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身邊的每一位親人,別讓親情成了世上最傷人的匕首。
影片《我們倆》是由馬儷文執導,2005年在東京電影節上展映,2006年在中國上映的一部電影,影片算上搬家工人在內僅僅用了9名演員。
飾演老太太的金雅琴在出演時因聽力不好,多半是通過讀唇語和比手勢的方式完成整部影片的拍攝工作的,期間在四合院內還不小心摔了一跤……
而主演小馬的宮哲,是導演馬儷文在中央美術學院食堂門口蹲守才找到的,當時還是一名大三學生。
即便如此,也不妨礙該片在上映後三年內接連斬獲十項大獎!
影片主要講述:一位獨自生活在北京四合院裡的老人,和一位來北京念書的學生小馬之間,從租房開始,演繹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個寒冷的冬天小馬來到老太太的住處租房子,最終,老太太心懷善意的和鄰居說:「租價不能太高,窮學生」,而後又倔強地一口價甩給小馬,最終小馬因為離學校近還是決定租下。
故事就此開始,兩人的關係正如影片隱喻的四季變化一樣,從冰冷(冬天)到溫暖(春天),再到親密無間的炙熱(夏天),最後別離(秋季)。
小馬和老太太之間的生活摩擦,讓老太太覺得這院子「從來沒有這麼熱鬧過」,兩人逐漸成了這個小世界裡彼此的依靠。
有一天,小馬的搬離,讓老太太的精神世界,瞬間塌陷,從此一病不起。
影片中用了大量的矛盾衝突來凸顯的是兩代人和兩個階層的衝突對立又互相依存的現實關係,結合了季節變換巧妙地隱喻了主人公之間的情感變化。
而在這部電影中,我所看到的是故事背後所表達的:人與人之間在面對親密情感時內心的愛恨掙扎與糾纏。
接下來我就從親情之間的反傷式表達和含蓄式表達這兩個方面切入,分析和詮釋影片是如何呈現出現實生活中,我們在面對身邊人的情感表達時,內心深處的愛恨矛盾和無盡的掙扎。
最後部分再一起聊聊,如何才能避免對於親情的傷害和摧殘,遠離彼此傷害的死循環。
01、反傷式表達:老太太內心的孤獨和愛意,選擇用反傷式表達去傳遞。
老太太每天都很早起床,總是一個人孤獨地坐在門口,小馬總起的晚。也許是擔心小馬遲到,也許是因為覺得孤獨,想要找個人吵一吵,讓院子熱鬧起來。不甘寂寞的老太太便用自己的拐杖不停地敲擊地板,故意想把小馬吵醒。見小馬一臉不高興的出來洗漱,老太太卻暗自心生歡喜,嘴角露出一抹笑容。
老太太想要叫醒小馬,卻不願直接表達,而是選擇用敲擊地板的方式去吵醒小馬。明明帶著關心和善意,最後的行為卻讓人生厭。這像極了生活中親人之間的情感表達方式,我們總把最深沉的愛意埋在心底。
影片中老太太內心愛意的反傷式表達,也表現在開頭那一幕:想要把房子租給小馬這個「窮學生」,但又不忍心宰客。老太太對鄰居說:「窮學生,不能太高!」可老太太明知道小馬會來討價還價,卻強硬一口價,絕不退讓,「愛租不租」。
這非但沒有讓小馬感受到老太太的善意,反而覺得老太太不近人情,欺負人。但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習以為常的情感表達方式,我們不願意太溫和,我們總是習慣用「反傷式表達」去對待身邊的人。
02、含蓄式表達:誤會之後寧願選擇用行動默默做事,也不願說對不起。
小馬有一天氣呼呼地拿著高額話費單去找老太太理論,並且查出有一條長途通話,小馬和老太太都說自己沒有亂打。由此產生的矛盾逐漸升級,兩個人徹底吵翻了,老太太把小馬在院子裡辛苦裝扮起來的新年紅燈籠,一個一個敲下來,扯碎。
後來,老太太才得知是孫子打的,老太太知道自己說的話太重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準備了一桌子的菜,在飯桌前等了小馬很久才回家,老太太慢慢踱著步走到小馬門口,叫了幾聲,小馬一直沒有答應,老太太最後還是一個人吃完了年夜飯。
老太太知道了自己錯怪了小馬,言語和行為也都有些重了。即便如此,老太太依然含蓄地用一桌年夜飯去表達對小馬的歉意,始終沒有說對不聲起。
