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國之樂器也。
「手揮五弦,目送歸鴻。」神農伏羲、炎黃堯舜,一個個先帝聖人、大賢大德離開我們千年百年,漸行漸遠;而其獨特的民族精神和審美情趣,卻通過一張張琴譜、一段段佳話,留給我們不可多得的歷史遺存和精神財富。
「正聲感元化,天地清沉沉。」在物慾橫流的滾滾紅塵之中,讓我們靜下心來,聆聽一下悠然意遠、恬逸淡泊的琴聲,尋找一下幽雅邈遠、孤高岑寂的意境。
是的,我們一直在尋找,在找一張琴。一種直覺和責任在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去尋找。
早期的琴,器物不存。我們僅從文獻中得知其名:齊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綺」,蔡邕的「焦尾」,世稱中國古代四大名琴。四大名琴,都有一段曲折動人的故事,都有一個與故事有關的琴名。與前三張琴相比,「焦尾」琴名直白無文,而蔡邕和焦尾琴的故事幾乎婦孺皆知。但平心而論,我們對蔡邕和焦尾古琴到底知道多少?當年蔡邕「亡命江海,遠跡吳會」到底去了哪裡?在吳的十二年裡蔡邕和全家定居在什麼地方?歷史上真有過焦尾琴嗎?吳人燒桐,蔡邕火中取木裁為琴的故事可信嗎?焦尾琴的誕生地又在哪裡?
「焦尾琴聲遠,梓桐木尤香」。帶著一連串的問題,我們多年來鉤沉史海,實地勘問,民間採風,山中覓桐,尋找那一張千古名琴——焦尾!
一、蔡邕其人其事
蔡邕(公元132——192),字伯喈,東漢陳留圉縣(今河南省杞縣)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音樂家、書法家。
蔡邕生性篤孝,自小博學多才,喜辭章、數學、天文之學,「覃恩典籍,韞讀六經」,熟知兩漢史事,正定六經文字,自書於碑,世稱《熹平石經》,為古今隸書之典範。他創「飛白體」,寫《筆論》、《九勢》、後人稱其為「書法之開山鼻祖」。
作為曠世奇才,蔡邕卻受才名之累,他本來立志於學,無意仕進,卻屢被朝廷徵召。靈帝時校書於東觀,他多次上疏,直陳時事,憂國心切,不避禍害,由此遭群奸忌恨,被誣入獄,流放朔方。一路奸臣謀殺,幸因其忠義得免。後因他將史書《十意》獻於朝,逢大赦還原郡,不意路上又生波折,因他得罪五原太守王智,被奏謗訕朝廷,蔡邕自忖難避迫害,乃流亡吳會十二年之久。
中平六年(189),靈帝死,董卓久聞蔡邕聲名,強徵他進京。高壓之下,蔡邕勉受任命,後拜為左中郎將。董卓亡,邕在王允座列,言及卓而嘆,形於色,允大怒,不顧眾人求情,治邕於死罪。可憐一代通才,只因忠孝仁義,在六十歲之時冤死獄中。
因才獲名,因名獲罪,綜觀蔡邕之一生,可贊可嘆,可歌可泣,可喜可悲!
二、蔡邕與古琴
蔡邕通音律,善操琴,遠近聞名。
桓帝時,宦官徐璜等人聽說蔡邕的才能,就向天子推薦,讓陳留太守催促他到朝廷鼓琴。蔡邕不得已上路,但到了半道的偃師,就稱病而歸。沿途所見,激起他對當朝的不滿,寫下了《述行賦》,表達對統治者荒淫奢侈、百姓民不聊生的憤慨:「人徒凍餓,不得其命者甚眾」,這種「心憤此事」,表明他是一個有正義感的文人。回到家中,邕「閒居玩古,不交當世」,表現出不與顯貴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
從《後漢書》的這段記載,我們得知:蔡邕在當時已是一個聞名朝野的琴家。
蔡邕對琴界的影響是深遠的。他的《琴賦》中的十首作品,取材於民間歌曲;他的《琴操》中的五十首琴曲,都以歷史人物故事為主題,反映了漢代琴壇的斑斕色彩。他在《琴賦》中寫道:
仲尼思歸,鹿鳴三章。
梁甫悲吟,周公越裳。
青雀西飛,別鶴東翔。
飲馬長城,楚曲明光。
楚姬遺嘆,雞鳴高桑。
走獸率舞,飛鳥下翔。
感激弦歌,一低一昂。
前十句中,每句都提出一首琴歌的名字,大多是漢代流行的民間歌曲,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也反映蔡邕作為一個有名的琴家,十分注意吸取民間音樂的營養。這些早期的琴曲作品,為我們留下了豐富詳盡的專著,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象《飲馬長城窟》、《聶政刺韓王曲》、《別鶴操》等,都是通過生動的民間傳說,搜集整理後改編成曲,「琴不平則鳴」,具有高度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精神!
