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集中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如何實現發展的重大問題,是今後5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
當前,全黨全國人民都在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探討此次全會的重要意義,是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關鍵。就重要意義而言,筆者以為主要有三點。
第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就《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起草的有關情況向全會作說明時指出,考慮到目前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時,建議稿表述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明年上半年黨中央將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系統評估和總結,然後正式宣布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重點研究了「十四五」規劃問題,描繪國家未來發展藍圖,明確前進方向和奮鬥目標,對於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一次具有全局性、歷史性意義的重要會議。怎樣理解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具有「全局性、歷史性」?最重要一點就在於全會作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的科學判斷。眾所周知,黨的十六大報告就明確指出:「綜觀全局,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黨的十七大也強調,「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機遇大於挑戰」,必須「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正是由於當時我們抓住了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才有了中國綜合國力的全面躍升,才有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黨的十九大報告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都認為未來中國「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就是從全局的角度加以判斷的。
其一,就國際大局而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變期。加速演變的突出表現就是: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沉重打擊世界經濟。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範圍內,物流、資金流大幅減少,供應鏈、產業鏈出現斷裂,世界經濟遭受重創,經濟領域所有行業不同程度受到影響,企業倒閉潮遍及全球,中國經濟在疫情影響下持續穩定恢復。全球經濟一體化是大勢所趨。2020年11月15日,15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成員國在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期間正式籤署該協定。世界上參與人口最多、成員結構最多元、發展潛力最大的自貿區誕生,東亞經濟一體化迎來重要裡程碑。11月20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主席指出,中方歡迎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完成籤署,將積極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總之,就國際大局而言,對中國發展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有利因素大於不利因素。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變局改變了我國發展的外部條件和環境,但更主要的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戰略空間和戰略機遇。
其二,就國內大局而言,經濟長期向好的局面沒有改變。一是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我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作出的科學判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需求條件、要素條件和潛在增長率發生重要變化,如果不顧客觀實際追求高速增長,勢必帶來較大風險隱患。二是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中國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加之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特別是中國抗疫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全國人民向心力、凝聚力更加強大,這些都成為未來中國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有利因素。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於中國「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重大政治判斷,就是從全局和歷史的角度作出的,這一判斷為中國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理論前提。
第三,全會審議通過的《建議》是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行動指南。這次全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即將開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在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
如何實現即將開啟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經濟社會發展中矛盾錯綜複雜」,「突出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作用,提出一批具有標誌性的重大戰略,實施富有前瞻性、全局性、基礎性、針對性的重大舉措,統籌謀劃好重要領域的接續改革,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集中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如何實現發展的重大問題,是今後5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
全會提出實現「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和重大舉措,包括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實現富國和強軍相統一。這些都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既注重戰略謀劃又講究政策選擇,既高瞻遠矚又務實管用,旨在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李松林 首都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