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熟茶誕生於1975年,由「普洱茶終身成就大師」吳啟英先生(女)研製發明,自誕生以來被廣泛在普洱茶企中應用並推廣開來,得到市場與用戶的高度認同。
普洱熟茶是通過對普洱茶前置人工渥堆發酵,加速普洱茶內含物轉化,達到適宜飲用的茶品。
在普洱熟茶的發酵過程中,除了原料有大量的損耗外,還會有些塊狀結晶產生,類似石頭一樣堅硬的東西,也就是俗稱的"老茶頭",那麼老茶頭能喝嗎?
今天小編來普及一下:
一、老茶頭的由來
在2013年以前,大多數企業的普洱熟茶發酵都是採用「大堆發酵」工藝,一般情況下,最少也要下堆大約5噸原料,大些的堆子也有20噸的。
將這些原料放酵池裡45天到90天不等,期間經過潮水起溫、勻堆翻堆系列重複的動作,保持著茶堆「發熟「而不」燒堆」。
「老茶頭」就是在這些無數次人工翻堆時產生的,或是遺落在酵池四周的結合部位,或者是由於翻堆不均勻,將結在一起沒有打散的茶。
這些沒有被及時解散或者沒有被翻到的茶,又再次進入下次潮水和起溫中,這些沒有被照顧到的結晶體在後面過程很大可能被碳化,或者是發酵不透。
在計劃經濟年代時期,昆明茶廠將這些結晶體通過後期精製,分揀出來放在一邊,不會做成商品在市場上銷售,有的甚至直接丟棄了的,而且參與熟茶發酵師傅們,也不認為這個是可以直接飲用的。
但在2013年以後,雲南受普洱熟茶發酵技術的革新,出現了「小堆發酵」工藝,「小堆發酵」工藝指的是用木箱或者竹筐來做發酵的容器,可以少量發酵,最少100公斤左右就能發酵。
但是在這種發酵工藝的推廣中,我們發現有些商家特意做起了「老茶頭」的概念,還另有「碎銀子」這種衍生品。
特意在翻堆過程中放任那些結塊不打開,讓其形成老茶頭,這樣勢必有點投機取巧了?
利用這個概念大肆做宣傳推廣,把本來是發酵不完全或是說不被利用的殘次品,當做「獨家手藝在掠奪用戶的"智商"……
二、老茶頭到底能喝嗎?
小編作為一名普洱茶資深愛好者,早在2005年就背著雙肩包、拿著筆記本,四處尋覓普洱茶的"宗師"。
在深圳的一次茶會上,一位臺灣大師在茶會沒有開始之前告知,晚上的茶會上會喝一款普洱茶世間的"遺孀",當年還是「小白」的小編很是期待和激動。
在各種氣氛渲染過後,大師在一個小紫砂罐取出一塊結晶體,當時小編就傻眼了,這不就是普洱熟茶老茶頭嗎?
關於老茶頭,2004年在昆明,小編已經向參與熟茶發酵的師傅們求證過,他們給出的答覆是「普洱熟茶的殘次品」,怎麼到這裡就成了大師口中的"遺孀"呢?
原來這些老茶頭放在倉庫的角落,日久落灰成垢、白黃相間,有了大師加以文字修飾的老茶頭,於是在市場上傳播並被大量的使用……
就算在當今普洱熟茶的工藝得到進步,有些商家還在模仿這樣的做法,小編的確是無法理解這樣的商家,良心何在?
普洱熟茶,如果是受翻堆不均勻,或者是角落裡結塊的,形成所謂「老茶頭」,其實就是發酵不完全或者是被碳化的產物,普洱茶的物質基本上都損失了,在飲用上來說不健康,更不用談口感的舒適度了。
如果是新工藝技術發酵的熟茶,還特意做出老茶頭的,小編認為大可不必,因為現在小堆發酵基本是用古樹原料來做的;
為什麼不能將優秀的原料做出優質的熟茶,讓用戶喝起來健康呢?為什麼人為造出殘次品?難道是為了輸出概念導入你"殘次"的高大尚嗎?
不要忘記普洱熟茶的誕生就是為了縮短普洱茶的轉化時間,能快速飲用。
退一萬步來說,普洱熟茶的老茶頭在飲用時候方便嗎?容易衝泡嗎?
無論是歷史的"遺孀"也好,還是現代新工藝人為的也好,至少不能給用戶帶來在使用上的麻煩。
沒有購買就沒有市場!
小編強烈建議:用戶對非正常產品必保持高度的警惕與使用,也許一口好茶就自然的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