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稱:《弓箭手—黑鳶》
作品尺寸:120cm x 120cm x 230cm
創作年代:2016年
材料及工藝:樹脂,皮革
作品類型:雕塑
作品說明:
此作品主要呈現我的興趣愛好,自從小就熱衷動漫遊戲類。遊戲裡的職業中的弓箭手,就是其中愛好之一。此作品中還會體現出我很多的小興趣與愛好。
《弓箭手——黑鳶》創作談
撰文:肖國洪
本人從小就熱愛動漫、遊戲,會走上繪畫雕塑之路,也是這興趣的指引。我是個比較視覺系的人,喜歡形體形式上的美感,對觀念很不敏感。大學期間,我一直在各種各樣的課程和生活裡尋找自己的未來的目標方向,終於在大四最後一個課程超寫實課,找到了我的興趣與未來的目標手辦,即與動漫遊戲相關,也與雕塑相關,我很喜歡。然而我的畢業創作大概屬於手辦雕塑類的,做一個我熱愛的遊戲職業弓箭手,通過翻模樹脂模型,然後結合上漆與皮的搭配作為最終呈現。下面會從三個方面淺談我畢業創作的製作與思考。
一、手辦與工匠精神
真正意義上的手辦是指原型師個性的GARAGE KIT(簡稱GK),是指沒有大量生產的模型套件。做手辦原型師要有一顆沉靜的心,需要很高的耐心,手辦材料使用也很靈活,材料運用廣泛。[1]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做手辦是要一點一點的積累經驗和磨練技藝的,需要不斷努力。心動與行動,勤思考多動手,在做手辦之前要知道自己需要哪方面的知識,哪方面不足就立即去補充。上網找也能找到很多相應的解決辦法。
想做好手辦,也需要有工匠精神。[2]工匠精神更是一種生命態度。其價值在於精益求精,對匠心,精品的堅持和追求。工匠平靜、安適、充實、愉悅、幸福,活在當下,強在內心。我希望能打造出一個與眾不同的自己,從當下事情做起,成為一個充滿魅力的工匠。工作觀:只選對的,不選貴的。我一直以來,都是選喜歡的,感覺喜歡比利益更重要,所以到現在我每天都還是過得很愉悅、充實、快樂,這種狀態我很喜歡,我希望能一直保持下去。畢業後工作,我是會選擇我感興趣的,把工作當做一種修行,享受工作;不會選擇不喜歡的工作來折磨自己。
在漫長的畢業創作期間,我是一心的專注我的畢業作品,保持著愉快充實的心情完成了作品。只要發自內心喜歡自己的作品,並全心投入其中,每天努力製作,我已感覺每天過得很充實。哪怕作品最後做得不怎麼理想,我已盡力,也享受了過程。還有我只是很喜愛遊戲動漫模型的製作,所以儘量多做這類工作,堅持自己的信仰,盡力做到最好。這些可以說是我能堅持一直愉快做完畢設的來源。工匠精神我是還不能達到,但正在努力修行工匠精神。
二、黑鳶的創作實踐
一、草圖階段:對於黑鳶的構思,出於本人很喜歡玩弓箭手這職業,可能也和我性格有關,所以我希望我畢業作品,做一個體現我興趣的作品。定了做弓箭手後,形象就要開始考慮設計了。弓箭手的特點敏銳,我就從這點找到鷹這動物切入,然後配上我喜歡的古代青銅紋樣,進行設計。圖畫好後,個人感覺良好,因為審美是因人而異的,不能保證人人喜歡,重點起碼要我自己先喜歡吧。這也算是表達出我個人的審美與興趣了。設計沒亮點與特別,老師也是這麼說的,但最後我還是堅決做了,想知道為什麼,看下去就知道了。圖1是設計稿。
圖1(設計稿)
二、製作步驟的構思:方案出來了,如何製作也是一大問題。由於裡面是骨架,所以我上網買了一個,為製作減少不少時間。製作步驟時間安排如下:1、用紙模整體搭好,看看整體效果。2、泥塑模型的製作,泥塑時間做的時間比較長,安排時間到3月末做完泥稿。3、翻模出來假裝一遍,接著就打磨上色,然後配上一些配件和皮具組裝起來。這安排就是四月初到結束了。打磨就是在磨耐心,感覺就像再重做一遍的樣子,真心磨意志。
三、製作實施: 1、我是先買回來一個骨架模型,根據骨架與設計稿,做了紙模,看看整體,如圖2。比例和設計稿是不一樣的了,畢竟還是我的作品,我希望隨性一點,跟著自己的感覺走。
圖2 (附著骨架製作紙模)
2、紙模做完就是泥稿階段了,製作過程中也出了不少浪費時間的工作,也碰到翻模出來形體收縮的問題,因此後面就做大了一點點。製作時由於設計稿過於簡單,做泥稿模型也與設計稿有出入,修改了一些地方。在做泥稿時,沒有能很好的靜下來,沒有想清楚再做,導致嵌合度不好,有一兩件要重新做,書上說「慢就是快」,這句話說得真沒錯。泥稿有些做的時候還要拆分做,這個步驟最麻煩,要一部分泥稿做了,翻模出來樹脂模型再做另一部分泥稿模型。如圖3 所以需要這樣做的,我都是做完直接翻模出來再做另一部分。
圖3(頭部的正面與正側面)
