地圖標出的,是一些重要場所的通道,比如地下水渠等等。古人沒有記錄信息工具,只好通過大地來紀錄標記水源。對於地上畫的各種各樣的動物圖案,那就更容易解釋了,就像我們現代人給周圍地區起的名字一樣,這些圖案的形狀就是古人對地方的稱呼。
至於這些線條是怎們組成巨畫的,目前還沒有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現在我們必須在高空才能一觀全貌,那麼在古代沒有直升機,是誰用什麼方法來保證這些線條組成的巨畫呢?這些只能留待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