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無疑是迪士尼的「真人童話電影」系列的又一力作。
卡司陣容異常豪華,由文藝片出身的妮基·卡羅執導,「神仙姐姐」劉亦菲、「動作影帝」甄子丹領銜主演。
此外還有「功夫之王」李連杰和風情萬種的「鞏皇」驚喜助陣。
這些兼具演技和票房號召力的老牌國際「大明星」,眾星拱月般開啟劉亦菲的好萊塢「東方公主」之路,讓《花木蘭》電影還未上映就備受讚譽和期待。
但一場突如其來的庚子年疫情,徹底改寫了《花木蘭》的命運。
3月13日倫敦首映禮後,片方忽然宣布全球撤檔,後來迪士尼又把檔期從3月推到7月,再延遲到8月,直到最後宣布檔期無限期推遲。
北美撤檔後,《花木蘭》於9月4日上線流媒體平臺「迪士尼+」,而國內正式上映時間是9月11日,一周的時間差,足以讓盜版滿天飛,豆瓣評分崩盤。
劉亦菲版《花木蘭》是根據迪士尼1998年同名動畫改編,講述一位聰慧勇敢的年輕女子義無反顧為家國而戰,她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勇戰柔然,成功抵禦了北方敵人的侵襲。
迪士尼讓我們耳熟能詳的中國「傳奇女戰士」史詩,有了西方視角下的全新呈現。
典型的迪士尼風味「英雄成長」故事。
女主一路歷經磨練,成功駕馭自己內心的力量,激發出真正的潛能。
通過這段傳奇歷程,她最終蛻變為一名光榮的勇士,不僅贏得國家的認可,更成為了家人的驕傲。
而這部投資超2億美金,成本和諾蘭的新片《信條》持平的全新迪士尼真人童話《花木蘭》,國外票房口碑雙豐收(尤其是泰國、新加坡為代表的東南亞市場),國內卻評分4.7不及格。
在這樣兩極化的評價風潮中,任何發言都需謹慎。
所以今天我只想結合千年前的樂府詩和以往電影版本,來談談「花木蘭」故事本體背後的時代元素和中西差異。
電影故事藍本《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長篇敘事詩,與《孔雀東南飛》合稱為「樂府雙璧」,也是入選初中教材的篇目,動輒「背誦全文」,讓「花木蘭」故事群眾基礎異常強大。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從千年前的南北朝傳到21世紀,在一代代中國人的腦海中留下無比清晰的烙印,這就是民間傳說的生命力啊!
羅伯特·麥基說:「人類對故事的胃口是不可饜足的。」
肯尼斯·伯克說:「故事是人生必需的設備。」
我們會本能地尋求亞里斯多德在《倫理學》中提出的那一古老問題的答案:一個人應該如何度過他的一生?
人類一直基於四大學問「哲學、科學、宗教、藝術」來尋求生命答案,試圖編織出一種人生意義。
前三者往往淪於艱深、晦澀或空洞,所以人們愈發熱衷「故事的藝術」。
劇作家讓·阿努伊說:「小說賦予人生以形式。」
古人對小說、戲劇;現代人對電影、電視的消費堪稱如饑似渴,故事藝術已經成為人類靈感的首要來源,因為它不斷尋求整治人生混亂的方法,洞察人生的真諦。
我們對故事的欲望反映了人類對捕捉生活模式的深層需求,這不僅僅是一種純粹的知識實踐,而是一種非常個人化和情感化的體驗。
所以,對「故事」的渴望是根植於人性層面的本能,是全人類的共性。
花木蘭的故事能在千年之後被美國人拍成電影,也是現代人對這個古老東方故事本體和中華文化的最大肯定。
那麼新版是如何講述這個中國故事的呢?
