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洗腳水」這個說法在社交媒體上持續發酵,引發了關於孫楊修養的大討論。
孫楊修養如何不是我想在此探討的。關於「洗腳水」這個是否涉嫌侮辱人,我覺得我比較有發言權。
最早聽到「洗腳水」這個說法是2010年全國遊泳冠軍賽期間。我在中國遊泳隊下榻的酒店專訪當時的領軍人物張琳。彼時,張琳剛剛獲得了09年羅馬世錦賽不久,正是人生的巔峰時刻。
我做遊泳記者也已經有幾年時間了,但和張琳並不是很熟。我最喜歡的採訪對象是吳鵬、孫楊(沒錯,當時年輕尚未成名的孫楊)、蔡力等浙江遊泳運動員。張琳是北京人,按理說更應該受到京城媒體的關注。不過,張琳性格比較內向,並不是特別善於和媒體打交道。
在成為世界冠軍之後,張琳籤約了眾輝體育(也就是孫楊現在的經紀公司)。經過眾輝體育的牽線,我在紹興獲得了專訪張琳的機會。他很坦誠邀請我和另外兩個記者一起去了他的房間。
這是我與張琳兩次長談的第一次。再一次專訪他是2013年全運會了,那個時候孫楊成為了萬眾矚目的焦點,張琳則成為了落寞的代言人。
他雖然內向,但很坦誠。我們聊起了2006年多哈亞運會的經歷。多哈亞運會之前,我剛剛到新京報體育部實習。新京報並無遊泳專項記者,我以一個實習生的身份負責報導這個項目。張琳在200米、400米和1500米三個項目都輸給了樸泰桓,收穫了三枚銀牌。與他同命相連的是另外一名中國遊泳名將歐陽鯤鵬。
在紹興,張琳談及了這段苦澀的經歷,用上了」一直都在喝樸泰桓的洗腳水「這個說法。這個說法讓我覺得很奇怪。張琳專門給我做了解釋,在遊泳圈落後者經常被調侃喝了領先者的」洗腳水"。這是一種調侃戲謔的說法。
「洗腳水」三個字本身並沒有羞辱的含義。但它用在自嘲上顯得更為恰當。張琳說一直喝樸泰桓「洗腳水」我們並不會覺得有任何不妥,反而證明他其實已經看淡了那段略帶尷尬和屈辱的歷史。
其實,多哈亞運會給張琳帶來的打擊很大。墨爾本世錦賽,他一敗塗地,用了很久才走了出來。即便是北京奧運會,他也沒有足夠的信心擊敗樸泰桓。其實,論實力,張琳完全有擊敗對手奪得男子400米自由式金牌的機會。但命運捉弄,他雖然創造了中國男子遊泳歷史,但還是敗在了老對手手中。
回到孫楊在《吐槽大會》上使用「洗腳水」這個梗,多少還是有些不恰當。
首先,「洗腳水」是遊泳圈內的說法,圈外人並不了解內情。《吐槽大會》是現象級綜藝,覆蓋人群更廣。孫楊頑梗並不會被大多數人理解,反而容易被觀眾從字面上去解讀,認為這個奧運冠軍缺乏修養。
其次,「洗腳水」用在對手身上本身並不高級。即便在遊泳圈,大家也不會公開說「我讓誰誰喝了洗腳水」。假如張琳在2008年全國冠軍賽三勝孫楊後說:「這一次讓孫楊喝夠了』洗腳水『」會被認為輕浮。(當然,不排除運動員私下裡用這個說法譏諷競爭對手,但私下的吐槽和公開場合的攻擊還是兩個概念。)
再次,「美味」這個形容詞用在這裡更加不恰當,強化了孫楊輕浮的一面。
最後,霍頓和蓋伊完全不懂這個梗,孫楊的隔空喊話起不到任何調侃的作用。而且這個梗用在這裡真的一點都不好笑。
當然,我知道「洗腳水」這個梗一定是編劇創作的,孫楊只是表演了一場脫口秀而已。其實沒有必要為這個梗對孫楊求全責備。但孫楊團隊沒有主動對這個梗提出意見和建議,導致了他在《吐槽大會》上個人形象受損,也無法去責備他人。
我更想說的是:學會自嘲,很多時候比調侃對手更有幽默感,也更能打動人。站在《吐槽大會》舞臺上的孫楊顯然並沒有明白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