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題圖所示可見,這屬於典型的分離性角質剝脫(Keratolysis exfoliativa,KE)。
分離性角質剝脫
自古以來,世界上不同地區的很大部分人都會出現這種手腳掌脫皮。
這種脫皮最常發生在夏季,因此早在100多年前就有醫生起了一個「手部夏日脫皮」的病名。
後來,有的醫生通過顯微鏡觀察發現,問題主要出在皮膚的角質層的中層出現分離,不涉及真皮層。
基於此,早在1919年就有醫生給起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分離性角質剝脫」,直到今天仍被醫學界廣泛接受。
因此,分離性角質剝脫脫下的都是很薄的一層表皮,脫皮後的下層雖然有點「嫩」,感覺上有些敏感,但仍是具有完整角質層的皮膚,因而並不會有其他問題,也不需要進行任何治療,一般經過2、3個月後就會自己消失。
醫學上很早就已經認識到,這是一種無害的,可以完全自愈的皮膚狀況,甚至連疾病都不算。
也因此,100年來,幾乎沒有人去研究它,醫學資料庫中關於分離性角質剝脫的文獻非常少見。
不是汗皰疹,也不是手癬(真菌感染)
但是,現實中,包括一些醫生對這種皮膚狀況似乎缺乏認識,經常做出錯誤診斷和治療。
其中,最常誤診的疾病有兩種:
汗皰疹
汗皰疹是一種皮膚溼疹,屬於皮膚免疫性炎症,因而也有其他類型溼疹的特徵,局部會發紅,並且明顯瘙癢。
但是,汗皰疹會以局部皮膚小水泡開始,並且常發生與容易出汗的皮膚,因而被誤以為與出汗有關,而稱汗皰疹。
發生在手腳掌部位的汗皰疹也會有脫皮現象,容易與分離性角質剝脫混淆。
但是,如果真正認識這兩種狀況,其實非常容易區分。
關鍵就在於,汗皰疹會有發紅、發癢的水泡,分離性角質剝脫沒有水泡和炎症反應。
手足癬
手足癬,即皮膚真菌感染。
手足癬的表現多樣,急性期可以有小水泡開始時也有的會有小水泡,然後可以融合成大水泡。水泡壁較厚,撕去皰壁後基底部是鮮紅的糜爛面,不是分離性角質剝脫的「嫩」角質層;同時,伴有劇癢。
手腳掌部位的癬也可以有脫皮,但是同時皮膚會明顯增厚、粗糙,還伴有炎症表現,及瘙癢,因而其實不難與分離性角質剝脫區分。
分離性角質剝脫不需要治療
如上所述,分離性角質剝脫是一種無害的自愈性皮膚狀況,不需要任何治療,一段時間後就會自行消失。
當然,有這種狀況的人往往年年都會發生,有時候一年甚至發生不止一次。
由於分離性角質剝脫主要發生在手腳掌部位,經常摩擦、頻繁接觸水或使用洗滌劑清潔劑或有促發作用。
因此,「對付」分離性角質剝脫唯一能做的就是儘可能避開上述可能的誘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