蔡邕對琴的研究頗為精湛透徹。他在《論琴》中對斫琴有精到看法:「伏羲削桐為琴,面圓法天,底平象地。龍池八寸,通八風;鳳池四寸,象四氣。」他對奏琴也有深刻感悟:「左手抑揚,右手徘徊。指掌反覆,抑按藏摧……」「感激弦歌,一低一昂。」從形式和內容上,表達了對演奏的獨特見解。
《後漢書•蔡邕傳》上有這麼一段描述:「初,邕在陳留也。其鄰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彈琴於屏,邕至門試潛聽之,曰:『嘻!以樂召我而有殺心,何也?』遂反。將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來,至門而去。』邕素為邦鄉所宗,主人遽自追而問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憮然。彈琴者曰:『我向鼓弦,見螳螂方向鳴蟬,蟬之將去而未飛,螳螂為之一前一卻。吾心聳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豈為殺心而形於聲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當之』矣。」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奏琴者細微的心理反映,蔡邕竟能從琴音中聽出殺氣,這種對音律的了解精熟的程度,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他的音樂天賦已臻圓通。蔡邕不僅是「書祖」,還是「琴聖」。
蔡邕對琴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建安七子」中的阮瑀,是蔡邕的同鄉,從小就隨邕習琴。而瑀的兒子阮籍、孫子阮鹹,都是「竹林七賢」中以琴見長者,深受蔡邕之影響。蔡邕之女琰,也是著名的琴家,她繼承了父親的音律天賦,從小就對琴熟知敏感。邕夜間操琴,斷一弦,文姬說是第二根弦斷了;邕故意又斷一根,文姬說是第四弦,果然無差。蔡琰後為胡人所擄,「文姬歸漢」的故事家喻戶曉,而《胡茄十八拍》和《大胡茄》、《小胡茄》這些和文姬有關的琴曲,流傳了千百年。博學多才,妙於音律,這是蔡氏父女共有的品操,為中國文學、史學、音樂史增添了絢麗奪目的風採!
三、蔡邕與溧陽
溧陽,位於江蘇省西南部,地處蘇浙皖三省交界。東瀕太湖,西望金陵,南綿皖山,北汲洮水。
溧陽歷史悠久。商代末,泰伯在蕃離(今無錫)築城定居,溧陽地屬勾吳。春秋時,吳國始建,溧陽即屬吳。戰國初,越滅吳,溧陽地改屬會稽郡。秦始皇統一中國,全國分為三十六郡,改會稽郡為鄣郡,溧陽始建縣。西漢初,溧陽仍沿屬秦鄣郡。武帝時廢鄣郡置丹陽郡,置永平縣,縣治在今溧陽天目湖鎮古縣村。
從古建制來看,溧陽地屬吳越、吳楚交界之地,雖間或屬越屬楚,但多以吳地為稱。李白詩《遊溧陽,登北湖亭望瓦屋山懷古贈同旅》寫道:「何事來吳關?聞有貞義女,振窮溧水灣」。在《宴別張旭於溧陽酒樓》中又有「吳歌白紵飛梁塵」之句。五代時南唐詩人許堅的「地枕吳溪與越峰」詩句,也許是對溧陽屬地的確切詮釋。
蔡邕,一個落難的河南才子;溧陽,一個江南的魚米之鄉。他們之間有什麼淵源瓜葛呢?
關於蔡邕與樂器間的故事,史料上有兩則記載。《搜神記》載:「蔡邕嘗至柯亭,以竹為椽。邕仰盼之,曰:良竹也。取以為笛,發聲嘹亮。一雲邕告吳人曰:吾昔嘗經會稽高遷亭,見屋東間第十六竹椽可為笛,取用,果有異音」。《文選》伏韜《長笛賦序》云:「蔡邕避難江南,宿柯亭之館,取椽為笛……柯橋之觀,以竹為椽,邕取為笛,其聲獨絕」。柯橋取竹為笛的故事,地點表述得很清楚。
《後漢書》和《搜神記》還記錄了著名的焦尾琴的故事:「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這段記敘裡沒有講明地點,僅言「吳人」,那焦尾當產吳地。那麼這裡的「吳地」又為何地?
《後漢書》中載:「內寵惡之。邕慮卒不免,乃亡命江海,遠跡吳會。往來依太山羊氏,積十二年,在吳」。吳會,秦置會稽郡,漢初分會稽為吳、會兩郡,合稱「吳會」。相當於今天的太湖流域和錢塘江流城以東。太山羊氏,指太山郡人羊陟,與蔡邕家有姻親關係。史書的「在吳」記之不詳,那麼這十二年蔡邕到底去了哪裡?
