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小熙陪你一起度過的第 576 天
還記得2018年,那篇全網刷屏的文章——《感謝貧窮》嗎?
以707的高分被北大錄取的河北姑娘王心儀,在文中情真意切地寫下自己的家境:
「生於棗強貧困縣,一家人的生活僅靠著兩畝貧瘠的土地和父親打工微薄的收入。
母親體弱多病,外公生活難以自理。
姥姥被診斷出乳腺癌,一家人手忙腳亂,卻難以從拮据的手頭擠出救命錢來。
生命像註定熄滅的蠟燭,慢慢地變弱、燃盡,直到失去最後的光亮。
8歲那年,我第一次直面貧窮與生活的真相……」
這些常人難以想像且避之不及的貧窶和窘困,在小姑娘的筆下,通通化成了兩個字:感謝。
感謝貧窮,讓我領悟到真正的快樂與滿足。
感謝貧窮,讓我堅信教育與知識的力量。
感謝貧窮,你賦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和永不低頭的氣量……
兩年前初看這篇文章,我就被王心儀的樂觀堅強打動。
我很佩服她。
哪怕出身限制了她的視野,刺傷過她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她依然能夠突破痛苦、掙扎和迷惘,尋得一線光明。
所以兩年間,每一次瀏覽到王心儀的新聞時,內心總是會湧起細碎的感動。
比如她用一個人的力量,引來了一群寒門學子都迫切需要的政府資助。
圖源@浙江在線
比如疫情期間,她主動參加棗強縣南湖公園的志願者服務活動。
因為得到了來自家鄉人民的關愛與幫助,所以心存感激,想要通過公益,回報家鄉,回報社會。
左一為王心儀 圖源@河北日報
比如她曾說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是融入團隊,去支教。
於是大一的上半學期,她就報名了系裡的支教團。每周三周四,去給打工子弟小學的孩子們上課。
一次支教課的影響力能有多大,王心儀不知道。可哪怕再微不足道,對這些孩子而言,起碼是有益的。
為農民工子女上課的王心儀 圖源@河北日報
還有定期的敬老院慰問,捐贈生活及學習用品。
最讓人內心澎湃的是:
王家姑娘,今年參軍了,正式成為了一名海軍新兵。
她在朋友圈裡寫道:
「出發去新的地方了,也不出自己所料哭得稀裡譁啦。來日方長,一起衝!」
這個小學時就學會餵雞割草、放羊,體恤父母,呵護小家的女孩子,如今將熱愛和感恩置於大家,放在了更長遠的地方。
軍人夢,其實很小就根植在王心儀心裡。
高考報志願,她填報了國防科技大學。即便後來被北大錄取,她對參軍依然念念不忘。
夢想再次被點燃,源於大一的一堂思政課。
北大優秀退役大學生士兵,宋璽學姐來學校做報告。
講了自己以唯一一位女陸戰隊員的身份加入中國海軍第二十五批護航編隊,赴亞丁灣、索馬利亞執行護航任務的事跡。
學姐一句「你的立場越大,你的力量越大」,觸動了她。
2019年,王心儀首次報名參軍,卻因仰臥起坐差幾個而遺憾落選。
於是今年,她重振旗鼓再次報名應徵,終於成為一名光榮的大學生士兵。
她說,得到過別人的幫助,所以更想傳遞這份溫暖。
「希望自己能夠去更多的地方,給寒冷的人送去陽光。」
曾經感謝貧窮考上北大,如今一身戎裝不負韶華。
從卑微處走來,亦從卑微處汲取生命的養分,再回饋於腳下每一寸熱忱的土地。
女孩王心儀,書寫了一個令無數人感到溫暖的結局。
你可能不知道。
同年,和王心儀一起收到北大通知書的,還有一個男孩。
他叫崔慶濤,以669的高分考入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收到錄取通知書時,灰頭土臉的大男孩正和父母一起,在工地上運送建材、攪拌砂漿。
崔慶濤也是寒門,出生於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一個距離縣城車程要一個小時,還得搭上20分鐘山路的小村子。
家裡窮,牆是土塊砌的。
上小學的時候,有次土牆倒塌,差點將他活埋。
父母外出打工,不滿十歲時,崔慶濤就學會了一個人生活。
為了省錢,就去買小賣部5毛錢一根的澱粉火腿腸炒飯吃。這樣的夥食,他從三年級,吃到六年級。
他也知道父母賺錢不容易,所以只要是假期,就給父母幫忙。
夜裡3點起床,在大棚裡撒雞糞,背化肥。
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崔慶濤周末回家就謊稱學校沒有布置作業。先幫著把農活做完,再躲在被窩裡,借著手電筒的光亮完成學業。
就這樣,熬過一個又一個夜晚,終於收到了北大的橄欖枝。
圖源@東方IC
圖源@掌上曲靖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所以高考一結束,崔慶濤就隨父母一起到工地上打工,每天要幹12個小時的體力活。
比起這些,崔慶濤接下來的一番話,更加令人動容。
他說:
「我是大山裡的孩子,走出大山,我也會回到大山。
但是回到大山,我會給大山帶來一些不一樣的變化。」
崔慶濤和王心儀一樣。
有展翅高飛的能力,卻眷戀著腳下的土地。
體會過命運不公,感受過生活不順。
當他們發現讀書真的有用,外面的世界真的比想像中的還要美好時,第一個想法都不是停留在外面的世界。
王心儀選擇向前一步,用自己的光照亮更廣的世界。
崔慶濤則是轉身,他想拉著更多的人走出來。
世界上不乏一出生就降臨在羅馬的幸運兒,但我們更需要如王心儀、崔慶濤一般,看過繁華世界,更戀貧瘠家鄉的普通人。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他們走了很久很久的路,才抵達別人一出生就站立的遠方,卻沒有馬不停蹄趕往下一站,而是轉過身去拉了掉隊的同伴一把。
以前寫寒門,我想過兩個問題:
一個是,貧窮是成就一個人的重要因素嗎?
看完王心儀和崔慶濤的經歷,答案浮出水面。
能夠使人重獲新生的從來不是貧窮,而是貧窮激發的鬥志。出身底層的孩子,他們最大的痛,就是輸不起。
畢竟沒傘的孩子,只能拼命奔跑。
路終歸得自己走一走,別人到達終點的速度可能比我們快,但看過的風景未必能有我們多。
另一個是,窮人家的孩子,生命中最大的可能在哪裡?
有人說寒門難出貴子,那也得看「貴子」到底是哪般定義。
若是馬雲、王健林這般,那麼的確很難。
若是把它定義成貧苦家庭出身,通過讀書、奮鬥過渡到小康家庭,把田間地頭轉換成寫字樓和格子間,那麼每個人都有機會。
生活許你一地雞毛,你是能將它紮成一束漂亮的雞毛撣子的人。
生命拋來一顆檸檬,你是可以把它榨為檸檬汁的人。
希望便觸手可及。
把這個問題的立意再拔高一點,還是王心儀和崔慶濤。
很多逃離鄉村來到大城市的孩子,一旦有機會留下來就再無回到家鄉的念頭。
而他們,從未忘記自己的來處。
自媒體人羅發財曾說,
這個世界沒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從苦難中來,再回到苦難中去改變它。
這個世界有多冷漠,這樣的善良就有多珍貴。
促使我寫下這篇文章的,也正是如此:
看海的人很多,能夠不流連海的美麗,回歸到山裡,把其他人也帶出來看海的,真的太少。
所以無論如何,我也得誇誇這兩個孩子。
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不只是教育的定義,也該是人性的定義。
-END-
點個「在看」,
為努力的人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