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年前的大明
常有倭寇於閩浙沿海一帶興風作浪
為了抗擊這些侵略者
1555年,戚繼光率戚家軍入閩抗倭
其中的一部分戚家軍就駐紮在如今的桃花山一帶
並在沿山腳的通道處搭馬棚養馬
從此,福州便多了一處「馬廠街」
別看這個名字平平無奇
在它短短450米的距離裡
就鱗次櫛比著12座民國時期的洋房
這裡的寬度最窄的不足3米
但民國時期,洋人、官宦、富豪卻常常在此出沒
當時的馬廠街,說是福州的「湯臣一品」也不為過。
國父孫中山
國府主席林森
才女林徽因
...
許多當時的名流才子,都曾在這留下過他們的驚鴻一瞥
隨著改革開放
馬廠街中的德廬、松園、意園等老宅區逐漸被現代化居民樓所頂替
曾經洋氣繁華的街巷如今也沒了當年的風採
馬廠街在歷史的浪潮中逐漸成了被人遺忘的地方
在這裡,雖已無法尋覓當時宅院主人是身影
但是矗立於此的宅院,卻在和每一個來訪於此地的人
訴說著曾發生在這的一段段往事。
· 可園
一代才女林徽因與建築大師梁思成結婚後
曾回福州探望母親,並在可園小住
而這也是林徽因生命中唯一次的歸鄉之旅
在可園的這段時光裡
林徽因為叔父林天民設計了福州東街文藝劇場
也曾到過煙臺山英華中學作《園林建築藝術》講演
時過境遷,現在早已不見才女的身姿
有的只是庭院斑駁的光影
為往來的旅人訴說著曾經的美好
可園接納的,也不止有林徽因一人
原福建醫學院教授林梁誠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文壇青年才俊徐君藩
梵語專家羅世方
一批又一批的文化名人都曾在可園留下過他們的足跡
· 夢園
於可園不遠處即是夢園
夢園主人葉見元是原福建國際紅十字會籌建期主任
他與孫中山先生私交甚密,曾多次邀請孫中山來此小住
隨著辛亥革命的開始,葉見元更是將此處作為了聯絡據點
並在夢園出版過宣傳革命的刊物。
夢園,夢圓
在這,曾有一方庭院見證著福州歷史,乃至中國歷史的演變
在這,曾有一代革命人為圓自己的家國夢而在努力奮鬥著。
時至今日,這座兩層帶地下室的英式建築仍然有人居住
或許,這裡又承載著一個新的夢。
隨著現代房地產的拓張
已有不少園廬消失在了歷史之中
馬廠街的規模對比往日輝煌時期也縮小了不少
歲月的潮湧將馬廠街洗刷了一次又一次
往日的鉛華已被風雨洗去
曾經的繁華如今也化為了尋常煙火氣
如今,在這留存的每一座園廬都透著一絲恬淡與寧靜
每一處角落都有著屬於它們的詩意
走進馬廠街,於歷史的書卷味中感受老倉山的文化韻味
白牆的斑駁、遮蔭的老榕,朽麗的雕花
記錄著馬廠街昨日的印記和時光的片段
一切都在無意中透露著倉山曾經的過往
在一點一滴間,便組成了福州這悠長的記憶。
圖片來源於網絡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