蔡邕隱居到了溧陽。
溧陽有座高邃山(後稱盤白山、觀山),峰巒獨聳,鍾靈毓秀,「孤峰猶自入雲間」;山腳下是清波盈盈、蒹葭蒼蒼的黃山湖,「碧流盡處見山山」。在這秀山麗水之間,蔡邕帶著全家找到了理想的家園,定居下來,生活下來,讓一顆忐忑飄泊的心,找到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地方。遙想當年,蔡邕拖家帶口,挾中原的撲撲風塵,走過江南的山山水水,他最後選擇了溧陽,他與這片山水有緣。
讓我們來看一看蔡邕在吳地的「第二故鄉」吧。高邃山對面有山名前山,兩山之間的黃山湖中,有一小島,「一拳宛在水中央,萬傾湖波浸渺茫」。山腳下有個小山村叫陸家邊,臨水傍湖,林蔭蓊鬱,雞犬桑麻,亦耕亦漁,真箇是桃花源裡人家。山麓下的幽居前,是一條曲溪,溪通湖水,泛舟即達咫尺小島。蔡邕在島上築臺讀書,撫琴習字,真箇是世外神仙。後來,島因人而名,世稱「讀書臺」。
這不是合理的想像。在官史對蔡邕的記載不甚詳盡留下遺憾之時,地方志對「蔡邕讀書臺」的記錄卻是代代相傳,言之鑿鑿,一脈相承。
我們現在手頭找到的關於「蔡邕讀書臺」最早的史料,是宋朝景定年的《建康志》:「蔡邕讀書臺,在溧陽縣太虛觀東北(舊志)。考證:吳《顧雍傳》云:邕因內寵惡之,慮卒不免,乃亡命江海,遠跡吳會,積十二年在吳。《抱樸子》云:蔡伯喈到江東,得《論衡》,中國諸儒覺其論更進,嫌得異書,求其帳中,果得之。則伯喈讀書於此,理或有是。」請注意這裡的「舊志」一說,證明在此之前的史書中就有關於蔡邕讀書臺的記載了。元代至正年間的《金陵新志》,也有和宋景定《建康志》一樣的讀書臺記錄,只不過「溧陽縣」改為「溧陽州」,因為當時溧陽的建制升為「州」,金陵和建康,均為今南京之古稱,溧陽一直隸屬於此,到清朝由「三朝元老」、溧陽宰相史貽直奏清,始隸屬鎮江府。
溧陽地方志的編撰,已知始於南宋乾道年間,但志已不存。明代弘治年間知縣符觀纂輯了《溧陽縣誌》,上面清晰地記錄著:「讀書臺,在縣西三十裡,太虛觀東北。」其內容與《建康志》、《金陵新志》完全一致。清朝康熙《溧陽縣誌》記載:「蔡邕讀書堂在縣西四十裡讀書臺上,在泰虛觀東北,今蔡氏堂獨存。」清嘉慶志由西泠八家之一的知縣陳鴻壽主修,其內容較為詳實:「蔡邕讀書臺,在泰虛觀東北,今廢。」在轉引了《建康志》考證後,嘉慶志又考證道:「今案通志古蹟,門有爾察:蔡邕讀書臺一在溧水縣太虛觀東北,一在溧陽縣西南四十裡泰虛觀,何伯喈讀書處之多?又何以俱在太虛觀耶?皆因溧陽溧水舊本一邑故,兩地傳聞未免疊出耳。」這裡對史書上的記載和人們的疑惑作了合理的解釋,因為從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溧陽溧水始分為兩縣。清光緒《溧陽續志》載:「讀書臺,後漢《蔡邕傳》載其在吳十二年,相傳曾讀書於此,今廢。」
自宋元明清,溧陽蔡邕讀書臺的史記一線貫通,綿綿未斷。從縣誌的隻言片語中我們得知,高邃山下的泰虛觀前,蔡邕曾經在湖心小島上築臺讀書,留下了古邑勝跡「讀書臺」。而讀書臺上有讀書堂,康熙年間尚存,嘉慶則廢。
南宋哲學家、永康學派代表,鑑書建康軍判官廳公事陳亮(公元1148——1194年),曾有《蔡邕讀書臺》二詩:「曲曲清溪映白沙,望中幾樹桃李花。世情不到花開處,雞犬桑麻三兩家。一拳宛在水中央,萬傾湖波浸渺茫。往跡至今惟石戶,樵人指點說中郎。」
明代任啟運曾作《重九遊梅山、蔡臺、登盤白絕頂賦略》:「……友朋指予以書臺兮,曰維有漢之蔡邕。嗟爾才之洵美兮,常識夫爨下之焦桐。豈我躬之不閱兮,差離蘭蕙於蒿蓬。何三府之敭歷兮,迺思改乎此度也。涕國狼而自石殞兮,匪吾儒之步也。望高山而仰止兮,曰盤白之蔥隴……」在這首長賦中,我們讀到了關於「焦桐」的信息。
清光緒年間浙江嘉興知縣、本縣人宋璜寫《蔡邕讀書臺》云:「中郎舊跡倚崔嵬,東漢遺碑事可猜。蔓草千年空谷遍,牧童歌上讀書臺。」
從以上歷代文人歌詠讀書臺的詩賦來看,陳亮具體描寫了蔡邕讀書臺的環境,任啟運歌頌了蔡邕的高風亮節,提到了「慧眼識焦桐」的典故;而宋璜的詩中透露出從東漢時,就有碑文記載蔡邕在此生活學習過,雖石碑字跡模糊但事情的來龍去脈都可猜出,這「東漢遺碑」在光緒時尚存。
綜上之述,無論是史志的記載還是文人的詩賦,都無可爭議地揭示了一段史實:蔡邕逃亡到吳地,一直隱居在溧陽。他在這裡築臺讀書,撫琴習字,度過了十二年時光。歷史的潮水,雖然淹沒了歲月的印痕,但文字鑄成的蔡中郎的足跡,一路清晰可鑑!