劉亦菲主演的真人版《花木蘭》,脫胎於98年動畫版本。
典型西方思維下的東方故事,影片中所有的東方元素,諸如紅燈籠、梯田、土樓、對聯、鵝黃妝、鳳凰……都是貼片式的,故事風格傾向低幼的「真人童話」。
情節簡單輕鬆,故事架構也和迪士尼以往的「公主系列」具備共通性,主題定位「女性成長、家國情懷、忠勇真孝」。
這不是瞄準中國市場的電影作品,相反,它適應性更廣,照顧全球觀眾,提倡與時俱進的普世價值。
甚至在激進的「metoo風潮」影響下,連動畫版木蘭和將軍戀愛的橋段都刪掉了,取而代之的是花木蘭和一個同級別士兵的曖昧。
兒時的花木蘭,一出場就是「招貓逗狗討人嫌」的假小子,堪稱「武力值和破壞力」全面降維的「哪吒」,也為後來天賦異稟、所向披靡的戰士形象埋下伏筆。
真人版用全程沉默的「鳳凰」取代動畫版的話癆和幽默擔當「木須」,這個帶有魔幻色彩的守護神,從一個立體角色淪為扁平符號,委實有些可惜。
不過也有微弱的進步,起碼老外開始了解:在中國,龍代表男性,鳳代表女性。
後來的「木蘭見媒婆」,醜到炸裂的滑稽妝容,喜劇感十足的倒茶和媒婆氣急敗壞的羞辱,都指向一個目的——欲揚先抑,讓後面的光宗耀祖來得更猛烈些吧!
父親的年老體弱和故作堅強,木蘭義無反顧替父從軍,在軍營中的磨難和誤會,武力值的進步,「氣」的展現,包括受上司賞識,和戰友建立情誼,都被細膩的女導演拍了出來。
鞏俐飾演的「仙娘」是個極富西方魔幻色彩的女巫角色,可以理解為不被認可的「木蘭黑化版」。她沒有家,沒有親人,沒有朋友,沒有歸屬,獨自承受極致的孤獨。
從人的心理層面解讀:人這種社會性群居動物需要被接納。一旦這樣的欲望不被滿足,就會陷入痛苦。
劇中的「仙娘」就為了擺脫靈魂的痛苦,甘心被侵略者利用,成為邪惡的幫兇。
電影中刻畫的那場女巫和木蘭的戰鬥,更像是前者對後者的點撥,促使其自我意識覺醒,勇敢面對女性身份。
木蘭換回女裝後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被流放和驅逐。
此時計謀得逞的女巫已經坐上王座,反派單于也綁架了皇帝。仿佛這場戰鬥即將以侵略者的勝利而告終。
但危急時刻木蘭先是力挽狂瀾,重新贏得的將軍和戰友的信任,又是在終局之戰像鳳凰一樣凌空而至。
甚至那個反派女巫「鷹」也為了這隻充滿希望的「鳳雛」甘願犧牲自己。
她拯救了皇帝,拯救了國家,拯救了所有人。
最終她拒絕高官厚祿回到家鄉,為自己的家族帶來無上榮譽。
嫩綠的新芽長成穿雲大樹,花木蘭成為了戰士、英雄和領袖。
故事簡單流暢,沒有太精彩的地方,但也不算滑鐵盧。
我個人並不認可豆瓣某些差評,人家改編自98動畫版,一脈相承的女英雄「童話」,拿歷史鴻篇巨製的標準評判就是耍流氓!
如果真要評價,也是跟其他迪士尼真人版童話比較。
《阿拉丁》、《灰姑娘》、《美女與野獸》、《沉睡魔咒》……才是它的參照物!
下面講講時代元素。
原版故事《木蘭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
它怎麼講的故事?
