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的沒有太多生命可以浪費,因此,我們需要更有智慧地運用這個人生。
我們已經散亂不堪地活了那麼多年,因此,我們需要更加專注而平靜地活好餘生。
沒有人能掌握所有微觀的信息,沒有人能預測中國經濟在幾年後將會如何,也沒有人知道我們在這一片匆忙之中將走向何方,由我們現在的意義所建構的世界,卻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內崩潰。若要維持現代經濟,就需要不斷且無止境的增長,如果增長停滯,經濟並不會溫和地平靜下來,而是會轟然崩塌。
既然沒有人能夠了解整個系統,當然也就沒有人能夠阻止,既然沒有人能夠阻止,那就由它去。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一直在為經濟擔憂,卻很少為我們的生命末日擔憂,我們一直在為未來擔憂,卻很少能夠活在當下。
中年,的確應該停下來,慢下來,安靜下來。
就像王維,經歷了世事滄桑,終南別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這是一種心如止水、任運放曠的澄明之境。行到水窮之處,坐看雲起之時,偶然值遇林叟,談笑沒有歸期。全然投入當下,不念過去未來。
時間的線性是一場溫柔的騙局,讓人以為可以活上一千年,於是我們總是活在期待之中,以為未來的某一天一切都會更加美好,卻不知,走向彼岸的每一步皆是彼岸本身。
我們終究要了悟,一切都會過去,包括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念頭,以及我們的夢想。如此,我們方可真正地活在當下,而不只是想要活在當下。
姚仁喜應該也五十多歲了,他說,回想起來,年輕的時候,自己想要與眾不同,想要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東西,想要一鳴驚人,想要做出一個建築令所有人都涕淚縱橫。可是,慢慢地,從我這種偽裝的修行之中,好像令我在工作上的態度變得稍微比較放鬆,輕鬆而且比較能夠享受工作的樂趣,不再那麼期待工作的成果所帶來的榮耀,而是從做事本身獲得滿足。
這是一種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的徹悟,然後轉過身,開始過一種心如止水的、全然當下的生活。
生命,有點兒像是剝洋蔥,你看到洋蔥的外皮,然後把它剝掉,你心裡想,這是真正的果實;然後你精進,一段時間之後,你了解到那還只是洋蔥的皮,於是你剝掉那層皮,心裡想,這應該就是果實了,真正的果實;再過一段時間,你了解到那也只是另一層皮,所以你剝了一層又一層的皮;終於有一天,你突然領悟到,其實什麼都沒有,那時你就自由了,那是無智亦無得的自由,是心無有任何掛礙的自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自由。
空寂的終南山野下了一場綿密的秋雨,萬物清透明亮。日落時分,漸覺涼意,已有初秋之感。到了薄暮時分,明月從濃密的松林間,射下縷縷清光,打在了巖石上流過的甘冽的泉水上。此時,竹林裡傳來輕輕的喧響聲,原來是洗衣的姑娘們談笑著歸來了,蓮葉輕搖,魚舟輕蕩。春天的芳菲,不妨任運隨順地讓它自然的生住異滅。秋天的山中,不妨廓爾自在、平安喜樂地久久安住。放下種種不切實際的想像,消退好高騖遠的衝動,在平實平常平淡中體會清歡的滋味,一種心如止水的滋味,一種平靜的滋味。
在寺廟外面掃落葉、擦地、切菜,等等,如果清醒專注地做,即使是最平常的事,皆以成為深度的生命體驗了。
我們的一生,是由一個個剎那之間組成的,如果我們因為想其他事而錯失這些時刻,它們將永遠消逝。如果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眼前所做的事情上,不論是什麼事,心本身將被淨化,這麼做不會有壓力,事實上,這是十分深刻的經驗。
若是你喝一杯茶,你會自覺地伸出手去,觸到茶壺,提起茶壺,壺嘴對著茶杯,倒出茶水,將杯倒滿,放下茶壺,提起茶杯,湊到唇邊,一口喝下,茶水順著舌頭溢滿口腔,流入胃中,或有回甘。你會發覺每一精確的動作皆有其單純的尊嚴,單純意味著專注,也即制心一處,也即當下,全情投入,其中,有一種特別的美感。
當下,並非時間意義上的當下,也非哲學意義上的當下,而是身心相合、全然敞開、全情投入、忘掉時間的當下。
身心相合,意味著你的心準確、寧靜、平順——精確地存在,而非幻想、昏沉或是胡思亂想,如此,我們可以好好地寫些字、畫唐卡、泡杯茶、煎個蛋,合宜地提手運行、奉茶伺飯,因為,身、心是調和一致的。
全然敞開,意味著我們將門打開,將牆推倒,讓風吹進來,我們願意接受一切的可能性,而沒有任何的不自在、不安全感、慌張或是恐懼,我們接受人生的全局,明亮的,和黑暗的。
全情投入,意味著制心一處,沒有任何的散亂,我們專注於此時此刻,而非過去,或是未來,我們始終在此時此刻精進,沒有懈怠,安於忍耐,此中也並非儘是忍耐,它有活力的部分和大樂的部分。
忘掉時間,也即是《金剛經》裡的「一時」,忘掉時間,並非一意地去否定時間,就像否定我們的煩惱、嗔恚、無明、疑慮、驕慢一樣,我們承認它們,並以它們為墊腳石,跳躍,以至超越。
當下,心如止水。
水,是透明的,卻可以因應一旁的山,投射出與之一樣的色彩。可以是黃色,可以是藍色,可以是其他的顏色,而根本上來講,那是因為其本身的透明、清澈與無我。心如止水。
同一個地方,可以是鬱鬱蔥蔥的(夏),也可以是白雪皚皚的(冬)。同一個人,可以是無明散亂的,也可以是心如止水的。心如止水者,澄澈空淨。心如車馬者,塞礙不堪。
心如止水,這裡的止,並非意指停止,而是無縛無著地流動,自由自在地流動。就像那安和橋下清澈的水,它是流動的清澈,而非沉寂的靜止。在生命的智慧教授裡,即是需要我們到達一種心如止水的境界,一種不批判的境界。不批判,一切皆是一種展現,一個遊戲,這時,事實上,你是無縛的,自由的,自在的。我們往往是在生長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忘失了這樣一種心如止水以及不批判的能力,我們的心就像一池的泥水。
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其自然的步伐,毋庸擔心我們的路途有多漫長,距離終點尚有多遠,單純地安住於當下,我們的心終會契入它。如果你的心安住於當下的,它就會猶如靜止的流水。心幾乎完全靜止,不過卻依然在流動。我們稱之為心如止水,智慧由焉生起。
坐在南普陀寺的石階上,秋風拂面。一位喇嘛在亭子的轉角處,席地而坐,不停地念著經文,聲音醇厚而低沉,他是用這樣的方式,感念面前來來往往的行人,這是一個佛法難聞的世代。一個中年漢子雙膝跪在彌勒菩薩造像前,鬢角泛白,側面看過去,嘴唇蠕動,念念有詞,雙手合十舉過頭頂,他在祈願著什麼呢,青春一去無回,來日並不方長,名聞利養已不重要,他或在祈願在生命末路狂進之時,可以心如止水吧。
祈悉心如止水~
梧桐,20180819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