四、蔡邕遺蹟今安在
在溧陽至廣德239省道大溪段,高邃山(觀山)迎面秀立,左側平疇田野裡,一座孤峰遺世獨聳。山不在高,有聖則名,這就是蔡邕讀書臺。
黃山湖在光緒年間尚碧波萬傾,後來湖面縮小,隨著大溪水庫的修建,古湖早變成了良田。讀書臺上樹木蔥鬱,草棘茂盛,約有六、七十畝面積,山頭松竹間立,雜樹生花,蔓草沒徑,但仍有一塊平地,竹叢中有房基牆腳遺存,這應該就是「讀書堂」的遺址了。西邊山腳處,有「溧陽市文物保護點」的碑石。
讀書臺的南面,一箭之遙是泰虛觀所在的陸家邊村,北邊一箭之遙是前山腳下的中埝前村、下馬灘村。陸家邊村向東,觀山北麓,在原百貨公司倉庫牆邊,有一塊平地,翠竹青青,雜草叢生。撥開草蔓,有房屋的牆基清晰可見,村民都知道:這就是蔡伯喈的舊居之地!問其來由,都說是聽上代老人講的。附近村上的農民,隨便問上一個,都能講出一段關於蔡伯喈的故事。他們都非常肯定地講:蔡伯喈父親的墳就葬在前山上,蔡父睡的是鐵棺材,已沉到山中融為一體了。
南宋陸遊曾有詩云:「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在讀書臺附近的大溪、新昌一帶,流傳著許多關於蔡邕的民間故事。
蔡邕攜全家避亂隱居溧陽,山村裡就經常響起了琅琅書聲和琤琤琴聲。村民們知道伯喈先生有學問,書法又好,於是逢有節日嫁娶,都請他寫字。蔡邕對村民們的請求是有求必應,貼紙賠墨,而對有錢人則不然。一位有錢的財主慕邕之才名,前來求字,伯喈顧自操琴,不愛搭理。恰在此時,文姬前來告知家中已無米斷炊,財主馬上搭話,只要蔡中郎肯賜墨寶,米馬上送到。蔡邕眉頭一皺,看看文姬,無奈地搖搖頭,只得提筆給人寫了副對聯,以解無米之困。財主歡天喜地拿字走了,回家把聯掛在中堂。但沒過幾天,那副對聯只剩下兩張白紙,字沒了!村民們都說,蔡伯喈的字是活的,夜裡都化作龍鳳飛走了。
文姬到溧陽,方七歲,在高邃山腳下度過了快樂的童年。一天,父女正在讀書奏琴,驀然聽到鄰居灶膛中大段的柴火燃燒後發出清脆的劈啪聲,蔡邕趕緊對女兒說:「這是塊做琴的好料啊!燒掉太可惜,我們趕緊把它救出來吧!」兩人急忙跑到正在做飯的鄰居家,求到了那段燒著了的桐樹,用水澆滅,搬到家中,製成了一端已燒焦的古琴。文姬十六歲時許配給衛仲道,出嫁時村民們都來道喜。嫁女兒前,蔡邕問女兒要什麼做嫁妝,文姬說:「就把這張焦尾琴讓女兒帶去吧!彈起它我就會想到爹娘,想到溧陽。」
「往跡至今惟石戶,樵人指點說中郎。」豐富的民間故事,口口相傳,代代相襲,從另一個側面佐證了蔡邕在溧陽生活的點點滴滴。
關於蔡邕在各地的遺蹟,由於歲月久遠已很難尋覓。筆者曾專程前去河南杞縣尋訪蔡邕故居,但其圉鎮也僅剩一條「伯喈巷」和一口古井。清朝一位杞縣詩人曾有一詩:「中郎故裡滿蒿萊,雲到圉城鬱不開。讜奏若能陳七事,榮名終梅歷三臺。私恩漫感王公座,蓋代唯憐漢史才。牢落一生忠孝意,至今遺址尚堪哀。」
蔡邕死後葬在了哪裡?據《廣輿記》載:「武進互村有蔡邕墓。」《鹹淳毗陵志》也記載:「蔡伯喈墓,在尚宜鄉互村,大冢巋然。按《本傳》,邕嘗在吳中積十二年,意歿後葬此爾。」互村即今武進東安鎮夏莊西安村,原有一大墩,在文革時平整土地挖開後,發現是一座青磚砌成的空墳,有人猜測為疑冢。而蔡邕真正的埋骨之地,應該在高邃山、前山附近,只是有待發現。唐詩人溫庭筠曾有詩《蔡中郎墳》:「古墳零落野花春,聞說中郎有後身。今日愛才非昔日,莫拋心力作詞人。」
五、蔡邕與焦尾琴
李漁在《閒情偶寄》中說:「絲竹之音,推琴為首。古樂相傳至今,其已變而未盡變者,獨此一種。」古琴古樂,千百年來作為文人雅士寄情抒懷的器具,作為文化傳承發揚的載體,作為「代代相傳,變而未變,獨此一種」的音樂遺存,彰顯了一種不可多得的民族精神,這也是它能最早被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樂器的重要原因。
在我們通過史料詩賦和民間故事,探尋到了蔡邕隱居溧陽的行蹤遺蹟後,疑惑還是存在:吳人燃薪、木裂聲傳、邕取焦桐斫琴的故事可信嗎?它是不是人們的杜撰?溧陽有無斫琴的良材?焦尾琴產生於溧陽的說法能成立嗎?焦尾琴後來又去了哪裡?