以「唧唧復唧唧」開始,以「安能辨我是雄雌」結尾。
中間刻畫「從此替爺徵」的毅然離家,「將軍百戰死」的殘酷戰鬥,「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的戰士榮耀,「願馳千裡足,送兒還故鄉」的動人孝道,「出郭相扶將」的親人思念,「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的女兒情態,「不知木蘭是女郎」的夥伴驚忙。
詳略安排極具匠心,富有生活氣息。以人物問答及鋪陳、排比、對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態,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緻,神氣躍然,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但它提供的僅僅是一個素材和人物形象,可以直接用來影視化的成分並不多,想要拍得好看,想像力必不可少。
原詩中描摹屬於冷兵器時代的戰鬥,「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讓千年前的歷史撲面而來。整體偏向嚴肅沉重,只有家國,沒有愛情。
而迪士尼98年動畫版《花木蘭》故事,將沉重殘酷的戰爭,轉變為輕鬆正能量的女性成長,花木蘭凱旋歸家,可謂「愛情事業雙豐收」。
動畫木蘭形象活潑靈動,配角「木須」和「幸運蛐蛐」幽默感十足,分外討喜。也是迄今為止口碑最好的一部。
後來09年馬楚成導演了趙薇版《花木蘭》,也算大製作商業電影,明星雲集,噱頭十足。除了趙薇、陳坤和胡軍,甚至俄羅斯歌手維塔斯和韓國歌手李玖哲都有加盟。
焦點對準木蘭的感情羈絆,突出「在戰場不能有感情」,透出濃厚的反戰情緒,結局是虐心的「為了國家犧牲愛情」。
矛盾激化、死亡威脅、感官刺激充斥劇情架構和屏幕畫面,就是一個字——Low。
還有較為大尺度的洗澡戲份,趙薇和陳坤在溫泉的打鬥戲看得我異常尷尬。
導演在電影中刻意把女性在軍營中的困境放大,但作為觀眾的我實在無法共情。
通篇戰友情、愛情、親情、愛國情,情感濃鬱,卻絲毫看不到木蘭的成長。
因為她一開始就很厲害啊,只不過在文泰假死,捨棄感情後開掛。
看得出來導演是想刻畫木蘭情感細膩的女性化一面,刻畫戰爭中跨越階級壁壘的真摯愛情。
但導演你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和平第一是肯定的。
作為女性的花木蘭需要放棄感情才會登上巔峰?也對!就像格力的董明珠,把自己活成男人一樣狠,所以她成功了。
但讓全世界的女人都把自己活成男人?那不現實。況且花木蘭就算摒棄感情,贏得戰爭,在結局還是失去了愛情和幸福,這太絕望了!
濃濃的晉江狗血言情風,這樣的「花木蘭」,我是拒絕的!
在「花木蘭」故事被一次次搬上大銀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晰感知到有趣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木蘭詩》作為故事藍本,凝練準確,把人物形象和故事梗概流傳千年。
它意味著原始的生命力,精神意義和價值,飽含著對女性的尊重和鼓勵。
而趙薇版《花木蘭》堪稱徹底的「魔改」。
它尊重歷史了嗎?沒有!評分只有6.2,從故事到內核都被罵得很慘。
有人說:「馬楚成就會用哭戲賣慘,沒有木蘭從少女成長為將軍的心理歷程,沒有多年戰爭生活反應在木蘭身上的變化,更沒有複雜而細微的表情刻畫,人物慘白,毫無血色,僅僅看到的是木蘭的香港身手,卻看不到真正大陸木蘭那顆質樸的心。」
有人說:「服裝、道具做的再精良,沒有好的故事、沒有演出人物內心的演員、沒有考究故事背景的編劇、沒有精益求精的導演,一切都是無妄的。」
所以內地版《花木蘭》不是敗在技術,而是敗在故事。
把家國情懷的英雄史詩拍成了女性視角的文藝春夢,凌亂瑣碎、絮叨柔弱,這是花木蘭嗎?這是陸依萍啊!
馬楚成把目標對準女性群體,炮製了一部女英雄片,所有的敘事邏輯和情感訴求都在討好女人。但跟同樣高舉女性主義大旗的經典電影,2000年史蒂文·索德伯格執導的《永不妥協》相比,就是一塌糊塗的低級爛片。
說起國外第一版《花木蘭》,98年的動畫版本,雖然木蘭的形象見仁見智,但是架不住人物性格討喜。
