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三年,終於等來了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新作《一秒鐘》,自然難掩激動。
上一次看到老謀子的作品,還得追溯到17年那部「拉」了一把鄧超的《影》。
雖然經歷過「技術原因」這樣的小插曲,但《一秒鐘》在正式上映前也是在宣發方面下足了工夫。
因此不止我這樣的電影愛好者,外界普遍也對這部《一秒鐘》寄予厚望。
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上映4天過後,《一秒鐘》僅收穫7600萬左右的票房。
被同一天上映、拿下1.3億票房的動畫片《瘋狂原始人2》甩在了身後。
這樣結果雖在意料之外,但卻在情理之中。
《一秒鐘》是一部內斂的電影,甚至內斂到隱晦的地步。
比起《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大刀闊斧、大開大合,《紅高粱》的粗野鮮明。
《一秒鐘》更像一部細水長流、欲言又止的日記或者回憶錄。
多了些平淡,少了些迎合。
都說《一秒鐘》是張藝謀寫給膠片時代的一封情書
但對於一個生長數字電影時代的人來說,很難想像那個百餘號人盼著望著放映員拿著老式膠片放映機、看露天電影的場景。
沒了共鳴,觀感自然打了折扣。
《一秒鐘》究竟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說實話,看完後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我一直推崇一個觀影理念。
除非是那些不理解劇情邏輯會嚴重影響觀影體驗的電影(如諾蘭之類導演的腦洞派科幻電影)外,其他電影不存在看懂沒看懂。
感受到什麼就是什麼,靜靜體味大銀幕黑屏後的那份心情就好。
畢竟電影最大的意義就是給觀眾別樣的體驗和感受。
如果非要說的話,在我眼裡《一秒鐘》就是一段圍繞「尋」字展開的故事。
張譯飾演的角色「尋」的是女兒。
尋的是讓自己繼續生存下去的意義。
按照新的結尾,他潛意識裡還在尋找一個能夠抵消內心對女兒的愧疚和懺悔的「事物」。
劉浩存飾演的劉閨女「尋」的是一張12.5米長能夠做成燈罩的電影膠片。
尋的是一份在與弟弟相依為命、前途渺茫情況下容身之所。
尋的是缺失的愛和親情,尋的是社會和生活僅存不多的善意。
相對的,範偉飾演的範電影「尋」的東西就比較庸俗、物化。
全片看下來顯而易見,他尋的無非是作為二分場唯一一位放映員的地位感和虛榮心。
總結起來,事實上片中三位主角都在尋找一個出口,一個宣洩情感的出口。
真要展開講,片外的觀眾也是如此。
圍在禮堂內看《英雄兒女》看得齊聲唱歌、潸然淚下的老一代觀眾也好。
坐在有舒適軟座沙發的電影院內看《一秒鐘》看得心情複雜、有些似是而非的感觸的我們也好。
我們其實都在「尋」。
從大銀幕中尋找那可以將我們從繁雜煩惱的現實中短暫抽離的情感宣洩。
尋回那哪怕只有「一秒鐘」的肆意跳脫。
關於真正的結尾
無論是原版止於兩年前的結尾,還是補拍的兩年後結尾,都有遺憾,也都有韻味。
原版結尾與影片開頭的呼應,同是黃沙漫漫的鏡頭。
張九聲終究還是失去了印有女兒的膠片,沒能永遠留住那一秒鐘。
他和劉閨女從相遇到分別完全被誤解和意外充斥,直到最後一秒也是。
兩人未來的命運更顯虛無渺茫。
而補拍的兩年後結尾,給這段故事畫上了一個真正的句號。
張九聲沒能找到原來的女兒,但卻在找女兒的過程中收穫了一個「女兒」。
那個一直被觀眾心心念念、想知道究竟經歷了什麼的女兒被黃沙掩蓋。
過去已經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站在黃沙之上的兩對新父女要怎麼生活下去。
未來同樣縹緲,但卻多了一份安定和希望。
無論是哪個結尾,都足見張藝謀的功力。
豆瓣開分8.0,最終穩定在7.9分的成績已經說明了一切
畢竟票房不是衡量一部影片優劣的唯一標準。
何況在目前偏快餐化、合家歡的市場大環境下,《一秒鐘》的內容題材顯然是吃了大虧的。
和當年票房爆炸但卻收穫清一色差評的《長城》正好相反。
《一秒鐘》輸了流量,但贏了口碑。
這個結果雖差強人意,卻讓人慶幸。
至少觀影過後的N個一秒種裡,我無比的滿足和欣慰。
張藝謀不愧還是那個張藝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