在探究焦尾琴產地的同時,我想有必要讀讀蔡邕隱居之地的環境和他的創作。
嵇康在《琴贊》中云:「懿吾雅器,載璞靈山;體具德真,清和自然。澡以春雪,澹若洞泉;溫乎其仁,玉潤外鮮。」這裡較好地闡述了雅器與自然的關係。明代溧陽詩人彭儒在《登盤白山》一詩中寫道:「勝地多靈氣,高人盡古顏。塵心應自遠,日暮不思還。」蔡邕隱居之地,山清水秀,背依高邃山,門臨黃水湖,不遠處的中江是古長江由蕪湖流經震澤(太湖)的入海通道,這也是「亡命江海」的由來。他在此期間,創作了著名的《蔡氏五弄》,即:《遊春》、《淥水》、《幽居》、《坐愁》、《秋思》。宋人朱長文說:「伯喈所以寓其哀思者,蓋在此五曲,特假物以名之耳。」此言甚是貼切。
蔡邕在《筆論》中說:「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他又在書法《九勢》中寫道:「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由此可見,他是主張尊重自然、效法自然、回歸自然之人,書如此,琴亦然。高邃山的春天百花盛開,遊春踏春歸來衣袖帶香。黃山湖的綠水映翠疊波,江南的婉柔無言地綿延。山麓的茅屋掩映在蓊鬱林蔭之中,鳥鳴蟬噪裡顯得十分幽靜。劃一葉扁舟讀書臺上坐一坐,憂國憂民的愁緒象這湖水,無盡無頭。轉眼又到了秋季,滿目的落葉拍打著柴門竹籬,遠在千裡之外的故鄉,是遊子永遠的思念。我們姑且不去計較「五弄」的真偽,單就這曲名,就留給了我們無盡的遐想。《神奇秘譜》中的《秋月照茅亭》和《山中思友人》,也同樣顯現出蔡邕當時的心情和心境,他在溧陽這片山水中,找到了擁抱自然的依託。
言歸正傳,在溧陽的自然山水中,到底有沒有斫琴的桐木呢?我們可以肯定地回答:有!從古至今都有!
明朝溧陽詩人任啟運曾贊蔡邕「嗟爾才之洵美兮,常識夫爨下之焦桐,」指出了「蔡臺」附近「出焦桐」的史實,而在觀山、前山的林間,生長著成片的青桐樹。青桐,質地疏鬆而韌軟,不宜做房料和打家具,村民們都多伐來燒火做飯。讀書臺附近林木茂盛,樹種很多,櫸、榆、松、槐都有,而千百年來村民們傳下一個很自然的習慣:成段地燒青桐!