架空歷史、幽默十足,雜糅東西方文化的魔幻童話,沒有槓精深究歷史細節,評論一片「Love and Peace」,最終拿下7.8的豆瓣高分。
當年的迪士尼贏在技術,更贏在故事。
美國人把中國古代花木蘭男扮女裝代父從軍的傳統民間故事推向國際舞臺,搬上大銀幕。
從此中國人心中集勇敢、智慧和美貌於一身的巾幗英雄花木蘭,開始被全世界的觀眾熟知並喜愛。
時至今日,木蘭依舊是迪士尼世界裡最可喜的東方公主形象。
迪士尼過硬的動畫特效和唯美的音樂,結合意境悠遠的東方水墨元素,讓樂府詩中傳頌千年的古代女英雄穿越歷史長河,用一種美國式的輕鬆幽默呈現在她的故鄉,這片厚重沉穩的華夏大地上。
無論男女都會喜歡這樣的「花木蘭」,她鮮活生動、勇敢無畏,帶著一種源自好萊塢的震撼和生猛,提出關於女性意識的新鮮角度並引發深層思考,這就是電影值得肯定的價值。
而近期即將上映的劉亦菲版真人《花木蘭》,國內評分慘不忍睹,僅有4.7。
但在東南亞市場卻屢屢拿下電影首日票房榜冠軍。
其實迪士尼的新版故事真的有那麼差嗎?也不至於。
跟動畫一樣的敘事邏輯,相似的故事設定,並且沒有「魔改」成狗血晉江風,愛情元素的使用極其謹慎克制。
大家詬病最多的問題集中在:建築、服裝、妝容、對聯和議政殿前妃子的隨意走動,這都是瑣碎細節,是跨文化團隊百密一疏的漏洞,是文化壁壘造就的。
你讓中國團隊拍個原汁原味的西方魔幻傳奇故事,也一樣露怯。
中國人不知道很多西方單詞含義,在給自己起英文名時頻鬧尷尬和笑話。
那些年中國人的奇葩英文名大賞:
「最常見的絕對是Cherry、Apple、Happy、Sunny,當然還有Coco和她的表姐妹Cece和Cici。」
但這些英文詞語背後都有別的意思。這類名字經常被認為是「特殊行業」失足少女的名字。
「我知道三個年齡相近的女孩子分別叫香奈兒、蒂凡尼和古馳,我這樣的窮鬼就算想編都編不出這樣的笑話。」
還有人給自己取名鯊魚、吸血鬼、護身符、閃電、兔子,甚至葉綠素!父母給孩子起名哈佛、耶魯、斯坦福。這樣的英文名在老外眼中就是典型笑話。
外國人也同樣不懂中國文字背後的博大精深。
對,他們的奇葩中文名一樣驚呆漢語老師。
「大一時見過叫屈原的黑人留學生。」
「記得大學裡上形勢與政策課,有兩個歐洲留學生一個叫多爾袞一個叫鐵木真。」
「我們學院的一個日本留學生叫——下地裕!『下地』是他的姓。我和小夥伴第一次看到花名冊的時候都驚呆了。」
「之前教一位巴勒斯坦友人講中文,不可避免地到了他想要給自己取個中文名的時候,然後他喜歡孫子兵法……然後他說他要叫孫子……然後他還很堅持……」
「學校有一位韓國妹子中文譯名叫申景冰,莫名戳中笑點。」
「上初中的外教,一個20多的美國小夥,原名Joshua,第一次上課的時候先說:I’m Joshua. 然後拿粉筆在黑板上寫字,說他的中文名叫:戒色!!不知道是哪位大神給他取的,我只想說:幹得好!」
怎麼樣?看了這些無釐頭笑話,還覺得《花木蘭》電影中的細節是個事兒嗎?
媒婆門上的對聯:「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望世間眷屬全是有情人」。
中國觀眾捶胸頓足:「有多少更恰當的,更美的?你外國人卻選了這麼個東西。」
再說南北朝時期,門上貼對聯嗎?
中國古文,還要從美學角度鑑賞,對西方人來說,這明顯超綱了啊!他們對文言文普遍沒什麼認知,也分不出李白和乾隆的詩孰優孰劣。
因為家裡信教,小時候我背誦的經文是這樣的:「在天我等父者,我等願爾名顯聖,爾國臨格,爾旨承行於地,如於天焉。」
長大後就變成了:「我們的天父,願你的名受顯揚,願你的國來臨,願你的旨意奉行在人間,如同在天上。」
我覺得美感降低了10個等級,但讓老外看,二者有區別嗎?
拿中國人的標準審視美國出品的真人童話,會不會太苛刻了?
花木蘭故事的素材,迪士尼拿去改編,是美國血統加入中國元素,而不是中國血統加美國元素。這個前提決定了一切走向。
還是時代不同了,國人的影視劇審美提高了太多。
看看《長安十二時辰》、《延禧攻略》的古裝劇畫面,恢宏大氣又精緻高級。
觀眾對貼近歷史要求也極高。《清平樂》考究到人物造型和古畫一模一樣。
歷史劇團隊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就怕露怯穿幫。
但就這樣,《清平樂》播出後還被觀眾詬病節奏太慢,這屆觀眾太難伺候了!