3、泥稿完成翻模這段期間,我就對骨架關節進行銜接並解決掛模型的問題。關節我希望能調節,這就難到我了,然後和同學討論,終於找到解決的辦法,圖是設計稿。問題源源不斷,由於前期焊接技術不好,把螺絲裡的螺紋焊沒了,後面就要很小心焊,螺絲出現焊接不牢固,斷了。後面找到方法焊了,既不影響裡面紋路,也能焊牢的方法,就是用紅泥把紋路塞好,再焊。圖4是骨架焊接好的樣子。
圖4
4、焊完,就是整體假裝了。把翻模好的模型裝骨架上,這是大部分模型組裝起來的圖5。後面就是打磨上色了。打磨得差不多,我就開始為模型配上皮具。開始設計圖形,進行打板。1用紙打板好,以紙模為基礎,從皮革上切割出零件。2畫出要打洞的線,用菱形打洞器依序在拉好的線上打洞。3準備好長度大約是縫合距離4倍的線進行縫合。4需要邊修理的,就用修邊器修理,塗上皮革封邊劑把切口磨光。5有些需要印花雕刻的,就用印花工具敲印出來,最後就裝紐扣裝飾銜接。如圖6由於這皮具初次接觸,做得也是粗粗的。
圖5
圖6
5、給模型進行噴漆上色。上色才是最大的煩惱,一直在想如何配色更好,但主色是我最喜歡的顏色。上色完成,剩下就是整體裝飾配底座,還有考慮如何展示。
三、關於創作期間的思考
創作期間,想方案時就開始有不少要思考的東西。談方案時老師就對我這方案提出一些問題1、作品太像手辦和電影宣傳人物,不像藝術品;2、設計不能讓人耳目一新,不夠特別;3、工作量大,擔心我不夠時間完成。建議我再想想別的。根據老師的談到的問題與建議,我回去深思了很久,因為我一直覺得我這能算藝術品,老師這一說,我就回去查了一些資料,到底怎樣才算藝術品?
根據網上所述,我感覺自己的也算是吧!在聽書中國美術史時,說到如古代的一個碗、尿壺等很多的東西,以前這些只是他們的生活用品,而如今在博物館裡,已被人定為藝術品;還有一個人買了一個很精緻的表,前面他只會覺得它只是一個看時間的表,當戴久了,有感情了,就算表不會動了,壞掉,然而他把它很珍惜的保存起來時,在他心裡這也已是一件藝術品。
一個物件是否是藝術品,在於有沒有人認為它是藝術品。只要有人愛它珍惜它,認為它是藝術品和對它產生了情感,哪怕只有一個人認為,它也是藝術品,只是這作品被認為是藝術品的人數少而已。在我認為,不外就是被認為是藝術品的人數不同而已。這上面只是我的個人觀點。
關於老師第二個問題,對於我來說,要很有創新的做出一個作品,真的很難,由於看到的東西很多,我感覺我怎麼想,都好像在哪有見過,這讓我很鬱悶。在思考這些問題時,也有畫過別的草圖,但想了兩、三天,還是喜歡最初的那個方案,反正就有一種強烈想把它做出來的感覺,所以我就不管了,跟老師談,堅決做這方案了。然而第三個問題,創作時間我已安排過了,只能儘量按照計劃完成了。作品上也是邊做邊想,有很多不是之前設計好的,手腳的比例什麼的,都是不準確的,很隨性,感覺還行的話,我也不會去調節修改它。作品上呈現出我很多的興趣愛好,如弓箭手、骷髏、黑色、遊戲動漫等。在製作過程複雜的情況下,幸好有強烈的興趣愛好在,不然做得也是心累崩潰。所以畢設我還是堅持按照興趣愛好走。愉快完成畢設,但真的很花時間也很累。
製作期間,雖然與老師交談的時間比較少,但他也教會了我創作的流程步驟,對作品的時間安排,和做作品的良好習慣。真的非常感謝老師。
結語
綜上所述,畢業創作期間最大的體會是:這段期間最大的收穫讓我更明確我的未來目標方向,找到我喜歡的職業,迷茫已消消離去。我需要尋找自己內心的追求,因為能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會有一種充實,愉快的感覺,所以畢業後我會堅定的選擇我自己感興趣的職業。創作期間,由於每個同學都有其自身一些擅長的技能,同學們的相互幫助、學習,讓我的創作更加順利的進行,也得到一些借鑑。雖然現在還是沒達到工匠的要求,憑藉對技術與工匠精神的無限嚮往,我會一直努力的去探索和修行,掌握更多的知識、技術與修養。
注釋:
[1]引自荀子《勸學篇》,網絡資源
[2]引自付守永《工匠精神》向價值型員工進化,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13年6月,p封面的背面
參考文獻:
1.付守永《工匠精神》向價值型員工進化,.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13年6月。
2.《荀子勸學》,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版社,2011年6月。
3.喬斯坦·賈德(挪威):《蘇菲的世界》,作者出版社,1999年5月。
4.蔣勳:《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三聯書店出版社,2008年7月。
5.亞力克·福奇:工匠精神締造偉大傳奇的重要力量,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
第030期