溧陽建設局原副局長夏堯楠,今年已是八十高齡,他說在五十年代初作為農林幹部,在資源調查中他走遍了溧陽的大小山村。在讀書臺周圍的陸家邊、埝前村、下馬灘村,夏堯楠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村民們砍來村前屋後的粗大青桐樹,鋸成段丟在灶膛內當柴燒,常常有裂帛炸膛之聲,聯想到當年蔡邕取焦桐制琴的往事,他認為「焦尾琴」的故事並非空穴來風、信口胡編,鄉民們延續千年的生活習慣,卻是「焦尾故裡」在溧陽的最好佐證!後來,由於「大煉鋼鐵」的濫伐和人口稠密的肆砍,粗壯的青桐林逐漸退出了人們的視線。
2009年4月的陽春,中國民族器樂學會常務副會長畢可煒先生和舒雲女士,專程前來溧陽考察蔡邕讀書臺遺址。在查看了相關史料和拜謁了讀書臺後,他們還到周圍山村採風,向村民詢問蔡伯喈的往事。在尋訪了蔡邕「幽居」遺址後,大家又在高邃山下尋找青桐。同行的中國古琴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制琴委員會專家委員、揚州制琴名師張玉新,在山坡上發現了幾棵青桐樹,雖只有拇指粗,但大家已是十分激動,這從實物上提供了一個重要證據:溧陽自古至今一直產有制琴良木——桐樹!後來,專家組一行又繞到原黃山湖的對岸的下馬灘村,在前山腳下發現了整整一大片青桐樹林!山上應該還有更大更粗的桐樹,「找到了!找到了!」大家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畢可煒副會長說:「經過查閱史書和實地考察,我們初步可以肯定地說:溧陽就是當年蔡邕避難江南的隱居之地,焦尾琴產生在溧陽之說,基本成立!這是中國古琴界的一大發現,也是一件喜事!」舒雲副會長說:「為了尋找焦尾琴,我兩次來到溧陽。溧陽市的領導和專家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為我們提供了這麼詳實的歷史資料,令人感動。而今天我們在實地又找到了人證和物證,令人激動!發現焦尾琴故裡這件事,怎麼說都是一件大事!值得琴界重視。蔡邕讀書臺是一個聖地,每個琴人都應該來朝拜!每位有心於琴文化的人,都應該為此盡心盡力做點事情!」
專家的肯定,似乎在說明我們多年的努力沒有白費。
「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道,合天地之和焉。」漢代恆譚的言論,闡述了琴的玄秘。琴,似乎是我們與古人對話、同自然相契的工具。我們找到焦尾琴了嗎?關於它的下落,一說作為蔡琰的嫁妝,失落兵亂;一說為齊明帝(494——497)御府珍藏,每隔五天才拿出來讓王仲雄彈奏給皇帝聽,後來據傳又在崑山出現過。我們今天所見,不過是歷代名琴圖錄上的一張畫樣。其實,古琴下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會聆聽遠古的清音,重要的是去領悟民族精神遺產的底蘊,重要的是去尋找一段失落的往事!
尋找,也是一種價值的存在。
焦尾琴,中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與其他三張琴相比,「焦尾」琴名直白無華,但其身世非同尋常,皆因此琴系東漢名人蔡邕所創製。《後漢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後因稱琴為焦桐。
中國古代有「四大名琴」之說,齊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梁」,司馬相如的「
焦尾琴
綠綺」和蔡邕的「焦尾」。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親手製作的一張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弦琴,果然聲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製法聞名四海。
後遂用「焦尾琴,焦尾,焦桐,焦琴」等指美琴,或比喻歷盡磨難的良才,未被賞識的寶器;用「桐尾焦,桐爨,爨下桐,爨下殘,爨下餘,良才入爨」寫良才不得其用,或比喻遭受摧殘,倖免於難。
琴有五不彈:疾風甚雨不彈,塵市不彈,對俗子不彈,不坐不彈,不衣冠不彈。
明 趙震元《為袁石寓(袁可立子)復開封太府》:「霞壯日曖,詠幼絲於曹碑;薇省風高,識焦尾於班管。」
金庸的武俠小說中提到,郭襄曾在少室山林中聆聽「崑崙三聖」何足道以焦尾琴作樂。
焦尾琴典故
這蔡邕的「焦尾」琴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據《後漢書·蔡邕列傳》記載: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陳留也,其鄰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客有彈琴於屏,邕至門試潛聽之,曰:「嘻!以樂召我而有殺心,何也?」遂反。將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來,至門而去。」邕素為鄉邦所宗,主人遽自追而問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憮然。彈琴者曰:「我向鼓弦,見螳螂方向鳴蟬,蟬將去而未飛,螳螂為之一前一卻。吾心聳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豈為殺心而形於聲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當之矣。」