《花木蘭》未上映之前,很多人對它寄予厚望,畢竟像《哪吒》這樣的動畫電影都能斬獲50億票房。
迪士尼下血本的真人版《花木蘭》,能差到哪裡去呢?
像《哪吒》這樣締造票房神話的電影,有民間傳說的群眾基礎,並且命中了觀眾心理需求的時代內核,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實在太燃了!
中國的神話基因裡就帶著不屈的抗爭性質,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后羿射日……在絕對優勢的大自然面前也不認輸,這是根深蒂固的民族性。
反觀《花木蘭》,雖然也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也在與時俱進,但故事改編的並不新鮮,傳達的內核力度不夠。
不像《哪吒》那樣故事新穎精彩,可以勾起強烈情感。餃子導演的動畫精緻是一方面,故事過硬催淚,才是絕殺。
新版《花木蘭》還丟棄了動畫版的喜劇元素。98版的「木須和木蘭」,可愛指數爆棚,圈了不少死忠粉。
真人版的劉亦菲本來就木,再沒有活潑的角色調劑,略微有些苦大仇深,不討喜。
原版故事「木須加木蘭」這樣的設定有多好用?
03年的法國犯罪喜劇,讓·雷諾的《你丫閉嘴!》,冷血傲嬌殺手和大力金剛傻子的友情,歡樂又感動,人物魅力沒得說!高冷男神旁邊配上一個逗比基友,太帶感了。
《陳情令》的藍忘機和魏無羨,迷倒多少腐女?
《初戀那件小事》的梁又年和王一超,收割多少迷妹?
迪士尼用來賺錢的商業電影,這樣的秘訣不用,想啥呢?把喜劇角色刪掉實在是一大敗筆,編劇的鍋!
對了,還有鞏俐的女巫角色,應該是借鑑了迪士尼成功案例《沉睡魔咒1》的設定,邪惡的教母原來是公主的守護者,真愛之吻喚醒睡美人,觀眾一片驚豔,顛覆暗黑童話,叫好又叫座。
《沉睡魔咒2》,瑪琳菲森又為了保護公主犧牲,當然結局又從灰燼中「鳳凰涅槃」得以重生。
到了《花木蘭》裡,女巫角色助她成長,為她犧牲,畢竟女巫本體是鷹,就一條命,沒有涅槃重生的功能。
木蘭是鳳凰,所向披靡,蛻變歸來。
迪士尼這次算是想像力枯竭後,簡單重複自己,平淡又俗套。被罵也是難免。
但我還是要反駁熱評,這哪裡是西方人的傲慢,這明明是亦步亦趨試圖還原東方故事,模仿東方文化。滿屏的東方面孔,還不夠有誠意啊?
這也不是美國人拍中國歷史,這本來就是傳說人物,真實性有待考證。況且人家只是翻拍自己98年的動畫。
原版就是西方邏輯下的魔幻東方女英雄,人物討喜,輕鬆幽默沒人罵。到了真人版就炸毛,何必呢?
別看迪士尼用了真人,但其實骨子裡還是低齡童話,看個熱鬧而已,別那麼認真。
真的不忿兒,那就自己拍一個,對標陳凱歌《妖貓傳》的美學標準,餃子《哪吒》的故事標準。這樣打迪士尼的臉,豈不是更好?
其實新版沒有那麼差,就是遲來22年的動畫真人版。
國外觀眾,憑迪士尼的金字招牌就能買帳,但想得到國內觀眾的肯定和市場的認可,需要更精湛的演技和更嚴謹的劇本。任重道遠,且行且珍惜吧!
新版《花木蘭》既沒有天時(國內放映晚了一周),也沒有地利(美國人拍中國故事,讓國人買單),更不是人和(故事俗了,審美刁了,期待高了,罵聲多了)。
劉亦菲也不復二八年華的天仙美顏,不過我這次看到了她的堅韌和成熟,甚至「雙兔傍地走」一閃而過的活潑靈動。
只希望下次,她的運氣可以更好一點吧!
畢竟就連「瞪眼派」敗光觀眾緣的楊穎都能靠《摩天大樓》讓人刮目相看,「呆若木蘭」的劉亦菲翻身,也沒什麼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