好比父母總以為自己是對的,即便錯了,也很難對孩子說聲對不起,卻常常理直氣壯地要求孩子做錯了,一定要說對不起。含蓄式的情感表達方式,在國人的心裡根深蒂固,我們不善於直接表達,含蓄甚至成了一種文化。
比如,在公司同事之間,我們不會直接表達情感,也不會直接指出對方的缺點,如有必要的時候,也更多是委婉含蓄的蜻蜓點水式的一句帶過。
再比如,在家裡和親人之間表達情感時,你會發現自己貌似很久都沒有直接真誠地誇對方一句了,更不要提熱戀時常常說起的三個字,恐怕早已被「不好意思」遮蓋了蹤影。
含蓄式表達,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我們潛意識認知裡認為某種程度來說,直接表達是對他人的一種傷害,另一種角度又暗示著自己是弱者的心理,所以我們更偏向含蓄表達;二是,含蓄會讓自己的形象在外人看來很不錯,不至於失態或者做錯什麼,我們內心往往更在意的是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03、老太太和小馬之間,彼此傷害的有多深,最後的愛就有多深。
老太太和小馬從住在一起的那一天,就心有靈犀的開始彼此傷害,互相看不順眼。老太太一邊歡喜這來之不易的熱鬧,一邊用刀子嘴給年輕的小馬無盡的打擊和奚落。
小馬像鬥雞一樣,為了維護自己的一點點自尊和基本的權利,與老太太展開互相拉鋸的較量,對立的關係僵持了一整個冬天,傷害也伴隨了一整個冬天。
為什麼我們總是傷害身邊最親的人?在《為什麼總是傷害最親的人》一書中,給出了相應的答案,我總結提煉出以下三個主要的原因所在:
1、忽視了深層次的尊重,而自尊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心理需求
我們總習慣性地對著親人口無遮攔,隨心所欲,卻唯獨忽視了對親人的尊重。但是為什麼對一個陌生人,我們能夠做到基本的尊重呢?在我們自己的潛意識裡早已經認定:親人就是永遠不會離開自己的人。所以無論怎樣傷害親人,你都覺得他們不會離開自己。
很多人醒悟的時刻,就是親人離開的那一刻。就像影片中一樣,當老太太得知小馬搬離的那刻,眼神裡透出的涼意,讓她的精神世界轟然倒塌。
根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自尊是我們最深層的心理需求,獲得尊重,也是我們時時刻刻所追求的心理狀態。
比如,你在路上開始,莫名被前車惡意變道幹擾,你會心生怒火;遭遇他人言語攻擊時,本能的反應就是回擊他。
這些都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自尊水平,自尊水平越高的人也越容易獲得幸福和安寧,換句話說,那些易怒易暴躁的人自尊水平反而更低,因此他們會更加需要尋求他人對自己的認同和尊重,以此來增加自己對自身的認同感,提升自己的自尊水平,從而滿足自我尊重的這一心理需求層次。
2、自卑感,讓你不能給自己足夠的認同,向外尋求卻也不得滿足
生活中,我們總是有意和無意地與親人爭吵,互不相讓,直至彼此精疲力盡,戰爭才能得以緩和,然後在一段時期沉默中慢慢消散。
表面上看似來自對於彼此的言語攻擊和貶損,其實,回到自己內心深處覺察,你會發現,都是源自於自己內心深深地自卑感作祟。
我們無法肯定自己,就不自覺地向外求得認同,當他人不能給予及時充分的認同感時,自身就會認為期望沒有得到反饋和滿足,不滿情緒和怨恨、指責、攻擊、辱罵等傷害式行為也就隨之而來。
3、有逆反心理的「反控制」和「對抗」心理,更容易引起親人的怒火
即你要求他這樣做,他偏要那樣做,而這種情形最容易引起親人的惱火。而親人越是惱火,對他(她)就會越發訓斥,使他(她)更加反感,直接影響到與親人間的正常關係。以至於把逆反心理推向了極端,導致人格和行為的不健康,為心靈蒙上了一層陰影。
影片中小馬為了給老太太裝飾房間,花了一番心思準備海報,但老太太看著不習慣,不同意。逆反和對抗的心理促使小馬偏要去做,最後老太太也無法適應新潮的海報,還是向小馬要回了自己的老舊貼畫,小馬最終妥協,但兩人的對立關係在稍微緩和的環境裡又生危機。
03、我們怎樣才能給予親人最直白的愛意,遠離彼此傷害的死循環?