譯文:吳地(今江浙一帶)有個人燒梧桐木做飯,蔡邕聽到火燒木材發出的巨大聲響,知道這是一塊好木材,因此討來做成一把琴,果然聲音很好聽,但是木頭的尾部依然被燒焦了,所以當時人們叫它焦尾琴」。起初,蔡邕住在陳留,他有個鄰居準備了酒菜請他來赴宴,他去的時候鄰居已經喝得興起了。坐上有個客人在屏風後面彈琴,蔡邕到了鄰居門口悄悄一聽,說:「啊!用音樂招我來卻藏有殺心,怎麼回事?」於是回去了。請他的人告訴主人說:「蔡先生剛來,到門口又走了。」蔡邕向來被鄉裡人尊崇,主人趕緊追趕並問起原因,蔡邕把事情都告訴了他,大家都感到掃興。彈琴的客人說:「我剛才彈琴的時候,看見一隻螳螂正要撲向鳴蟬,蟬將飛走還沒有飛走,螳螂的動作一前一後。我心裡有些擔心,唯恐螳螂喪失了機會,這難道就是所謂的殺心流露到音樂中來嗎」蔡邕莞然而笑說:「這足以表明了。」
漢末,蔡邕遇害後,焦尾琴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據說齊明帝在位時,曾取出焦尾琴請古琴高手王仲雄彈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天,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後傳至南唐中主李璟手中,後又贈與大周后。李煜死後歸宋室所有。據傳,明朝崑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製造的焦尾琴。
漢靈帝時(公元168年—189年),陳留郡的蔡邕,因為多次上書陳述自己的政見,違背了皇帝的旨意,又因為得寵的宦官憎惡他,他考慮到免不了要遭到毒害,於是就流亡江河湖海,足跡遠達吳郡、會稽郡。他來到吳郡時,吳郡人燒桐木來做飯,蔡邕聽見火勢猛烈的聲音,便說:「這是塊好木料啊!」因而請求把桐木給他,他把這段桐木削製成琴,果然能彈出優美悅耳的聲音。但是琴的尾都已經燒焦,因而把它取名為「焦尾琴」。
原文:
漢靈帝時,陳留蔡邕,以數上書陳奏,忤上旨意,又內寵惡之,慮不免,乃亡命江海,遠跡吳會。至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聲,曰:「此良材也。」因請之,削以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因名「焦尾琴。」《搜神記》
焦尾琴蔡邕救琴
蔡邕(公元132—192),字伯喈,東漢陳留圉縣(今河南省杞縣)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
蔡邕
史學家、音樂家、書法家。蔡邕生性篤孝,自小博學多才,喜辭章、數學、天文之學,「覃恩典籍,韞讀六經」,熟知兩漢史事,正定六經文字,自書於碑,世稱《熹平石經》,為古今隸書之典範。他創「飛白體」,寫《筆論》、《九勢》、後人尊其為「書法之開山鼻祖」。蔡邕的「焦尾琴」名揚千古,關於蔡邕救琴的故事也在民間廣為流傳,說法不一。
焦尾琴一說
漢獻帝時曾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蔡邕為人正直,性格耿直誠實,眼裡容不下沙子,對於一些不好的現象,他總是敢於對靈帝直言相諫。這樣,他頂撞靈帝的次數多了,靈帝漸漸討厭起他來。再加上靈帝身邊的宦官也對他的正直又恨又怕,常常在靈帝面前進讒言說他目無皇上,驕傲自大,早晚會有謀反的可能,蔡邕的處境越來越危險。他自知已成了靈帝的眼中釘、肉中刺,隨時有被加害的危險,於是就打點行李,從水路逃出了京城,遠遠來到吳地,隱居了起來。 蔡邕愛好音樂,他本人也通曉音律,精通古典,在彈奏中如有一點小小的差錯,也逃不過他的耳朵。蔡邕尤擅彈琴,對琴很有研究,關於琴的選材、製作、調音,他都有一套精闢獨到的見解。從京城逃出來的時候,他捨棄了很多財物,就是一直捨不得丟下家中那把心愛的琴,將它帶在身邊,時時細加呵護。
在隱居吳地的那些日子裡,蔡邕常常撫琴,借用琴聲來抒發自己壯志難酬反遭迫害的悲憤和感嘆前途渺茫的悵惘。
有一天,蔡邕坐在房裡撫琴長嘆,女房東在隔壁的灶間燒火做飯,她將木柴塞進灶膛裡,火星亂蹦,木柴被燒得「噼裡啪啦」地響。
忽然,蔡邕聽到隔壁傳來一陣清脆的爆裂聲,不由得心中一驚,抬頭豎起耳朵細細聽了幾秒鐘,大叫一聲「不好」,跳起來就往灶間跑。來到爐火邊,蔡邕也顧不得火勢的人,伸手就將那塊剛塞進灶膛當柴燒的桐木拽了出來,大聲喊道:「快別燒了,別燒了,這可是一塊做琴的難得一見的好材料啊!」蔡邕的手被燒傷了,他也不覺得疼,驚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搶救及時,桐木還很完整,蔡邕就將它買了下來。然後精雕細刻,一絲不苟,費盡心血,終於將這塊桐木做成了一張琴。這張琴彈奏起來,音色美妙絕倫,蓋世無雙。
這把琴流傳下來,成了世間罕有的珍寶,因為它的琴尾被燒焦了,人們叫它「焦尾琴」。
後世有聯曰:「靈帝無珠走良將,焦桐有幸裁名琴」。
焦尾琴二說
《故事新編》焦尾琴 作者:乙木生
漢朝靈帝時,陳留地方有個儒生叫蔡邕,性情豪爽,特別喜愛琴棋書畫。為了求學,蔡邕拜別父母,到京都洛陽求學,不久就很有名氣,得到朝廷重用。 蔡邕作了官後更加潛心研究儒學,對朝廷提了很多有用的建議。後來,他多次上書揭露時政弊端,得罪了皇帝,也惹惱了權臣,被逐出朝廷。不久,朝廷又有逮捕他下獄。蔡邕於是逃出京城。這天,天氣很熱,蔡邕走了好久都沒見到人家,又餓又困,便在一峭壁下蔭涼處歇息。 不一會兒,蔡邕就靠著石壁睡著了。迷迷糊糊中,他聽到水滴聲:「叮---咚---叮叮咚咚---叮咚咚---」這聲音很有節奏且清脆響亮,他突然來了精神,循聲找去。只見石巖峭壁高約十餘丈,從頂端到腳下有一道寬寬的石縫,巖下有一個圓圓的水凼,凼裡一汪清水,頂上有水滴下來,滴在水凼裡,滴水聲在這巖腔裡迴蕩,煞是好聽。 他聽得醉了,忘記了自己在逃亡中。他捧起清水來喝了幾口,呀,好清涼,他覺得全身清爽,立時來了精神。突然一位笑盈盈的白髮老者站在他背後,他忙向老者施禮。只見老者腰佩弓箭手持獵叉,已獵得一些山雞和野兔。通過交談得知老者姓林,是個獵戶。林老者很喜歡蔡邕,便邀請他去家中作客。 到了林老者家中,蔡邕見過林老者的老伴和孫女綠玉。一家三口忙燒鍋煮飯。 這地方煮飯的灶和平原不國,灶火門很大一些原木不經闢開就能放進去燃燒。蔡邕見他們一家三口忙於做飯,自己就走出柴扉觀賞深山風景,耳朵裡似乎還聽到那水滴聲。 突然,蔡邕聽到灶堂裡木頭燒爆的聲音很特別,好像撥動了他那根神經,急得大呼大叫起來:「別燒了,快滅火!」蔡邕心急火燎地把灶堂裡燃燒著的木頭拖出來,澆水滅火。林老漢一家三口被他這驚叫和那不容制止的動作驚呆了,愣愣地望著他。這時,蔡邕才覺察到自己的失態,忙向林老者一家施禮道,這
溧陽地區的青桐樹
段木頭有用,燒之可惜,並請求老人家將這段木頭賜給他。 蔡邕先是拖著那段燒焦了的木頭,在院中盯著入神,隨後就用刀斧劈砍起來。綠玉好奇地守著他,問這木頭有什麼用處,他反問綠玉懂不懂音樂,綠玉搖頭說不懂。 經過好多天擺弄,蔡邕終於將那段木頭做成了一把琴,只是琴尾仍有燒焦的痕跡,故取名焦尾琴。這琴彈起來,音質特別好,勝過皇宮中的名琴。蔡邕邊彈邊唱,三人都聽呆了。 林老看了嘆息說,可惜我現在還不知道這木頭是何種樹木,蔡先生,你懂?蔡邕搖搖頭說,我也不知道其為何樹種,只辯得其音質。正如對人一樣,不問其出身官階如何,只看他是不是人才。林老漢深以為然,並要將孫女綠玉許配於他。蔡邕說,我是朝廷追捕的人,不可害了綠玉。林老者說,天高皇帝遠,我這山野村夫不知道什麼逃犯。怎奈蔡邕始終不同意。不過,蔡邕在這裡避禍半年多,和林老者一家相處很好,而且還把綠玉調教成了音樂奇才。
焦尾琴三說
有一次,蔡邕路經吳縣,見一個挑夫在江邊用三根木棍捆成三腳架,掛著一口大鐵鍋燒水。火點燃後,他就去挑水去了。燃燒的木材在噼啪聲中散發出一種梧桐木特有的香味。蔡邕好奇地上前一看,原來一塊老桐木板正著了火在燃燒著。他連忙把這塊木頭抽了出來熄滅了火,雙手捧著,細細端詳,愛不釋手。這時燒火的挑夫回來了,責問蔡邕為何抽掉他生火的木材。蔡邕說:「你知道嗎?這是一塊很好的梧桐木,是作琴的好材料,你卻當柴燒了。你肯賣嗎?多少錢?」挑夫說:「既然你有用,就拿去用好了」。蔡邕深深地感謝挑夫。回到住地就動手把它雕成一張七弦琴,因琴尾正好在燒焦的地方,故給它起名為「焦尾琴」。這架「焦尾琴」與齊桓公的「號鐘琴」、楚莊王的「繞梁琴」、司馬相如的「綠綺琴」並列為中國古代四大名琴。
2009年9月26日,中國民族器樂學會會長馮玉鈺教授在江蘇省溧陽市舉行以「琴箏絲竹頌中華」
為主題的大型民樂盛典音樂會上正式宣布溧陽是中國四大古琴之一焦尾琴的故裡。此前,中國民族器樂學會組織專家查檢史料,並在溧陽觀山蔡邕讀書臺一帶實地採集,多方科學考證,確定溧陽就是東漢蔡邕親手製作焦尾琴的地方。
中國古琴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大古琴之一有焦尾琴。此古琴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親手製作。據史料記載,蔡邕亡命江海,遠跡吳會,十二年,其間隱居在吳楚交界的溧陽觀山、黃山湖一帶。傳說蔡邕曾在觀山一農家灶堂裡搶出一段尚未燒完的青桐木,他依據青桐木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弦琴,音色奇絕,因琴尾尚留有焦痕,故取琴名為「焦尾」。至今,觀山一帶仍有片片青桐,觀山與羨山之間的一座小山上,有蔡邕讀書臺遺址,當地鄉民仍流傳著蔡邕故事。
中國民族器樂學會會長馮玉鈺教授說,溧陽是焦尾琴故裡的發現和確認,揭開焦尾琴出自何地的千古之謎,是中國古琴界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