1、別再陷入「皮格馬利翁效應」,嘗試降低對親人的期望值。
心理學中有個名詞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又名為「期望效應」。
是指一個人期望對自己或他人的一種判斷,希望自己或他人達到某種目標或滿足某種行為預期,由此期望而產生的行為結果就稱作期望效應。
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標準和要求,我們總習慣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也隨之對別人產生一定的期待,期待對方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達標。如果對方達標了,那是剛好符合自己的心理期望的底線;如果對方沒有達標,低於期望值,自己就會產生心理落差,進而發生各種負面行為,最終導致親情間的彼此傷害。
適度降低自己對他人的期望,關係就可以輕鬆很多。要明白,即便親人之間都是有個體差異的,你在意的東西,對方也許覺得無所謂。類似這樣對他人的過高期望,就是產生矛盾和衝突的根本原因之一。
2、學會延遲滿足,避免互相傷害,親情更需要耐心去承載和傳遞
培根曾說過:「耐心是高尚的秉性,堅韌是偉大的氣質。無論何人,若是失去耐心,便失去了靈魂」。而人天生缺乏耐心,這背後是因為我們天生就不喜歡延遲滿足。
什麼是延遲滿足?
簡單地說就是「忍耐、耐心」。為了追求更遠大的目標,更加美妙的享受體驗,暫時克制自己的欲望,放棄當下的誘惑。延遲滿足不是單純學會等待,也不是一味壓制欲望,更不是讓我們只經歷風雨,不見彩虹。說到底,它是一種克服當下困難,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一種能力。
面對親人,我們要克服的困難是我們因為焦急而失去的理性,不能讓自己的急躁焦慮控制著自己,學會延遲滿足,是為了我們可以獲得更加長遠的利益,這利益就是贏得和睦的親情。
3、掌控情緒,從區分這兩個概念做起:由情緒表達,轉換至表達情緒
情緒,與生俱來。我們因積極的情緒而感到高興、快樂、幸福,因負面的情緒感到憤怒、沮喪、氣憤等等。積極的情緒會幫助我們更加積極面對生活,提升幸福感,而負面情緒會讓我們效率低下、爭吵對抗。
在生活中,我們大多都把負面的情緒傳遞給了最親近的人,由負面情緒產生的負面行為,會給身邊人帶來不必要的傷害。如果你細細覺察,就會發現:當我們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往往自己的行為是不受自己控制的,即便你不想言語攻擊或者作出傷害行為,但你還是因為帶著負面情緒而最終被迫做了。
這些說到底就是情緒在表達情緒本身,由情緒做主控制了我們自己,我把這叫做情緒表達。而我們想要掌控情緒,掌控自己的行為不受情緒幹擾,那麼就需要做情緒的主人,做到:表達情緒。情緒表達和表達情緒,區別在於這是兩個不同的主體在掌控對方。
在你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只要我們能夠覺察區分出,此刻是你在表達情緒,還是情緒在表達,那麼就能夠快速幫助自己掌控自己的行為,掌控情緒。
結語:
影片的妙處還在於沒有把故事交代的特別清晰,而是留有更多的想像空間給觀眾,讓觀眾們用自己的思考和視角參與其中,融入到電影的故事情節中,想法設法的自我合理化我們看到的畫面故事。這給就了每位觀眾不同的觀看感受和人生感悟。我所看到的面對身邊親人之間,反傷式和含蓄式兩種情感表達方式,對於我們生活中造成的負面影響,我們都在用自以為好的方式去對待他人,卻沒有顧忌他人的自尊,讓給出去的愛,無意間變成了傷人的匕首。
「我們倆」來過這世界,走了不留痕跡,卻刻在心底。珍惜身邊每一位親人,別把親情變成世上最傷人的匕首。親情之間,亦愛亦恨,我們總是無意間彼此傷害,卻總以為那是對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